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星期二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高王凌:从历史的深层看:农民反行为研究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ypePad Has the Tools

Looking for a premiere blogging service? Start your blog today on TypePad.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 | 高王凌:从历史的深层看:农民反行为研究
Aug 19th 2013, 16:31, by Chinese Netizens

  "反行为"是我的一个"发明"。最初以为,它只能应用于集体经济时期,后来这一概念被延伸了。

  面对着中国农村的集体化,过去人们认为,农民总是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好像政府要干啥就干啥,只有某些积极性的"不足"而已。笔者通过近十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农民是有他们的"反行为"的(COUNTERACTION),通过那些静悄悄的日常行为,他们不但多少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并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消解和改变着上级的制度规定。这些,对于集体经济制度,对于日后的包产到户,都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也势将深化和改变我们对那一段历史的认识。

  本篇英文本发表于Eating Bitterness,New Perspectives on China’s Great Leap Forward and Famine 2010。

  ……(中国人)服从归服从,但其服从的方式却是皇帝老儿所始料不及的。

  ——何天爵《真正的中国佬》

  我们能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让他们以为能控制我们。

  ——《惊悚12小时》

  我的文章的主题,是谈农民的"反行为"。但在正文开始之前,也许有必要插述一段小故事。

  近年以来,有学者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中国人的"反抗性"不如他人。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全盘集体化"时苏联农民做出的激烈反应,导致政府不得不派出军队、飞机和坦克,去轰炸那些坚决抵抗的村庄,最后通过几近"国内战争"的方式,才把农民征服的。这与"社会主义高潮"时中国农民的行为,对比起来岂非一个极大的反差? 1

  一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请允许我"打破沙锅纹(问)到底":

  一.在1928年的"全盘集体化"及"反富农"运动中,苏联农民所面对的,仅仅是一个"集体化"么?他们所拼死反抗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如果具有一个清醒的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观点,这个问题并不难于回答。在苏联这场运动中,所反对的对象,并不止是所谓"富农",而是包含大量中农在内的劳动人民。其划分并无明确的标准,"富农"常常就是"反对集体化的人"的代名词。这一点已为许多学者所指出。 2 这一运动的目标是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要"消灭富农阶级,消灭富农生产,没收富农土地和生产工具,剥夺富农一切现金、家具、粮食,没收富农住宅与经营用建筑,把他们驱逐到特别划定的地区", 3 一句话,就是强制迁徙"富农",要把他们"扫地出门"。前途未卜、毫无保障,结果不知多少人死在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

  换句话说,在这之前,苏联虽经过"土地改革",却没有经过"土改运动"和土改运动的"磨砺",特别是对那些中农和新的富裕农民来说,未经受过土改的"触动",更没经历过"大开杀戒"。眼下,就是他们的"土地改革"了,而且,是最严酷的"斗争土改"。 4 这可不是什么一般的什么"集体化"啊!

  实际上,所有那些的激烈反抗都发生在这上百万户农民与政府之间,否则,如果仅仅是不愿意加入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的话,请想一想,就凭他们手里那点玩意儿,能和重装备(飞机、大炮、坦克)武装起来的红军相对抗吗?他们且先加入就是了,顶多是吃不饱饭、没自由而已,何至于一定要以性命相搏呢!

  所以我们不要再随意说:这仅仅是一场"集体化运动",苏联农民反对的是"集体化",他比中国农民"反抗性"、"斗争性"要强,……

  其实,他们是被"扫地出门"了,只有死路一条,他们能不"反"吗?

  这哪里是什么"集体化"之长长短短呀!

  历史学不赞同"假设",我们也无法设想1955年在中国,如果这样会引出什么样的后果?……

  二.如果说苏联政府是用这样一种"变相"和"曲折"的手法实现了集体化,那么,在1955年的中国,有没有类似的情形?质言之,这还是一场集体化的"胜利"吗(就当年的表象而非从长远的结果来看)?

