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共高層接連對「三中全會」加溫,一再強調「深化改革」,但胡溫後期提出的「政改」消聲匿跡。如果當局淡化政治體制改革,或是以改革之名行「收權」之實,改革只會陷入制度的「鷹架困境」。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APEC峰會上提出「正在制定全面深入改革方案」,總理李克強一再強調「改革紅利」,習、李提到突破口,都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社會的關係,包括簡政放權、下放審批權、開放市場准入,購買公共服務等,最大希望寄託在「新型城鎮化」。
這套改革方案,尋找突破口甚為殷切。但具體著力方向,仍跟民間期待有很大落差。因為這次「深化改革」的內容弱化了政治體制改革,或只用行政體制改革代替。
在長期猶豫徘徊之下,改革無疑將陷入制度上的「鷹架困境」。在沒有核心制度變革的前提下,外圍改革愈多,愈會造成更多的附加制度,造成利益部門為限制權力造出更多的權力,這就好比為了建造房子在外圍搭建過多鷹架,房子本身卻沒人動手。
在反腐制度和部門審批制度上,這一困境已經非常明顯。經濟上,愈是一再改革稅賦體制,希望拉動內需,開放市場,但個人和企業承擔稅賦愈重,市場門檻反而愈高,造成內需萎縮,走入發展的死胡同。
誠如大陸經濟學家吳敬璉近日所言,當前經濟改革只完成一半,另一半導致腐敗成風,因為不肖官員從經濟中牟利。吳敬璉說,這些「尋租者」希望中國大陸持續依賴消耗資源的投資,如此造成經濟浪費和低效率。
吳敬璉建議,應逐漸削弱國家對經濟的支配權,包括削弱國有企業的支配權。他還提出讓法院獨立,起草附帶權利條款的新憲法,引入新聞自由,才能制約中共龐大的行政權。
中共新領導班子上任以來,接連要求與台灣進行政治談判,但對自身內部的「政治改革」始終避而不談。長此以往,改革只能停留在局部,走不到深水區,動不了全身,更稱不上全面或重大;借用習近平對台政策的話說:「『中國政治改革』要逐步解決,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