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3日星期五

中国数字时代: Co-China周刊 | 阿斯兰:伊拉克:“民主”不容易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Subscribe to Bloomberg Businessweek

Ge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for 84% off what others pay on the newsstand - that's like getting 38 complimentary issue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Co-China周刊 | 阿斯兰:伊拉克:"民主"不容易
Aug 23rd 2013, 03:45, by Chinese Netizens

目睹民主在伊拉克两年的运行,祖拜里和其他聚集在自由广场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民主,其实与政府架构无关。正如同,君主制并不一定意味着独裁。伊拉克人相信自己已经拥有了符合民主制度的政治架构,但也相当清楚,距离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还十分遥远。

尽管时快时慢,但伊拉克的一切仿佛是按"时间表"运行的。尤其是和时下的利比亚、埃及、叙利亚正在上演的无序相比。

2011年12月18日,距离这一年结束还有两个星期的时候,最后一批美军撤离伊拉克,进入科威特。美军完成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反复保证的"严守撤军时限"的承诺。

把时间往前推,8月,美军作战部队脱离战斗启动了正式撤军计划。

2010年3月中下旬,325位伊拉克议会新当选议员们选举出了总统、总理。

3月7日,伊拉克举行议会选举,伊拉克人迎来历史上第一次由选民直接投票的选举。这被视为伊拉克人真正开始掌握自己命运。

美军撤离后伊拉克士兵在街头巡逻。铁丝网、水泥掩体成为伊拉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AHMAD AL-RUBAYE/东方IC/图)

选举,一个不错的起点

26岁的穆斯塔法·萨巴赫在一家西方公司设在巴格达的办事处从事翻译工作。对于已过去两年的那次选举,他至今记忆犹新,"起码,我们有权利投出自己的一票。尽管最后当选的人也许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我们毕竟发出了声音。"他说。

那是一次顺利得超乎想象的选举。选举成功的原因部分得归功于萨达姆。拜萨达姆常年重视教育投入所赐,伊拉克选民整体素质较高,在没有国家暴力威胁的情况下,素质高的选民不会轻易为人左右,即使是恐怖组织的袭击也不行。

选举结果,没有一个阵营获得超过半数的议席,前总理阿拉维、现任总理马利基和总统塔拉巴尼这三方所控制的议席数分列前三位。阿拉维阵营仅比马利基阵营多出一席。民主的第一波就是竞争的白热化。

选举过后,与很多刚刚走入民主阶段的国家类似,有关舞弊的传闻甚嚣尘上。甚至有人指责说,控制政府资源的马利基一方多印了数十万张选票作弊。压力之下,负责选举组织工作的独立高级选举委员会在投票次日对选举进行了重新计票,一个多月后的2010年4月19日宣布选举结果有效。所有的舞弊指控均被宣布为查无实据。

在伊拉克,投票是件可以让人失去生命的事情。投票日前夕以及当天,"基地"等恐怖组织在伊拉克全国发动多起袭击,试图阻止人们去投票。

2010年3月3日,最严重的一起恐怖袭击发生在迪亚拉省首府巴古拜,两枚汽车炸弹致使33人死亡,55人受伤。

萨巴赫回忆,投票日当天,在他投票的选区——巴格达曼苏尔区,一枚炸弹导致3人受伤。一名轻伤男子在用沾满鲜血的手投完票后才去医院。萨巴赫说:"鲜血染红的选票,成为这个投票日给我最深的印象。"

并不是所有伊拉克人都像萨巴赫一样为选举欢喜。年过半百的逊尼派人士会怀念萨达姆时代没有自由但有保障的生活。逊尼派穆斯林,在伊拉克的人口比重不足30%。萨达姆时期,他们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都享受优厚的福利,可谓伊拉克的幸福族群。

53岁的媒体工作者贾迈勒·艾哈迈德甚至说:"民主制度与伊斯兰教义不合。伊斯兰教义规定的很多行为守则,要求人们服从长者和智者的意志,多年形成的传统在看得见的未来,不可能改变。"

这让人联想起尚在混沌中的埃及与利比亚,对伊斯兰有了解的人都没有为独裁的结束而急于欢呼,都在观望,民主的急雨,究竟能浇灌出怎样的花朵?