  其实,早在"高潮"以前,就有把躲避统购误认为农民入社热情高的反映;毛泽东也说过"一吹二压三许愿"的话,所有这些都可构成一种说明。为此也有新的研究指出:

  ——对于集体化的"成功",原来人们以为,农民是在"高潮"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入社,跟上走的。现在看来,问题远非这么简单。"高潮"以前,全国只有14%的农户入了社;几个月后,到1955年底,增加到了60%以上。但是还有大量的近40%的农民没有入社,他们是在1956年初的几个月时间里才入社的。这时发生了什么情况,迫使他们做出了这一决定?一批内部资料显示,他们是在"高级化"和"并社"的"高潮"中作出入社的决定的。这个决定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入社会(指社会主义)"、"吃官饭"!

  ——农民说高级社是"政府办的",这不对吗?通过高级化,土地白收走、不分红,农具、牲畜作价低,还期长,也等于没有了。所以农民说高级化是"二土改",巧收庄稼人的土地财产。他们的态度就是:不是非让我入社不可吗?那我就入,我就给你去"抗长活", 5 别的什么都不操心了!……

  ——所以,眼下的"国营化",可能正是一个"不祥之兆",甚至可以说是"凶险无比"。它表明此时角力双方已是多么的互不理解,和释放出带有蒙骗性的信息!——党没有想到,农民是给它当"长工"了,而且比长工还消极(在通常情况下雇工并不导致饥灾);农民也没有想到,政府既没有给他发放一定的可靠的工资(有如昔日的雇工或现下国营农场的农业工人),在实行了那样全面的控制之后,却出现了一个由"承担后果"到"不承担后果"的转变 6 (或者它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样一个后果的可能发生?)——这终于使日后的大饥荒无可避免。又怎能说这一切都是农民拥护集体化的表现呢? 7

  原来,在中国,那么多农民一窝蜂入了社,竟然就是为了来"吃公家"、"吃官饭"的,这还是什么集体化的"成功"吗?

  三.如果我们那样称赞苏联农民,以为他们的反抗性强、手段有效,那么就应该追问,在苏联,集体化运动是被农民"挫败"了吗(就其基本目标来说)?在中国又是怎样?集体化,在这两个国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对集体化事业的成败得失,我们须从两个层面分析。一个是从生产上,一个是从征购上,如果所得量提高了(不是仅增加一点点),那就是成功,反之则不是。须知,这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从这一观点来看,在第一点上,苏联农民是"成功"了;在第二点上,则不是这样。为什么这么说呢?

  集体化以后的30年代初期,苏联的农业产量降低了30%以上,到1938年才略微超过1928年的水平,但此后一直到50年代,也未能恢复到一战以前的水平(1913年8600万吨)。1953年苏联粮食产量仅为8250万吨,按人口平均计算,要低于沙俄19%之多。对此,中国共产党人也是有所了解的;1952年因为相信了苏联宣布解决了粮食问题的说法,还闹出了一段"公案",直到1956年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8

  但是苏联的集体农庄,却在一点上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这就是在农产品的征集上。新的收购制度规定,农庄首先要满足国家的交售任务(当然是低价的)。农庄本身没有自治权利,农民原来所有的人力和财产,实际上是都被国家征用了。结果农产品的"上市量"确实增加了,据说它在1938年达到了1928年的4倍以上!尽管它是在生产总量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如果说苏联集体化是什么"成功",那么,也只能说是一种征购手段的成功。 9

  如此看来,苏联的农民是"胜"还是"败"了呢?

