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中国数字时代: 张鸣 | 说几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Want new traffic sources?

Download a copy of our complimentary eBook today, and read about sources that most marketers are not aware of.
From our sponsors
张鸣 | 说几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Sep 16th 2013, 12:01, by Chinese Netizens

                          
说几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张鸣

余生也晚,没赶上民国,刚认识几个字会读书,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举国上下一起焚书坑儒。一个刚会读书的人,赶上没有书的岁月,日子真是难熬。于是,几个爱读书的小伙伴就一起想办法找书来读。饿极了的时候,吃的东西最香,同样,精神饥渴之时,读的书印象最深。迄今为止,读过的书实在数不过来了,门类杂的一塌糊涂,其中,人们公认的好书也不少,但给我印象最深,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的,还是我在文革期间读的书。

到北京混事以后,见到好些跟我同时代的智者写回忆录,动辄说起当年的灰皮书,那些文革期间内部版的社科经典,煞是令人羡慕。我那个时候,生活在黑龙江的最东边,一个天老地荒的所在,人少狼多,灰皮书连知道都不知道,何况去读?我能读到的,就是一些文革前就公开出版的小说。我所在的农场,中层干部大多是从部队里赶出来的小知识分子,积习难改,家里多少都有几本书。在文革初期烧书的高潮中,漏网的居多,一旦高潮退去,这些家庭的孩子就开始传看家中的藏书。最流行的,就是《烈火金刚》、《平原枪声》、《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这些文革前的革命小说,尽管当时也是"毒草",但大人们禁查的似乎并不很严。我认识的小伙伴中,识几个字的,几乎都看过,没看过的,也听人讲过。但是,对于我们几个书瘾大一点的,这些书就不解渴了,在我们中间传看的,往往是些外国小说。比如大托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猎人日记》,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等。这些书,大人控制的严,轻易不让孩子看,而且书皮都被撕掉了,看的时候,书名和作者一概不知(文革之后,方才恍然大悟)。这些书,每每得来不易,有的时候,打听到谁家有,去借,人家肯定说没有。于是就赖皮在人家待着不走,几个小时磨下来,一般书都能借到手,但给的条件却相当苛刻,一本厚厚的书,限定三小时四小时一定得还。因此,我在那时就练就了一身快速阅读的好身手,一般三四百页的书,三小时肯定拿下。

说起来,那个年月,文学类的书还真没少看,中国古典小说和戏剧最多,其次是俄国到苏联的小说,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雨果的《九三年》和《悲惨世界》,小说里浓浓的人道主义情结,可以凝固战争中对立的双方,可以感动冥顽不灵的冉·阿让,没有人性的警察沙威,当然也打动了年幼的我。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岁月,人与人成日厮杀,文斗完了武斗,武斗完了批斗。所有人都变得面目可憎,面目不清,谁也不知道明天会被谁揭发。今天在台上斗人,明天就可能被斗。昨天还是看押牛棚罪犯的看守,今天说不定也进了牛棚。当年的我,还只是个小学生,但也一样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酷和无情。在一个最缺乏人道的时代,哪怕仅仅在纸上得到一丁点人道的温馨,也足以温暖一颗孤寂冰冷的心灵。林彪事件发生后,引发我对文革的怀疑,起点就是外国小说里的人道主义情怀。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质疑社会虚伪冰冷的话,在那个岁月,招来的,只能是祸端。中学毕业前夕,我被人告发,在一连串被批判和审查中,走出了中学,被发到一个偏远的连队去放猪。

如果说,在中学的时候,老师们专用的图书室里,还有些书可读的话,到了连队,能读的东西,除了两报一刊,就没别的了。放猪的活儿,虽说有时候又脏又臭还累,但闲空也比较多。一个读过书的人,总不能天天对着公猪母猪发呆。于是我就设法找书看,还好,连部居然还有一套《鲁迅全集》,一直搁着没人看,我就一本本借去,一本本地看。开始,只看小说,小说看完了,看腻了,看杂文,杂文也看完了,就啃译作和学术著作。总之,一整套鲁迅全集(孤岛本)20本,全部啃完。在此之前,由于我们的语文课本里也选了鲁迅的文章,那些剑拔弩张的文字,让我对鲁迅印象很不怎么样。但是,由于没有书读,被迫啃完了鲁迅,反而令我对鲁迅有了全新的印象——从此喜欢上了鲁迅。鲁迅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特性的分析和批判,在近代思想家中,无人能出其右。同时,鲁迅的那份孤独,那份绝望,那份在疑虑重重中的人道情愫,也令我大有同感。后来,我看了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胡适、周作人……,这些伟人,没有一个能给我读鲁迅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到今天,我写的杂文和随笔,已经大大超过了我的学术文字。这些杂文和随笔,甚至包括微博上的寥寥数语,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鲁迅给我留下的印记,冷峭中带点幽默,文字如刀,不留情面。我曾经一度想要摆脱鲁迅的影响,尽量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更加光明感强一点,游戏一点,但是,迄今为止,未能成功。

人道主义,是我最早从阅读中获得的滋养,靠着这份滋养,我熬过了文革岁月。我现在的历史研究以及时评随笔写作,里面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还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我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的基本尺度。这些,都来自我少年时代的阅读。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