伊拉克特色的茶馆议政

萨达姆倒台后,穆塔纳比街沙赫班达红茶馆里的辩论声大了起来。

穆塔纳比街位于巴格达城东,长约600米,宽约3米,以十世纪伊拉克诗人穆塔纳比的名字命名。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巴格达省政府位于这条街上。上个世纪初,这里渐渐成为知识精英的聚会所。

起初,街道的两侧开了很多小书店,接着,在书店外的街面上自发聚集了一些贩卖旧书刊的商贩,最后,逐渐形成了在巴格达乃至全伊拉克赫赫有名的旧书市场。

有句阿拉伯俗语说:"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开罗人写,大马士革人出版,巴格达人阅读。"巴格达人具有喜爱读书的传统,同时又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民众一样嗜好饮茶。

在这条街上,不仅可以找书,还可以欣赏街道两侧奥斯曼土耳其风格的米色矮楼,逛累了,就到穆塔纳比街尽头的沙赫班达红茶馆小坐喝茶。由于茶馆聚集的都是文化精英,茶余难免把盏清谈,逐渐形成了茶馆议政的文化现象。

沙赫班达茶馆于1917年开业。那一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结束了对伊拉克的统治,英国军队占领巴格达,将伊拉克纳入其殖民体系。从那一年起,巴格达的知识精英在沙赫班达茶馆举行"政治沙龙",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议论风生。这逐渐形成了传统。在那一时期,茶馆议政的主题是"独立"、"反殖"。

在萨达姆时代,沙赫班达的茶馆文化也未中断,议论的关键词变为"民主"与"自由"。萨达姆的秘密警察经常"光临"茶馆,一些发表反政府言论的知识分子随后被投入监狱。于是,有一个时期,茶客们将话题转向了文化和体育等软性话题。

不过,即便是在政治高压下,仍会有人在沙赫班达茶馆出没,散发匿名材料,抨击萨达姆。

萨达姆政权倒台后,"美国撤军"和"马利基政府"成为沙赫班达茶馆当然的主题。美军的行动,奥巴马关于伊拉克的表态,马利基政府如何擅权但不办实事,美军是否应该留下……都会激起茶客们的众声喧哗。

巴格达大学学生加尼受够了美军的存在,他只要在茶馆都会毫不忌讳发表自己的观点,"是的,美军应该离去。过去这些年里,总是看见他们的车辆满街跑,直升机在我家上空飞过。我受够这一切了。"

加尼认为,没有任何国家的国民喜欢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别国占领,尤其是视尊严为生命的阿拉伯人。他甚至表示怀念萨达姆统治时期,"至少那时我们有尊严,没人看不起我们"。

63岁的什叶派学者布尔汗算是加尼的"同盟",老人家的观点鲜明——美国方面声称留驻伊拉克是为了帮助伊拉克进行安保,但其实,美军恰恰是造成伊拉克安保危机的因素。

布尔汗说:"他们(美军)对武装组织拉一派,打一派。打击反对占领的武装组织,又训练、支持亲美的武装组织。而且,他们的存在为武装组织实施恐怖活动创造了借口。"

逊尼派的商人优素福·阿比德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美国人走了,可能会有别人来填补空白。"我们的邻居,好比伊朗……"他说。

阿比德代表着为数众多伊拉克逊尼派民众的想法。他们担心,伊拉克政府和什叶派的伊朗太过接近,将来会导致伊拉克政局被伊朗所控制。而美军的存在,则可以对伊朗起到制衡的作用。

现在,常常有不同政治派别的"宣传手"在沙赫班达茶馆,散发反对马利基总理所领导政府的宣传材料。宣传材料指责马利基政府行政效率差,腐败现象严重,应当对伊拉克目前糟糕的安全形势和经济形势负责。

"宣传手"们脚步轻捷地在茶客间穿行,并不多话,但一阵一阵声浪伴随着茶客对小册子阅读而被激起。

伊战爆发8年后,伊拉克知识精英不仅在穆塔纳比街和沙赫班达茶馆,他们在更广泛的空间,能够自由地发出声音。然而,这样的自由空间笼罩着新的阴云——"恐怖主义"。

沙赫班达茶馆的茶客多数不愿公开姓名,即便讲也不愿讲出全名。他们主要担心会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

