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李国强:政治风潮与行业变迁* 1——1947-1984年豫西S县医疗卫生发展史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he Best Way to Manage your Money.

Start using Mint today to set a budget, track your goals and do more with your money.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 | 李国强:政治风潮与行业变迁* 1——1947-1984年豫西S县医疗卫生发展史
Nov 9th 2013, 16:30, by Chinese Netizens

  

   本文曾发表于 白钢、史卫民主编:《中国公共政策(2011-2012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作    者:李国强,男,1981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河南西部S县为例,分析了该县1947-84年的医疗卫生发展史。这段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47-1965年、1966-1979年、1980-1984年。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如剿匪反霸、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以及文革之后的改革开放,都给S县的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行业规范、机构设置、医疗技术、服务对象等都随着政治风潮而改变。总得来看,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时代的医疗卫生行业情况迥异,但依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关键词】政治运动   医疗卫生   赤脚医生

  

  

   山花烂漫向阳开

   赤脚医生过山来

   红十字药箱肩上挎

   毛主席像章胸前戴

   胸有朝阳豪情壮

   昂首阔步上山岩

   ——《赤脚医生过山来》歌词(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1976)

  

   这首《赤脚医生过山来》出现在毛泽东时代即将结束的1976年,那时以"赤脚医生"制度著称的中国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久已享誉世界(Smith,1974;Zhang and Unschuld,2008),歌词中所刻画的医生形象,洋溢着乐观豪迈的革命气息。孰料短短十年之后,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合作医疗体系烟消云散,曾经的"赤脚医生"迅即被市场化的"乡村医生"所取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政府重建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运转模式已与毛泽东时代已经截然不同。

   然而,毛泽东时代作为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之后,医疗卫生领域的头等大事是把国家从疫乱频发、极端缺医少药的状态中改造过来,使得疫病偃旗息鼓、人民病有所医。当时所面临的核心是医疗卫生资源的极度匮乏和不均衡,而这一问题,时至今日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因而,深入分析毛泽东时代的极具特色的医疗卫生政策,探讨其得失,对于今天依然有相当大的价值。

   本文以地处河南西部的S县为例,分析该县1947-1985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探讨国家政策变迁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医疗卫生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一直被政治大气候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影响和塑造,"红"与"专"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调和,与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困境纠缠在一起,使得技术问题不在是技术,至少不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成为了一个政治话题。正是这些原因,使得毛泽东时代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改革开放之后难以为继。

   一、解放之初

   河南西部为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汇聚之所,遍布崇山峻岭,当地人民生活贫困、民风彪悍,历来素称难治。民国以来,国民党在豫西的统治力量相当薄弱,而中共组织力量也未能深入此地发展,因此大大小小的土匪遂趁机横行,数十年间未曾止歇,匪患之烈在全国首屈一指。

   在此情形之下,豫西的社会经济残破凋敝,医疗卫生事业更是长期止步不前。1933年,地处豫西的洛阳市霍乱流行,仅城内死亡人数就达到2万多人,一时间棺木价格飞涨至天价。同样地处豫西的S县,早在1930年即曾爆发霍乱,仅桥北村一个村死亡即达500多人(S县卫生防疫站,1983: 8-9);紧接着到1933年,疟疾又流行开来,地方医生束手无策,后经S县基督教会急购金鸡纳霜粉剂两磅,才有效地控制了病情蔓延(董锦河等,1988)。

   S县从清代同治年间到1947年,全县有私人药铺(药店)183家,以医为主并且有一定资金的药铺74家,医务人员计有272名;以药业为主的药店35家,资金较雄厚的有18家。此时S县医疗卫生行业很少应用西医西药,医疗保健方法主要是中医中药,医生获得医疗技术的途径也大多是自学、家传或师授等传统方式(河南省S县卫生局,1985: 51-52)。民国时期,S县没有成立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警察局兼管。1937年,县卫生院成立,除为公务人员治病外,还负责全县疫情监测和报告,1947年该院解体。

   民国时期S县医疗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药铺(药店)多集中于CG镇、TH镇、YZ镇、CC镇等若干较大城镇。同时,医生诊疗费用比较昂贵,一般民众负担不起。某些所谓名医,出诊费极高,排场极大。S县JX镇某名医,甚至雇有看家护院的卫队,出门坐轿,保镖持枪随行。该名医以只为富人看病著称,医德败坏,曾有对穷人见死不救情形的发生,解放后被清算。 2

  

  

   1947年,S县被陈赓、谢富治兵团解放,旋即展开剿匪和政权建设工作。据解放后成立的民主政府统计,1948年全县中药铺(药店)108家,医务人员196名。1947-1951年,S县匪患严重(各乡镇均有,共约数千人,曾发生毗邻的L县县长被刺杀于S县境内的恶性事件)。 3政府忙于剿匪,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主要是整顿并逐步加强管理。S县原有的医疗卫生格局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原来的药铺(药店)仍照常营业,政府不加干涉。例如比较大的药店"万盛公",一直自主经营,到1955年公私合营的时候,资金已达5万元之巨。

