本刊记者 | 卜昌炯 实习生 | 马天骄
2003年,是一个尚不知大V为何物的年份。
作家十年砍柴眼里,这是最能体现互联网精神的一年。"与现在的微博时代完全相反,那个时候,人们大多以'蒙面'为荣,彰显的是开放和平等。一个人在网上有多少人气,完全取决于你有多少思想、知识和智慧,而不是因为你有多少钱或者怎样的身份。"
网络就是现实
2003年是十年砍柴接触网络的第四年,他渐渐有了固定的去处——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和闲闲书话。
关天茶舍是天涯的一道招牌,里面汇集了一群知识精英和思想活跃的年轻人,一些话题的讨论经常会被传统媒体选摘;闲闲书话则主要以书人、书事、书情为主,透露着一股浓厚的书卷气。
除天涯社区外,西祠胡同、凯迪网络、泡网俱乐部、世纪沙龙等BBS也都具有相当人气。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人民网等一些门户网站也都有自己相应的论坛。
毋庸置疑,这是BBS最为兴盛的时期,人们习惯于在论坛上通过发帖、回帖的方式与陌生人互动、交流。话题也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关心的社会、时政、经济等内容。
当时的讨论在十年砍柴看来,大部分都温和而理性,"一篇帖子读来,从主帖到跟帖,大长学问。无论对主帖赞成或反对,基本做到讲事实,重逻辑,有交锋而少谩骂,有激赏而少附和"。
日后在互联网上常常捉对厮杀的左派与右派、五毛与公知,这时还没有划分出清晰的阵营和领地。换句话说,他们正隐没在人群中,直到许多年后,才开始显山露水。
网络作家雷立刚当年写道:"网络其实就是现实,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资讯工具和高效率的传播平台,它本身就是现实的一种。"
公共表达的门槛
和微博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现实中的财富、身份、地位轻易获得大批粉丝不同,2003年,一个网友若想获得关注和世俗的声名,在论坛发帖是首选途径。
在这个网络初兴的年代,还未出现网络推手这种职业。写作,成为在网络上快速成名的最有效途径。
慕容雪村凭借一年前在天涯"舞文弄墨"连载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备受关注,他辞职专心写第二篇小说《天堂向左,深圳往右》。
安妮宝贝则通过之前在榕树下发表的《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等作品,完成了对粉丝的原始积累。
《法制日报》记者的十年砍柴从普通网友变为"知名网友",从一个体制内记者变成时评作者。
完全凭借在天涯论坛发帖、回帖而成名的还有五岳散人,他当时还是一名广告业务员。
众声喧哗的时代
孙志刚之死是这年春天乃至全年最为轰动的事件。现任腾讯大苏网总裁的王雷那时是南都深度报道部的记者,也是《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作者之一,他回忆说:
"孙案报道第二天,南都接到了数十个传真,几千个热线电话,而仅新浪一家网站的留言就达到了上万条,网络不仅成为了传统媒体声音的'放大器',而且引发了更多后续新闻:一个浙江网友建立了网上纪念馆;有网友发起地面聚会纪念活动;无数的评论和愤怒的声音得以清晰真实地表达出来……"
受舆论影响,深受诟病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
网络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发声,在孙志刚事件上,是一次立竿见影式的完美演练。
"如果没有BBS,一些事件就成为不了社会重点事件,就无法从网络走向平媒。"据十年砍柴观察。
从线上到线下
线下聚会自2003年开始风行一时,频率大增。北京的聚会最为稳定,参与人数也更多。
2003年7月,刚从"非典"走出的十年砍柴第一次参加关天茶舍网友组织的活动。"那次好像有秋风、杨支柱、莫之许、张大军、五岳散人、陈永苗,老图、扎热夫妇、吉四六好像也在。晚上去大排档吃烧烤,两个大胖子五岳散人和老图把我夹在中间,使我不得开心颜。"
活动召集人张大军回忆,当时他们请到了宪政专家张祖桦与网友座谈,尽管时间仓促,但还是来了二十多人。
半个月后第二次聚会,社科院农村问题专家于建嵘讲三农问题,参加人数翻了一倍。
自此,关天茶舍网友的北京聚会形式基本固定下来:以"关天半月谈"为名,每两周聚一次,每次都会邀请一位专业人士就某一主题作演讲,然后是网友间的互动和聚餐。从这一年11月份开始,活动地点也基本固定在长安街南侧的三味书屋。
"关天半月谈"持续了5年之久,前后举办了一百多场聚会,参与讲座的有秦晖、刘军宁、崔卫平、吴思、徐友渔、贺卫方、茅于轼、方舟子、杨东平、杨支柱、秋风、王怡等人,话题涉及各个方面。这样的话题讨论一直延续到了微博时代。
10年后,回想起当年的这些聚会,参与者多半情感泛滥。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除了一些网友情、师生情可供追忆,聚会期间的一些花絮也常常让他们回味。
灯火阑珊处
2003年也见证了中国传统媒体最后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启与迅疾落幕。
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试播。7月7日,《东方早报》在上海问世。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发刊词里写道:"历史开始了。"11月18日,《瞭望东方周刊》创刊。
但并不妨碍这一年成为传统媒体与网络时代在人事上的蜜月。
《新京报》创刊后,天涯的老网友陈永苗去了评论部,评论部主任孟德死鸠也是天涯老网友,吉四六去做了记者。
10年后活跃在网络公共空间里的这些大V和准大V们,在2003年的网络世代里,大半都已浮出水面。
他们起于网络青萍之末,借道传统媒体的最后一段辉煌时刻,最终又回归网络这个大平台,在后来的博客与微博时代里完成了这10年里中国公共言说时代的重塑与聚变。
蓦然回首,尽在灯火阑珊处。
(完)
来源:全文刊发于2013年9月25日《博客天下》第138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Grass Mud Horse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大V, 微博, 热门网文, 转载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