2007年3月,穆塔纳比街遭遇炸弹袭击,导致近30人死亡,另外数十人受伤。死者中包括沙赫班达茶馆老板哈吉·穆罕默德的两个儿子。

那次恐怖袭击事件后,伊拉克政府短暂封闭了穆塔纳比街,直到一年后的2008年才重新开放。

那次恐怖袭击的前后,哈吉·穆罕默德都经常收到恐怖组织发来的威胁信,要求他停业,声称茶馆业务与伊斯兰教义冲突。

之后,茶馆改全天营业为上午半天营业。原因是,午饭后,在穆塔纳比街执勤的军警陆续下岗,容易造成安保空虚,为恐怖分子实施袭击提供机会。

另外,茶客也担心,有恐怖分子混迹在茶馆中,一旦他们的相关言论与恐怖组织观点不一致,也可能为发表言论者带来危险。因此,为防止被恐怖分子盯上,熟悉的茶客之间虽然交流起来毫不避讳,但和陌生人交谈时他们都十分小心,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与姓名。

民众的声音必须被聆听

在距离沙赫班达茶馆大约十分钟车程的自由广场,民众集会已经成为每个周五礼拜日的常例,让人联想起开罗的解放广场。这在萨达姆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情形。

46岁的媒体工作者夏兰·祖拜里说,在萨达姆时代,人们无权说出自己的想法;现如今,人们可以说出自己的任何想法,但当权者并没有真正地聆听。

目睹民主在伊拉克两年的运行,祖拜里和其他聚集在自由广场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民主,其实与政府架构无关。正如同,君主制并不一定意味着独裁。伊拉克人相信自己已经拥有了符合民主制度的政治架构,但也相当清楚,距离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还十分遥远。

其实,萨达姆政权同样具备符合民主制度要求的施政架构。总统萨达姆与国家部委之间,设立了有二十多人规模的国务委员会,萨达姆兼任委员会主席。按规定,国家大政方针应由国务委员会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协商决定。

而实际上,萨达姆在委员会中说一不二,所谓的民主集中制,完全是走过场与橡皮图章的作秀。

今天,伊拉克在选举基础上建立起内阁总理负责制,但种种围绕权力和利益的纷争,让人感到,这仍是完全与民主无关的角力。

2010年11月的议会选举,实际上成为库尔德人、马利基领导下的什叶派力量以及阿拉维领导的"伊拉克名单"团体三方瓜分政治利益的谈判桌。最后,马利基勉强获得组阁权,保住总理位置,但为了妥协与平衡,新政府竟设立多达46个部长职位,以满足各路势力的权力需求。

庞大的官僚系统永远与高效或廉洁无缘。马利基在最关键的国防部长、内政部长与安全部长3个职位上,迟迟不肯做出任命,把住核心权力不放。恶果是导致国家安全形势不稳,据非官方统计,2011年伊拉克全国平均每天发生14起恐怖袭击事件,首都巴格达更是每天都在爆炸与枪声中度过。而美军撤离后,伊拉克治安形势进一步恶化。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教派冲突也渐露端倪。

库尔德人、马利基阵营与阿拉维阵营三方杯葛造成政治上互不信任,有时呈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

2011年6月份采访巴格达省省长拉扎克,就出现三重保安的奇景:库尔德人枪手负责院墙外警戒,阿拉维派武装人员负责院墙内警戒,马利基派武装人员负责随身防护(拉扎克属于马利基派)。只有各派均派出安保人员的情形下,才能确保政治人物的人身安全。假使某派安保人员缺位,该派的武装人员就可能作为袭击者向安保对象下手。这就是伊拉克政治乱象的一角。

除了"安全"与"效率","电荒"是另一个可能引发恐慌的议题。伊拉克正在利用一年中难得的凉爽的日子,加紧谋求解决电力短缺问题,比如与外国企业合作建造发电厂,向邻国伊朗和叙利亚买电,还采取优惠政策,发展私营发电机。

