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经验与反思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Subscribe to Bloomberg Businessweek

Ge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for 84% off what others pay on the newsstand - that's like getting 38 complimentary issue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 | 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经验与反思
Oct 31st 2013, 15:02, by Chinese Netizens

   我们应该继续深化市场改革来改善价格信号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而利用比较优势的前提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为此我们必须深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如果维持年均7.3%的经济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可以达到12700美元。也就是说,在本届政府领导下我国应该可以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高收入国家是一个门槛,如果我国也加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全世界高收入国家人口可以翻一番,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中国改革开放33年,用西方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道路,却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在西方适用的理论,不见得适用于我们。重要的不是说我们的理论能不能被接受,而是这个理论能不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帮助我们改造世界。我们必须将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这样中国的知识分子才能够真正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作贡献,才能够避免好心干错事。

   我希望从中国经济改革经验的探讨中反思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大家生活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切身感受到它的成就。从1979年到2012年,连续33年的时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达到9.8% ,这样的高速发展态势在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并且,这是发生在经济转型期,在一个底子薄、人口众多、制度不完善的状况之下,这无疑是个奇迹。这样的成绩,事先谁都没有想到。

   下面,我从中国改革开放33年所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一些反思。

   新理论通常来自于对现象背后原因的分析,这个现象会是新的现象,这个现象也可以是过去的现象,但过去的理论解释不了,才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进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33年,用西方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道路,却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为什么有这样的成绩?还出现了哪些问题?我想分析回答五个相关的问题,反思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学科发展道路。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取得这么高速的增长?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1979 年之前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即使是付出几代人的努力。追求中国的现代化,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从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就一直在苦苦追求国家现代化。

   第三个问题,中国发展这么快是因为转型带来的好处,但为什么其他转型国家,并没有出现像中国这样有代表性的案例?

   第四个问题,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反对渐进双轨制改革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怎么理解?

   最后一个问题,理论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也帮助我们改造世界。如何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怎么样实现未来的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为什么成功

   中国当时选择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被认为是一条不正确的道路。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学术界新自由主义盛行,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好是由于政府干预造成太多的扭曲,比如国有化、价格非市场化等。

   中国从1979 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并没有遵从华盛顿共识,完全推行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道路,而是政府只担负平衡预算,维持社会经济稳定。中国推行的是一种渐进式、双轨制的改革开放,对没有效率的大型国有企业既没有私有化,而且还继续给予保护。但对于一些新的产业布局放开准入,按照市场的原则运行。

   当时经济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所以,计划经济国家或者是政府干预过多的国家,为了改革,必须像华盛顿共识所讲的要按照市场经济去运行的基本制度安排,并且是一次性到位。

   中国推行双轨制改革被时下证明是最糟的方式,也有现实论点。比如说,如果要实行渐进的双轨制度安排,一定会造成寻租,造成收入分配腐败。确实,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那些反对双轨制改革的人所谈的问题都存在。

   但关键是现在看来,那些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我们存在的问题他们也普遍存在。但我们有的成绩,这些国家却没有,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现了33年的稳定和快速发展。那些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在经济上推行休克疗法以后,经济出现停滞,甚至崩溃。

   针对中国这三十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国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有太多的农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业部门,可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关键的问题是,其他国家包括中亚或者非洲的很多国家,这些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口也是农业人口,也有很多剩余劳动力,他们在上世纪80 年代、90 年代开始改革转型中,按照华盛顿共识那样全面推行市场化改革,但并没有取得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成就。

