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陶东风:“文革”归罪困境的根源在哪里?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he Best Way to Manage your Money.

Start using Mint today to set a budget, track your goals and do more with your money.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 | 陶东风:"文革"归罪困境的根源在哪里?
Nov 12th 2013, 15:47, by Chinese Netizens

  

   "文革"是一场与人为敌而不仅仅与"阶级敌人""黑五类"为敌的运动,从根本上讲,它也不仅是针对某些政治派别、政治团体的政治迫害运动,而是针对每一个人的人性灭绝运动。

   在受到"文革"伤害的人中,很多本身就是革命内部的精英阶层,同样,反思和审理被揪出的"文革"元凶的人,也是革命内部的精英阶层。这样的反思能够反思得彻底,这样的审理能够审理得清楚吗?

  

   很多文革题材小说的结局常常是:受害者没有找到具体的责任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其加以起诉、施以惩罚。相反,受害者或作者都倾向于原谅甚或帮助伤害过自己的加害者,因为"害人者其实也被人害",因为整个悲剧不取决于任何个人,或者加害者只是无知而非坏人。王蒙的《蝴蝶》和张贤亮的《绿化树》都没有可以具体归罪的人。《蝴蝶》中张思远的儿子东东对他好像伤害最深,但却也是最应该原谅的(因为正是自己的错误和时代的错误导致了东东扇了张思远的耳光),最后两人言归于好。另一个伤害张思远的人似乎是他的第二个妻子美兰,但美兰不过是势利一些,在自己倒霉的时候离开而已,也很难说构成对他的直接伤害。

   更有意思的是,在有些文革小说中,即使有一个具体的惩罚对象,作品最后却告诉我们:对他的惩罚其实是不正当,有问题的。比如《枫》中的李红刚"文革"后受到审判,理由是他在两派内斗中杀死了女主人公卢丹枫。但是实际上卢丹枫是自杀的,就算是李红刚有意杀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似乎也不能归罪于他。

   最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的是作家金河的《重逢》。

   《重逢》写造反派叶辉1967年9月在北宁市两派("东方红"和"红联")的武斗中,为了保护自己所在"东方红"的市委副书记朱春信,在武斗中不慎(过失而不是有意,而且带有某些防卫的性质)打死了人。"文革"后,朱春信作为受到迫害的老干部得到平反,成为地委副书记,就是由他审理"罪犯"叶辉。但是朱春信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之情审判叶辉的:不但因为在两派斗争中叶辉保护了自己,而且因为自己也参与了"文革"乃至武斗(当时的那次武斗是"红脸"要抓朱春信,而叶辉则是负责保护朱春信,打死人就是在这次武斗中,朱春信还帮助叶辉递过砖块)。

   这种情况表现出"文革"归罪的复杂性:"文革"红卫兵分裂为两派打得不亦乐乎。但在今天看来,两派之间无所谓对错,大家都是响应毛泽东号召,都自以为最最革命。这样,让其中的一派或参与其中一派、但在粉碎"四人帮"后又掌权的"走资派"或原红卫兵,来审判另一派,显然就缺少正当性:他们都是相应革命号召却又相互残杀的革命青年!

   这个戏剧性的情节表现出中国文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希特勒的种族灭绝不同,"文革"中的派系斗争无所谓正确和错误,也无所谓绝对有罪的施害者和绝对无辜的受害者(在纳粹内部没有出现甲、乙两派,他们都听命于希特勒,但是彼此之间却打得不可开交。而相对于犹太人,纳粹分子当然都是罪犯,因此也没有出现纳粹分子审判纳粹分子的情况)。这样,由其中的一派来惩罚另一派,就不可能具有充分的正当性。叶辉和朱春信都有错误(审判叶辉的朱春信其实还不如叶辉光明磊落)。在《重逢》中,作者没有简单化地让朱春信和叶辉把武斗流血的责任归罪于对方,从而避免了一种简单化的倾向:"造反派"都是十恶不赦的魔鬼,而被迫害者绝对正确。《重逢》是对这个简单化模式的突破:为什么同样的错误、同样的派别,叶辉和朱春信的结局如此不同?正如叶辉对朱春信说:"您犯了错误,可以理直气壮地控诉林彪、'四人帮'对您的迫害;我犯了错误,却必须承认追随林彪、'四人帮'破坏文化大革命。"

   遗憾的是,作品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无力回答这个问题。叶辉虽然说出了自己和朱春信的不平等,但他同时表示,不归罪于朱春信:"我只恨林彪、'四人帮',因为您也是受害者"。在朱春信愿意"站出来承担一九六七年九月那场武斗的全部责任"时,叶辉坚持承担"罪责",明确说:"这种处罚是我长知识的代价——尽管它显得昂贵一些。"叶辉此举似乎有些慷慨过分。最关键的是:不管是朱春信、叶辉,还是作者,都没有能力对这种怪诞的现象进行反思。有人说,作者借叶辉形象说明:在人民内部,不纠缠历史旧帐,作品表现的是由极左路线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严重"内伤"。但问题是:到底应该惩罚谁?这种"内伤"是谁造成的?