等到漫长的夏季来临,巴格达的骄阳足以燃起民众的愤怒。

有关电力部长侯赛因·沙赫里斯塔尼涉嫌贪腐的传闻一直不绝,甚至几度传言马利基已经将其免职,过后总理办公室又出面辟谣。多数民众认定,电力部门不作为,电荒实乃人祸。

回到自由广场,人们的诉求贴近一个民主社会的标志,人们有发出声音的权利,但还缺少一个重要的标志——这样的声音有没有得到聆听,能不能得到尊重。

尽管时快时慢,但伊拉克的一切仿佛是按"时间表"运行的。尤其是和时下的利比亚、埃及、叙利亚正在上演的无序相比。

2011年12月18日,距离这一年结束还有两个星期的时候,最后一批美军撤离伊拉克,进入科威特。美军完成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反复保证的"严守撤军时限"的承诺。

把时间往前推,8月,美军作战部队脱离战斗启动了正式撤军计划。

2010年3月中下旬,325位伊拉克议会新当选议员们选举出了总统、总理。

3月7日,伊拉克举行议会选举,伊拉克人迎来历史上第一次由选民直接投票的选举。这被视为伊拉克人真正开始掌握自己命运。

美军撤离后伊拉克士兵在街头巡逻。铁丝网、水泥掩体成为伊拉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AHMAD AL-RUBAYE/东方IC/图)

选举,一个不错的起点

26岁的穆斯塔法·萨巴赫在一家西方公司设在巴格达的办事处从事翻译工作。对于已过去两年的那次选举,他至今记忆犹新,"起码,我们有权利投出自己的一票。尽管最后当选的人也许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我们毕竟发出了声音。"他说。

那是一次顺利得超乎想象的选举。选举成功的原因部分得归功于萨达姆。拜萨达姆常年重视教育投入所赐,伊拉克选民整体素质较高,在没有国家暴力威胁的情况下,素质高的选民不会轻易为人左右,即使是恐怖组织的袭击也不行。

选举结果,没有一个阵营获得超过半数的议席,前总理阿拉维、现任总理马利基和总统塔拉巴尼这三方所控制的议席数分列前三位。阿拉维阵营仅比马利基阵营多出一席。民主的第一波就是竞争的白热化。

选举过后,与很多刚刚走入民主阶段的国家类似,有关舞弊的传闻甚嚣尘上。甚至有人指责说,控制政府资源的马利基一方多印了数十万张选票作弊。压力之下,负责选举组织工作的独立高级选举委员会在投票次日对选举进行了重新计票,一个多月后的2010年4月19日宣布选举结果有效。所有的舞弊指控均被宣布为查无实据。

在伊拉克,投票是件可以让人失去生命的事情。投票日前夕以及当天,"基地"等恐怖组织在伊拉克全国发动多起袭击,试图阻止人们去投票。

2010年3月3日,最严重的一起恐怖袭击发生在迪亚拉省首府巴古拜,两枚汽车炸弹致使33人死亡,55人受伤。

萨巴赫回忆,投票日当天,在他投票的选区——巴格达曼苏尔区,一枚炸弹导致3人受伤。一名轻伤男子在用沾满鲜血的手投完票后才去医院。萨巴赫说:"鲜血染红的选票,成为这个投票日给我最深的印象。"

并不是所有伊拉克人都像萨巴赫一样为选举欢喜。年过半百的逊尼派人士会怀念萨达姆时代没有自由但有保障的生活。逊尼派穆斯林,在伊拉克的人口比重不足30%。萨达姆时期,他们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都享受优厚的福利,可谓伊拉克的幸福族群。

53岁的媒体工作者贾迈勒·艾哈迈德甚至说:"民主制度与伊斯兰教义不合。伊斯兰教义规定的很多行为守则,要求人们服从长者和智者的意志,多年形成的传统在看得见的未来,不可能改变。"

这让人联想起尚在混沌中的埃及与利比亚,对伊斯兰有了解的人都没有为独裁的结束而急于欢呼,都在观望,民主的急雨,究竟能浇灌出怎样的花朵?

