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冰川期"
[《中欧商业评论》2013年8月刊总第64期]
周雪林
《中欧商业评论》总策划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在他的小说《革命之路》里,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弗兰克带着女同事莫莉外出午餐,下午上班时间到了,两人还在喝酒。弗兰克心生一计,给莫莉的上司打电话说:"我想向您借用莫莉,因为我需要她帮忙在视觉工具部整理一些东西。我们可能要在这里耗上一整天。"虽然公司根本没有"视觉工具部",但弗兰克很有把握,在这家庞大的公司里,几乎没人清楚到底什么部门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实确实如此,他俩得逞了。
这就是恐龙般巨型传统组织的典型症候。虽然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但主流传统组织形态至今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一家知名跨国公司的掌门人曾公开说,"我们是一家No Surprise的公司,重要的不是每年追求惊人的增长而是合规。"为了保证这种合规,森严林立的部门、冗长繁杂的流程便是可以想见的了。
另一方面,虽然查尔斯·汉迪倡导个人之于组织,应该像跳蚤之于大象那样自由,但工业社会以来,多数人还是需要依附于组织来获得财富和社会身份。耶茨的描写也许极端戏剧化了,但那种气息我们并不陌生。"他们源源不绝地涌现在车站里,在大街上……等候着他们的办公大楼会把他们一个个吞噬进去,包裹起来。如果站在其中一栋大楼,隔着城市纵横的峡谷看向另一栋大楼,就会感觉像是在观察一个巨大无声的昆虫饲养所,成百上千的穿着白色衬衫的小人,要么在翻弄着文件,要么皱着眉头拿着电话听筒,在春天千年如一日地流动着的白云底下,上演着一场场愚蠢之极的演出……"
所以,论及组织未来的变形,有两个至关重要的节点需要我们去探寻:对外而言,如果说企业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那么在客户需求趋于剧烈变动、更加碎片化、更要求即时即刻、富有弹性的前提下,组织应该怎样活络筋骨、放柔身段去适应他们?对内而言,员工个人价值开始觉醒,各种外部平台接口的开放,使得有经验能力的个体能够"U盘化生存",脱离单一组织同样可以创造价值。此时,组织又该如何重新审视自己与员工的关系?怎样保留员工,真正激发他们的活力与创造性?
恐龙不能自恃庞大而以为冰川期不会到来,柯达、摩托罗拉们无非打了个小盹,便遭遇了近乎灭顶之灾。正如学者胡泳所说,"虽然我并不认为微软(这样的大型企业)会消亡,但它必须在某些方面作出改变,否则就会成为问题。未来,非企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融合度会越来越高。"在本期封面专题中,我们将探讨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变形,对外拥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对内则更能满足未来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冰川期并不遥远,因为"机构的瓦解是非常明显的,任何机构的未来都不一定是靠得住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explore, 传媒人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