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星期三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秦前红:“薄案“审判之远观侧看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秦前红:"薄案"审判之远观侧看
Aug 28th 2013, 10:45, by Chinese Netizens

  "薄案"审判历经三日,即将落下帷幕。如此时长的审判,对庭审参与各方身心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对亿万旁观者来说却似乎没有拖沓、煎熬的感觉。因为本案审判就如同一部大片,薄王对质、夫妻反目、部曲为仇、众叛亲离,这些不仅让剧情跌宕起伏,而且肯定会娱乐大众耳目,使得大众直呼过瘾。薄虽然曾经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政治人物,但其毕竟只有主政大连、重庆等地方的政治经历,绝大多数国人对薄的认知不过是"陌生的神秘、神秘的陌生",而缺乏感同身受的苦乐比较,因此伴随审判进行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对薄祛魅的过程。

  由于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爱恨情仇、恩恩怨怨,因此对"薄案"审判的观察、评论要做到理性的客观,着实是一件不易的事情。而且由于信息占有、认知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不能苛求对"薄案"审判有高度一致的结论。最为合适的态度是宽容、多元,求同存异。正所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切历史都未必是当代史,对一个事件的真假厘清、意义解读也许需要足够的时间跨度,在此意义上说,即便"薄案"审判落幕,亦还是余音未了。但我个人认为这场审判的安排是智慧的、勇敢的,其对抹平社会裂痕,满足社会对法治的共同预期依然是贡献有加。

  尽管对这样一个关涉重大、万众瞩目的审判,官方事前不可能不进行缜密的安排,精心设计周密的预案。但官方心里也明白,既然是由人参与的审判活动,就不可能象预设的计算机程序毫厘不差地进行。何况此次被审判的主角薄素来就有桀骜不驯、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因此审判存在变数、乃至失控的可能性是极大存在。薄在庭上全盘否认对其"贪污、受贿"的指控,当然不能被解读为尽在预料之中的沙盘推演。控、辩、被告人、证人各方掌握的信息和内心想法更是事前无法穷尽,在此情况下,官方依然决如期公开开庭,亦算是勇气、智慧兼备。即便是薄似乎篡改了脚本时,审判亦按正常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充分展示了官方准备承受风险的高度自信。

  一个焦点案件的审判场是集中展示一个国家法治元素的重要场合,本次审判确实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对被告人的文明对待:被告人不着囚衣,不带镣铐,不在庭上对被告羞辱性喝斥,允许被告人坐着申辩。尽管很多人认为这是基于被告人的特殊身份给予的特殊礼遇,是其他N多被告人可遇不可求的奢望。但文明法庭本身是文明法治、文明政治的一部分,未经审判不为罪,是刑事法治的基本原则。往者已矣,此案对待被告人的方式至少为以后的刑事审判开创了一个好的先例。充分保护被告权利:国人脑海中通常充满了老爷公庭咆哮的形象定格,在国人的思维定势中也将被告人与坏人等量齐观。为求惩恶扬善可以不择手段的实质正义观,导致了既往诸多刑事审判中被告人的权利不被重视甚至被粗暴剥夺。本次"薄案"审判几乎完全保护了薄的辩护权。无论是控方、还是法庭合议庭,都没有限制、随意打断被告的所有辩解,也没有打断被告辩护人的发问与质证。如此对待,既利于审判服众,也有利于消除被告的逆反对抗心理。有媒体报道,第一天审判后,被告人薄也认为审判是公正的、理性的。这也反证了本次审判在保护被告人权利方面的成功。允许证人出庭,在庭上质证过程中演示有针对性的攻防:过去中国的刑事审判尤其是职务类的犯罪审判,主要依靠证人证言、被告人口供和其他书证、物证进行。由于诸多受贿、贪污犯罪,都有秘密、单线联系的特点,加上社会对侦查环节取证不规范的担心,因此希望庭审环节能认真把关,从而厘清真相,彰显正义。惜乎过去太多审判都是过程形式多于实质,造成社会大众对法治的不良观感。以至于有人戏称,公、检、法本应是魏、蜀、吴的关系,一段时间却被弄成刘、关、张的关系。本次审判控方可能预判到薄可能翻供的现实,高度重视运用客观证据链进行指控,并不单纯依赖薄的口供和证人的书面证言。而薄和辩护人也抓住法庭允许质证的良机,与证人进行针锋相对的问答辩驳。尤其第一天庭审中薄与证人徐某的对质,一问一答,堪称精彩。

  庭审公开是本次"薄案"审判众口交赞的亮点。公开不仅体现在旁听公开,在济南中院现有审判硬件设施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开放到庭旁听的空间;还表现为允许海内外媒体尤其是国内媒体对庭审实时、多维报道;更突出表现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及时开通法院微博直播,开创全国法院庭审笔录主动全部直播之先河。这些笔录包括证据录音和证人证言,也包括庭审参与各方的言词。正义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是法治的一条基本准则,否则,暗箱操作虽接近真理,却也难以服众。审判公开,既能达致释法明理的效果,又能制约审判专横,防止司法腐败。本次审判,本可以用情况特殊,关涉国家机密等理由回避公开,掌控审判风险,但官方毅然决定迎难而上,可谓勇气可嘉。但愿本次济南中院开创的审判公开典范,能够伴随中国司法改革进程继往开来。

  本次"薄案"庭审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多年来法学教育的一种集中检视。本次参与审判的审判员、公诉人、辩护人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法律院校"自产作品"。他们在庭审中展现的理性、平和、专业水准、形象气质,足可以为中国推行法治大力加持,也能回击中国不适宜开展法治的流言。

  薄过去是一个法治的否弃论者甚至是一个粗暴的法治践踏者,但此次在庭审中,薄一反以往诸多高官面临审判时的捶胸顿足、追悔莫及的萎靡现象,而坚持据理力争甚至全面翻供。尽管部分媒体或诸多网民,认为薄是狡辩抵赖,其行为犹如唐吉坷德挡风车般可笑,或者是飞蛾扑火般的徒劳。但薄的抗争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利。我们对任何人不管情感上多么排斥,道德上多么嫌恶,但充分保护每个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人权,是每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前提。因为谁也不能确保追诉和审判不出错,强调程序正义,乃是确保实质正义的关键条件。从此意义上说,薄在法庭上出乎意料(或在意料中)的表现,是以他个人命运的诡异悲喜,用一种另类的方式促进了法治意识的普及和法治的进步.

  谷开来对其丈夫薄的指证,是本案的一个重要看点,也是可能击倒薄的最后一根稻草。谷作为关键证人未被传传唤出庭,似乎构成本案质证环节的瑕疵。尽管有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不能强制被告人的近亲属作证。但法律原意是否排除证人自愿作证和被告人主动要求作证的情形,是颇值得研究的法律解释问题。古有亲亲相隐制度,当下台湾、日本等相关法律也规定不得强制直系亲属相互指控。为了个案搞定,牺牲基本伦理价值,鼓励相互欺诈相互告密,其得失利弊如何,着实值得考量

  用成王败寇、命运沉浮、忠歼善恶、因果轮回来解读薄案的审判,曾经成了舆论的主流。大多数国人未必内心确信这是一场法治的胜利,当下孱弱的司法的确难以托负起将巨枭关进囚笼的重任。但无论如何,比起文革年代未经任何审判就将那些政要投进监牢甚至摧残至死的荒唐,"薄案"的审判总算是一种进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法学 > 法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7031.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