   小说结尾,朱春信"心底不断地重复着两个字:罪——犯?"表明自己以及作者本人很怀疑叶辉是罪犯,到底谁是罪犯?仅仅是那个远在天边的"四人帮"?朱春信的最后态度回避("实事求是"):到此为止,算了,只能如此,不了了之。

   我想可以进一步推进的思考是:

   第一、从表面看,这个困境只发生在红卫兵或"文革"的积极参与者内部,对于完全处在被批斗位置的"黑五类",这种困境就不存在。比如在郑念的《上海生死劫》中,作为资本家的郑念从一开始就被批斗,她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打砸抢,没有卷入"文革"极权主义运动,她是单纯的受害者,而不是像叶辉、朱春信、李红刚、卢丹枫那样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她不会有这种疑惑,不可能产生自己"有没有资格审判罪犯"的疑惑。这表明,任何"文革"中带有施害和受害双重角色的人,都会面临归责的困境。而且这个困境其实也适用于一批"文革"的所谓"老干部"。他们也参加了"文革"前期对于"黑五类""右派分子"的迫害。在受到"文革"伤害的人中,很多本身就是革命内部的精英阶层,同样,反思和审理被揪出的"文革"元凶的人,也是革命内部的精英阶层。这样的反思能够反思得彻底,这样的审理能够审理得清楚吗?

   其次,最重要、真正应该追究的问题是:"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为什么会陷入"内斗"?谁制造了这种"内斗"?为什么一个"人民的政府"无法制止甚至一度鼓励人民的这种"内斗"?内斗的双方本身对此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他们说到底都是牺牲品。要对此负根本责任的不是他们,不是叶辉,也不是朱春信。叶辉杀死人固然属于失误,但即使不是,主要责任也不是他;朱春信固然参与了武斗,本身就有错,但他也是不由自主;卢丹枫的死固然主要不是李红刚造成的,但即使李红刚故意杀死了卢丹枫,主要责任也不在他。真正的问题在于: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惨烈的内斗?体制为什么制止不了这种内斗?为什么原先以所谓的"黑五类"/"阶级敌人"为对象的迫害运动,一下子转为让"人民"和"人民"相互残杀、相互迫害的运动?很显然,在我看来,"文革"是一场与人为敌而不仅仅与"阶级敌人""黑五类"为敌的运动,从根本上讲,它也不仅是针对某些政治派别、政治团体的政治迫害运动,而是针对每一个人的人性灭绝运动。正因为这样,卷入"文革"的红卫兵也好,造反派也好,"井冈山派"也好,"井冈红旗派"也好,"红联"也好,"革联"也好,不管这个派别、那个团体,他们的真正命运实际上是一样的,那就是丧失人性,丧失人的自由和尊严,成为极权主义的牺牲品。在这点上,朱春信和叶辉,李红刚和卢丹枫,难道有什么差别吗?这就是我倾向于把"文革"称之为人道主义灾难的原因,"文革"的牺牲品不是某群人,不是某种政治观点或派别,而是人性。

   正因为与普遍的人为敌,而不是与某类人、某群人为敌,因此,它从根本上说也必然与"人民"为敌,今天的"人民"很容易就转化为明天的"敌人",今天的"革命者"很容易明天就转化为"反革命"。一个不把所谓"五类分子""资产阶级"当人对待的体制,同样是不会把所谓"革命者"、"无产阶级"、"红卫兵"当人对待的。因此,非常讽刺的,"文革"初期与"黑五类""阶级敌人"为敌的红卫兵革命派,很快就变成了"保皇党"和"反革命"。

   理解了这点,就能够理解:所有形形色色的造反派"内斗"分子,实际上都是极权主义制度的牺牲品,他们与其相互指责对方没有资格审判自己,不如联合起来审判自己共同的敌人:极权主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文革博物馆专题 > 文革评论研讨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948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