伊拉克特色的茶馆议政

萨达姆倒台后,穆塔纳比街沙赫班达红茶馆里的辩论声大了起来。

穆塔纳比街位于巴格达城东,长约600米,宽约3米,以十世纪伊拉克诗人穆塔纳比的名字命名。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巴格达省政府位于这条街上。上个世纪初,这里渐渐成为知识精英的聚会所。

起初,街道的两侧开了很多小书店,接着,在书店外的街面上自发聚集了一些贩卖旧书刊的商贩,最后,逐渐形成了在巴格达乃至全伊拉克赫赫有名的旧书市场。

有句阿拉伯俗语说:"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开罗人写,大马士革人出版,巴格达人阅读。"巴格达人具有喜爱读书的传统,同时又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民众一样嗜好饮茶。

在这条街上,不仅可以找书,还可以欣赏街道两侧奥斯曼土耳其风格的米色矮楼,逛累了,就到穆塔纳比街尽头的沙赫班达红茶馆小坐喝茶。由于茶馆聚集的都是文化精英,茶余难免把盏清谈,逐渐形成了茶馆议政的文化现象。

沙赫班达茶馆于1917年开业。那一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结束了对伊拉克的统治,英国军队占领巴格达,将伊拉克纳入其殖民体系。从那一年起,巴格达的知识精英在沙赫班达茶馆举行"政治沙龙",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议论风生。这逐渐形成了传统。在那一时期,茶馆议政的主题是"独立"、"反殖"。

在萨达姆时代,沙赫班达的茶馆文化也未中断,议论的关键词变为"民主"与"自由"。萨达姆的秘密警察经常"光临"茶馆,一些发表反政府言论的知识分子随后被投入监狱。于是,有一个时期,茶客们将话题转向了文化和体育等软性话题。

不过,即便是在政治高压下,仍会有人在沙赫班达茶馆出没,散发匿名材料,抨击萨达姆。

萨达姆政权倒台后,"美国撤军"和"马利基政府"成为沙赫班达茶馆当然的主题。美军的行动,奥巴马关于伊拉克的表态,马利基政府如何擅权但不办实事,美军是否应该留下……都会激起茶客们的众声喧哗。

巴格达大学学生加尼受够了美军的存在,他只要在茶馆都会毫不忌讳发表自己的观点,"是的,美军应该离去。过去这些年里,总是看见他们的车辆满街跑,直升机在我家上空飞过。我受够这一切了。"

加尼认为,没有任何国家的国民喜欢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别国占领,尤其是视尊严为生命的阿拉伯人。他甚至表示怀念萨达姆统治时期,"至少那时我们有尊严,没人看不起我们"。

63岁的什叶派学者布尔汗算是加尼的"同盟",老人家的观点鲜明——美国方面声称留驻伊拉克是为了帮助伊拉克进行安保,但其实,美军恰恰是造成伊拉克安保危机的因素。

布尔汗说:"他们(美军)对武装组织拉一派,打一派。打击反对占领的武装组织,又训练、支持亲美的武装组织。而且,他们的存在为武装组织实施恐怖活动创造了借口。"

逊尼派的商人优素福·阿比德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美国人走了,可能会有别人来填补空白。"我们的邻居,好比伊朗……"他说。

阿比德代表着为数众多伊拉克逊尼派民众的想法。他们担心,伊拉克政府和什叶派的伊朗太过接近,将来会导致伊拉克政局被伊朗所控制。而美军的存在,则可以对伊朗起到制衡的作用。

现在,常常有不同政治派别的"宣传手"在沙赫班达茶馆,散发反对马利基总理所领导政府的宣传材料。宣传材料指责马利基政府行政效率差,腐败现象严重,应当对伊拉克目前糟糕的安全形势和经济形势负责。

"宣传手"们脚步轻捷地在茶客间穿行,并不多话,但一阵一阵声浪伴随着茶客对小册子阅读而被激起。

伊战爆发8年后,伊拉克知识精英不仅在穆塔纳比街和沙赫班达茶馆,他们在更广泛的空间,能够自由地发出声音。然而,这样的自由空间笼罩着新的阴云——"恐怖主义"。

沙赫班达茶馆的茶客多数不愿公开姓名,即便讲也不愿讲出全名。他们主要担心会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

