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在这一刻我们停下来,听听周围的声音:交谈声、手机铃声、电脑运作声、敲击键盘声、翻书声,或是享受片刻安宁,只听自己的呼吸声……它们构成了这一刻我们生活的音景(Soundscape)。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更习惯用眼观察,但若想感受、描绘生活的音景,了解其影响和意义,需要从做一位有心的听者开始。本期一五一十周刊月末版继续探寻"感官世界",我们与声音咨询师、音乐人、声音艺术创作者、及留心声音的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及作家一同思考声音与听者之间的联系:它传递信息、情感,规训我们的行为,构造我们的认知。
我们能够明辨声音,并常常先闻其声地做出判断,说明声音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关车门时,人们常依踏踏实实"咔嗒"作响的金属重击声,来确认车门是否关紧;取钱时,人们习惯等待ATM机发出"嗡嗡"声,以确认交易是否成功;为增加安全性,欧洲厂商必须在无声电动车加上马达发动机。工业设计中,声音常是最重要的安全信息的载体。
音乐和说话声是我们生活音景里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传递感情、承载记忆。David Byrne认为"欣赏音乐"的关键在于"声音能引起情感波动"。听一段旋律时,我们能感觉旋律中感情的起伏。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音乐触发大量的神经元,使大脑中多个功能区同时活跃起来,这使一些完全丧失了语言能力的人,依然能够感受、理解听到的音乐。乡音更是如此,我们不自觉的把对家乡的情感付在乡音里,常常一个熟悉的音就能触发无限回忆。
声音所含讯息包容万象,于各式传递中,它常会进一步影响,甚至规训、控制我们的行为。梁文道撰文告别会发声的建筑——香港天星码头钟楼,并由香港市民集体回忆里的《西敏寺钟声》,引申至回绕在十九世纪前欧洲城镇上空的钟声。在那个时空里,钟声是整个城市的日常生活总指挥与宗教信仰轴心,它规范全城人们的起居、宗教礼拜,刻划出时间,象征着宗教的力量。同在聆听香港的YANG,发现一遍遍的"请勿饮食"、"请勿超越黄线"等命令式的声音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后,起到了奇特的规范作用,声音发出的讯息即成了社会规范,造就了"乖乖都市人"。YANG说"从声音的这一点,我们能看出我们在社会是处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
当声音的影响到达认知的层面,它可以向内满足我们了解自己和世界的欲望,亦可向外被用来构造、传达意识形态,演绎社会关系。鼓膜穿刺手术后,刘汀变得对声音十分敏感,"耳朵的一次苏醒"让他从电话中父亲的声音、货车司机交谈声等习以为常的声音里听出新的叙事。通过仔细聆听,他经历了一次对自我的新的体验和思考。
由个人意识推至社会意识,法国学者贾克•阿达利强调声音的政治性,提出特定的声音、音乐通常与特定社会形式匹配出现,声音的生产,是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化生产的重要部分。例如,曾经的高音喇叭、集体合唱声代表了无差别化的生活和集体主义风气。周志强将阿达利理论中对音乐的政治思考,关联至时代变换大背景下,从几代中国流行乐的社会、政治意涵,分析了听觉经验的变化如何对应着社会整体的变化。郑慧华笔下,台湾社会提供了类似的例证:戒严时,国民党政府支配人们的听觉经验,而解严后,政治松绑激发出多项通过声音介入社会的艺术创作,它们用具体的声音阐释、记录"权力"、"人与体制的碰撞",关注社会多元、关怀弱者,令人深思。
1510周刊由「我在中国」(Co-China)论坛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周刊通过网络发布,所有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均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的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目录
【编者的话】
【请• 听】
Julian Treasure:五种倾听的方法
【听• 传递】
Mic Wright :五种有益的人工噪声
David Byrne:我们究竟如何听懂音乐?
网站推荐:乡音苑
【听• 规训】
梁文道:怀念钟
YANG:如果听,在中环
网站推介:声音图书馆
【听• 构造】
刘汀:声音的舞蹈
郑慧华:声音作为观念,重省"声音"的政治性
周志强:声音的政治——从阿达利到中国好声音
视频推介:约翰•凯奇 《4分33秒》
周刊下载地址: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102091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公民媒体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