  相反,我们再来看中国的情况。根据正式发表的国家统计数字,我们可以把中国的集体经济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十年里(1955-196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只有"零增长"(中间曾经过大饥荒的三年);在第二个十年里(1966-1977年),确实出现了粮食总量的增长(从4000亿增加到6000亿斤左右)。这一点和苏联是很不一样了,但是,它究竟是谁的"胜利"呢?进一步研究就不难发现,其实它只是随人口增长而增长罢了,人均的收入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这增产出来的粮食,是被新增加的人口消费了,而且,大多都留在了农村(关于这点,下面还有解释)。

  再看征购方面的"战果"。从官方统计数据看来,在统购统销以后的20余年时间里,农民交售的"任务粮"数字始终就没有多大增长,而一直维持在800-900亿斤的水平上(个别年份如大跃进的几年除外)。换句话说,他们成功地挫败了政府征收"余粮"的原有企图,而多少保护了自己的生产所得(参见图1,曲线1和曲线2中间的部分)。也就是说,政府不但没有取得粮食生产中的增加额,实际上所拿到的,不过是一个"定量租"而已,而且它在农业产出中所占比例是越来越低了。

  

  本图是一个示意图,表示的时间是大约从60年代以后,直到1977年。水平线上部的两条基本平行的曲线,上面一个(曲线1)代表粮食总产量,下面一个(曲线2)代表的是农村的留粮数字,中间部分即是每年的征购数量。

  以上大都是依据公开发表的数据史料或文献资料所作出的分析,也可以说是"以文字史料解读历史"。然而"历史"并不仅存在于这一层面,它还存在于更深的层次,不了解这点,或不能深入实际生活世界,就可能遗漏很多重要的东西。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实际上,在图1水平线的下部还有着一条斜线(即曲线3),即还有一部分鲜为人所知的"帐外数字",是被农民悄悄地拿走了(这样看来,粮食总产量就不是在曲线1到水平线之间,而是在曲线1到曲线3之间;曲线1和曲线2之间征购部分的比重也就更小了)。进而言之,农民实际拿走的粮食,比从表面上看,还要多的多。

  这一笔"帐外帐"究竟是有多少呢?根据我在某地的调查估算,在粮食产量中有接近百分之二十是被农民私下拿走了,这与老县长的说法不谋而合。 10 全国情况是怎样的呢?为此,我专门征求了杜润生杜老的意见,在他看来,全国也差不多。 11 在当时中国粮食年产约6000亿斤的情况下,约有1200亿斤没有进入统计。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这怎么能说中国农民就比别人"差劲"呢? 12

  最后,就要回到我这篇文章的主题上来:如果说集体化在中国并没有获得那样的"成功",那么,中国农民是通过什么行为(我称之为"反行为"),才做到这一点的呢?

  二

  在解释中国的农民反行为之前,有些问题需要先弄清楚。

  比如,中国人首先可能并不是"反",而是"从"。对这一问题,我以前并未理会,后来才发现,它却是一个有必要议议的问题。

  美国人何天爵(C. Holcombe)在1895年出版的《真正的中国佬》中说,中国人"服从归服从",但"服从"之后,背地里的行为却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他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聪明的皇帝,大笔一挥,下令将全国的铜钱贬值一倍。"大部分地区"是"服从"了,但你到那里一看,却发现所有商品的价格同时也上涨了一倍;在另一个地方,却在悄悄地"自行其是"。 13

  于是我想到:中国人的"反抗",大约从来不是(或很少是)正面硬顶,而是先"顺从"、"答应"了,之后再在其"顺利执行"当中,去往回"找"的。

  因为明摆着,农民从来没有参予决策的权力,也往往根本没有人去征询他们的什么意见(古话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政治形式也许有它的道理,但是我们就不要埋怨农民"假装同意",抱怨他们在"表面接受"之后的私下行为(因此传统政治也有着一套"民本思想"及相应规定;不象现在是两套东西掺在一起,"各取所需","不伦不类"了)。

  美国学者斯科特(J.C. Scott)在他的著名研究"弱者的武器"(1985)中,写到农民的日常反抗形式有:装糊涂、假装顺从、装傻卖呆,以及偷懒、偷盗、怠工等等。实际上,农民处于外来的强权和强势话语的支配之下,不得不这样做,——就好像俗话中说的"看人说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自有其苦衷罢了。而且,在斯科特后来的研究"隐藏的文本"(1990)中,这一切本来就是伪装的面具, 14 我们千万不可把它误认为农民"社会主义觉悟高"的表现。(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689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