   所以,我们自己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理论的目的是什么?理论不是一个逻辑的东西,理论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帮助我们改造世界的,让我们清醒地认识所观察到的现象本质,它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以及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本质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出现快速发展,我主张用亚当·斯密的方法来研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用标题把方法论全部写上去了。他的标题是"对国民财富的本质和决定因素的研究"。想了解中国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能够快速发展,就应该知道这个快速增长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为什么能不断的提高?它的机制又是什么,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呢?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技术的创新让现有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产业升级让现有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到附加值比较高的新产业中去,这是决定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必要的、根本的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经济要持续增长,必须要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但是,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是,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后,他们一直处于全世界收入水平最高的一个群体,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全世界最高就代表他们的技术水平、产业水平处于全世界的前列。因此,要技术创新也就必须自己发明,产业升级也必须自己发明新的产业。总之,对发达国家来讲创新就是发明。

   众所周知,任何发明和发现需要大量的资本,而且成功的概率非常小。发达国家从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的年均收入增长率达到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提高水平大约是两个百分点。加上人口增长不到一个百分点,可以说,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发达国家的发展绩效相当稳定,平均起来每年3%的增长。

   而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同样需要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跟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现在拥有的技术比发达国家低,产业附加值比发达国家的低。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有两种来源,一是自己发明新技术、新产业;二是用模仿的方式引进现有的技术和产业。只要引进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就是创新,只要引进的产业,即便是已经成熟的产业,只要它的附加价值比现有的本国产业附加价值高,那么就是产业升级。

   那到底是自己发明技术、产业好,还是采取引进方式好?从经济角度分析,这是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一种方式是自己发明创造,不仅成本高,风险也很大。另外一种方式是引进技术,成本低廉。因为很多技术已经过了专利期限,可以不用付钱直接使用。而且,这些产业和技术都已经证明是成熟的、有效的、市场有需求的。发展中国家如果用后一种方式,其经济增长率应该比发达国家高。这个可能性在经济学上叫做后来者优势,或者叫做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在1979年后显现,主要是因为发展道路的选择

   根据统计资料,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有十三个经济体懂得用这种后发优势来加速本国经济的增长,取得的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达到7%或者是更高。后发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率比发达国家高一倍甚至是两倍,而且持续25年或者更长时间。

   中国是从1979年以后成为这十三个经济体当中一个。回答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经济高速发展原因,道理很简单,就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但是,我们这种后发优势早已存在一个世纪或者是更长时间,为什么一直到1979年以后,我们才开始从后发优势当中获取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呢?

   我想,主要原因和我们发展的道路有关。1949年之前,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也不稳定。1949年以后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1949年—1952年战后的恢复,开始接触现代化建设。当时有稳定的环境,但是为什么1952年到1979年经济增长的绩效很差,人民的生活水平没得到明显改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确定的发展目标,在1952年、1953年提出追求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也就是说,在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劳动生产率要超过英国,十五年以后我们劳动生产率要赶上美国。劳动生产率要赶上英国和美国,就必须拥有当时英美所拥有的产业。当时美英拥有的产业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产业,还有专利保护。况且,那些产业都是他们国家现代化的根基,有很多跟他们国防安全有关的资本密集的大型重工业,在那种条件下根本不会给你。要发展,就必须靠自己发明,但自己发明不仅成本很高,还放弃了后发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当时我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社会,资金资本非常短缺。

   因此,当时发达国家主导的占有优势的产业,并不符合我们国家实情,不具备比较优势。资本密集的产业最重要的成本是资金的成本,鉴于我们资金短缺,资金成本价格高,使得整个成本要比发达国家高,在开放的市场中没有竞争力。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必须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下来。但是保护和补贴带来的必然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过度扭曲,有了干预和扭曲以后,就丧失了比较优势,且扭曲会造成各种恶果,造成产业和经济发展效率非常低。因此,这使我们跟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1979年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发展那些劳动生产密集的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带来的最终结果是,这些产业发展非常快,带来了后发优势的33年时间。

   没有陷入上世纪80、90年代"迷失的2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追求推行政府高度干预、高度扭曲的所谓计划经济模式。因此,经济绩效跟我国一样都非常差。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基本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战略都是在政府指导下,集中精力,优先发展现代化的大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先进产业。其结果是国家经济绩效很差,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因此,在1979年、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时,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改革开放,(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9091.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