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黎世报》周四发表的文章对比了中国80后的文学领袖韩寒和郭敬明,分析了两人不同的公共角色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80后一代很大程度上被这样定义–在中国革命时期和后革命时期的分水岭间,他们长大了”,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从邓小平宣布 富裕是光荣的那一天起,中国逐步告别了革命性的意识形态,而越来越多地转向国家资本主义。在文化政策上,这意味着文学逐渐放弃以前思想指导工具的角色,而 更多地体现非政治的、轻松的、商业性的潮流。这种文化环境的改变深深烙印在80后一代的身上。”
文中认为,80后一代作家在思想上相对来说”没有负担”,这让他们成为将文学”从政治宣传中解放出来”的主力军。”伴随文学审查重要性的逐渐下降,文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也持续下降。80后一代作家更感兴趣的似乎是商业上的成功,而非对新艺术可能的探索。”
韩寒和郭敬明在中国家喻户晓。文章称,两人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的公共角色心知肚明,并对其进行策划和塑造。尽管两人视对方为对手,但两人除了鲜明的差别外,也有其相似之处。
两种潮流
作为青年作家代表,郭、韩两人的成长轨迹大相径庭。在介绍韩寒的成长历程时,文章分析称”他属于为数不多的质疑中国社会基础的声音,然而韩寒并不是意识形态松动的后革命时代的非典型产品,不然他就不会拥有那么多热爱他嘲讽散文的追随者”。
韩寒曾经用著名的”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博文的简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文章认为,他把自己定位为”政权和制度批评者”。
郭敬明不仅是名畅销书作家,也是名成功的商人
郭敬明则代表了80后一代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文章这样写道:”他代表着与政治隔绝,毫无保留的商业化,专注于娱乐精神和个人成功的至高无上”。
作为畅销书作家和商人,郭敬明的成功毋庸置疑,他拥有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和出版社。他的《小时代》不仅在出版业取得巨大成功,也为他带来了最佳青年导演奖。文章援引诺奖得主莫言的话评价郭敬明:中国作家中,只有郭敬明靠写作致富了。
文章写道:”郭敬明的公众形象不局限于写作,他也是时代符号和潮流的引领者……他足够聪明,知道他的炫富会引起公众舆论争议。他说自己诚实没有隐瞒,他说自己体现了真正的’中国梦’。”而韩寒则批评郭的”唯物主义”和”矫揉造作”。
在结尾一段,文章总结道,郭、韩两人的成功反映了中国过去三十年经历的惊人转变。当韩寒试图以他的讽刺促进社会变革时,郭敬明则为他这一代人创造逃避现实 的幻想–尽管做出巨大努力,却仍然无望改变个人处境的这一代人。 “当郭敬明声称他完美地体现了(习近平经常谈到的)”中国梦”时,人们可以反问,这是否源于文学艺术本身?”
“北京的幸灾乐祸”
在美国NSA监听丑闻甚嚣尘上之时,《法兰克福汇报》在11月2日发表题为”北京的幸灾乐祸”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近来包括一向谨慎的新华社在内的中国媒体,对美国的监听丑闻进行了批评和嘲笑。”在北京,没人对此感到吃惊,毕竟这两个新、旧超级大国的关系不算太好。”
文章称,北京有自己偷偷欢呼的理由,毕竟自NSA事件以来,几乎没人再谈论中国在网络间谍方面的活动了。自斯诺登开始揭秘起,中国不再坐在”被告席上” 了。”这个对网络进行全面审查和监控,对公民通讯大规模监听、让公民因言获罪的国家,现在愉悦地为NSA在没有法院批准的情况下侵入谷歌和雅虎账户而义愤 填膺。不少评论人士指责美国漠视自由和人权。……
“主旨是明确的:中国再也不会让美国指手画脚了。”
摘编:万方
责编:苗子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Grass Mud Horse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推荐网文, 郭敬明, 韩寒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