2007年3月,穆塔纳比街遭遇炸弹袭击,导致近30人死亡,另外数十人受伤。死者中包括沙赫班达茶馆老板哈吉·穆罕默德的两个儿子。

那次恐怖袭击事件后,伊拉克政府短暂封闭了穆塔纳比街,直到一年后的2008年才重新开放。

那次恐怖袭击的前后,哈吉·穆罕默德都经常收到恐怖组织发来的威胁信,要求他停业,声称茶馆业务与伊斯兰教义冲突。

之后,茶馆改全天营业为上午半天营业。原因是,午饭后,在穆塔纳比街执勤的军警陆续下岗,容易造成安保空虚,为恐怖分子实施袭击提供机会。

另外,茶客也担心,有恐怖分子混迹在茶馆中,一旦他们的相关言论与恐怖组织观点不一致,也可能为发表言论者带来危险。因此,为防止被恐怖分子盯上,熟悉的茶客之间虽然交流起来毫不避讳,但和陌生人交谈时他们都十分小心,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与姓名。

民众的声音必须被聆听

在距离沙赫班达茶馆大约十分钟车程的自由广场,民众集会已经成为每个周五礼拜日的常例,让人联想起开罗的解放广场。这在萨达姆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情形。

46岁的媒体工作者夏兰·祖拜里说,在萨达姆时代,人们无权说出自己的想法;现如今,人们可以说出自己的任何想法,但当权者并没有真正地聆听。

目睹民主在伊拉克两年的运行,祖拜里和其他聚集在自由广场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民主,其实与政府架构无关。正如同,君主制并不一定意味着独裁。伊拉克人相信自己已经拥有了符合民主制度的政治架构,但也相当清楚,距离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还十分遥远。

其实,萨达姆政权同样具备符合民主制度要求的施政架构。总统萨达姆与国家部委之间,设立了有二十多人规模的国务委员会,萨达姆兼任委员会主席。按规定,国家大政方针应由国务委员会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协商决定。

而实际上,萨达姆在委员会中说一不二,所谓的民主集中制,完全是走过场与橡皮图章的作秀。

今天,伊拉克在选举基础上建立起内阁总理负责制,但种种围绕权力和利益的纷争,让人感到,这仍是完全与民主无关的角力。

2010年11月的议会选举,实际上成为库尔德人、马利基领导下的什叶派力量以及阿拉维领导的"伊拉克名单"团体三方瓜分政治利益的谈判桌。最后,马利基勉强获得组阁权,保住总理位置,但为了妥协与平衡,新政府竟设立多达46个部长职位,以满足各路势力的权力需求。

庞大的官僚系统永远与高效或廉洁无缘。马利基在最关键的国防部长、内政部长与安全部长3个职位上,迟迟不肯做出任命,把住核心权力不放。恶果是导致国家安全形势不稳,据非官方统计,2011年伊拉克全国平均每天发生14起恐怖袭击事件,首都巴格达更是每天都在爆炸与枪声中度过。而美军撤离后,伊拉克治安形势进一步恶化。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教派冲突也渐露端倪。

库尔德人、马利基阵营与阿拉维阵营三方杯葛造成政治上互不信任,有时呈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

2011年6月份采访巴格达省省长拉扎克,就出现三重保安的奇景:库尔德人枪手负责院墙外警戒,阿拉维派武装人员负责院墙内警戒,马利基派武装人员负责随身防护(拉扎克属于马利基派)。只有各派均派出安保人员的情形下,才能确保政治人物的人身安全。假使某派安保人员缺位,该派的武装人员就可能作为袭击者向安保对象下手。这就是伊拉克政治乱象的一角。

除了"安全"与"效率","电荒"是另一个可能引发恐慌的议题。伊拉克正在利用一年中难得的凉爽的日子,加紧谋求解决电力短缺问题,比如与外国企业合作建造发电厂,向邻国伊朗和叙利亚买电,还采取优惠政策,发展私营发电机。

等到漫长的夏季来临,巴格达的骄阳足以燃起民众的愤怒。

有关电力部长侯赛因·沙赫里斯塔尼涉嫌贪腐的传闻一直不绝,甚至几度传言马利基已经将其免职,过后总理办公室又出面辟谣。多数民众认定,电力部门不作为,电荒实乃人祸。

回到自由广场,人们的诉求贴近一个民主社会的标志,人们有发出声音的权利,但还缺少一个重要的标志——这样的声音有没有得到聆听,能不能得到尊重。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