   另一方面,解放军为了在S县剿匪,也带来了一些随军医生,负责治疗军队士兵和党政人员。这些医生及相关医护人员,多为掌握基本医疗技术的西医,后来都成为县卫生科和县乡医院的主要负责人。1949年3月,县政府设立医药卫生室,人员两名,由县政府秘书室秘书兼任领导。1950年,确定由县民政科负责全县的卫生行政、防疫和保健事宜。

   二、社会主义改造

   1951年5月,S县正式成立直属于县政府的卫生科,主管全县的医疗卫生事务。(河南省S县卫生局,1985: 29)。之后,各乡镇陆续成立卫生组,统筹管理医疗卫生事务。卫生科在缺医少药的窘境之下,需承担两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创建政府领导下的新型医疗体系,二是对原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这些工作从爱国卫生运动开始,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1952年,鉴于朝鲜战争以来美国细菌战的威胁,中共中央发动了全国范围的爱国卫生运动,声势极为浩大。1952年1月,S县发起了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帝在侵朝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的和平签名活动。紧接着,按照中南地区卫生运动计划纲要,广泛动员群众开展以消灭"五毒"(老鼠、苍蝇、蚊子、跳蚤、虱子)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运动过程中培养种痘员200名,在全县普种牛痘,接种18.9万人次,占全县总人口的72.2%(S县卫生防疫站,1983: 148)。

   爱国卫生运动有力地推动了S县医疗事业的发展,成为S县建设政府主导的现代卫生医疗体系的契机。运动中,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河南省均专门发文要求各地维持、恢复、整顿或建立县级卫生院,S县所属的地区专署专门指示S县成立县卫生院。因此1952年7月,县卫生院在县政府卫生室基础上成立,仅有医生3人、护理人员6人,年底医务人员总数增至17人,大多为卫校毕业生或从上级医院、军队医院调入;卫生院仅设防疫保健科、医务科、总务科等科室(S县人民医院,1985: 3)。12月,S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开始实行公费医疗。

   1952-1958年,县卫生科经过统筹协调,抽调医务人员在各乡镇成立了6个卫生所和5个中西医联合诊所,共有医务人员93名。县政府掌握的这些基层卫生机构,主要以西医为基础,结合了少量地方中医。在这一时期,全县的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统归县医院的防疫保健股负责。1953年该股有7名医务人员,其中3人从事防疫工作,4人从事妇幼卫生工作。其后,妇幼卫生方面的工作进展较大,到1957年比较规范的接生站达到了74个(S县妇幼保健站,1985: 3)。

  

   对于原有药铺(药店)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采用开办联合诊所的方式来进行,为此S县专门颁布了《联合诊所机构章程》。章程把联合诊所定位为"合作社性质的社会主义福利事业","国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有力助手","城乡医疗预防网的组成部分"。联合诊所的目的是将个体行医转变为集体合作事业,按照"看病收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原则,成为小型集体所有制单位。

   S县成立联合诊所的高潮期在1952-53年,两年内全县成立了29家联合诊所,比1951-62年其他各年份成立的总数还多(见表2)。从时间上看,医疗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要远早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不过从公有制水平上看,医疗行业的公有制水平却一直较低,例如一些私人诊所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联合诊所作为一种初级的小型集体所有制形式,存续时间更久,文化大革命期间才彻底取消。此外,乡村私人药铺(药店)整合为联合诊所,通常位于较大的村镇,使得卫生治疗点数量大幅度下降,给农村看病带来不便。 4

   二十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国家大力提倡医疗卫生行业向公有制转化,以配合城乡社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山西高平县米山乡率先建立农村基层卫生保健组织,受到中央的肯定和宣传,成为农村合作医疗保健的先行者。到1956年,全国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农村集体举办的医疗保健站达到1万个。同年,S县各乡镇陆续成立初级农业社,农村自发改建或新建卫生室(所)55个,医务人员117名(河南省S县卫生局,1985: 77)。

   总的来看,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S县存在着公立医院、联合诊所、私人药铺(药店)、乡村集体卫生室等多种医疗机构,政府着重发展以现代西医为基础的公有制医疗机构,逐步减少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和人员。此外,S县对巫医实施严厉打击的政策。1953年全县近半数乡镇出现"求神拜药"群体性事件,情形相当严重,某乡政府主席的妻子甚至参与其中。为此中共S县委专门发出紧急指示,亟令各乡镇教育群众、改造神婆神汉,并派公安机关侦查法办有关人员(河南省S县卫生局,1985: 247-248)。有关巫医的记载,让人不由得想起文革电影《春苗》,主人公赤脚医生春苗把巫医当作重要的斗争对象。

   三、大跃进

   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炙热的氛围中全面铺开,医疗卫生行业也毫不例外。1959年,卫生部召开全国卫生工作山西稷山县现场会议,会后整理的《关于人民公社卫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获中央批准。这份文件是对大跃进以来各地卫生工作经验的总结,要求各地从健全卫生体系、公社卫生所建设、中西医结合、经费管理、培养农村卫生人员等五个方面完善基层医疗工作。文件还对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进行了宏观规划: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941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