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荣《砒霜:细读光绪皇帝的尸检报告》
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骤然驾崩,次日,即11月15日,慈禧太后也紧接着病死。
从那时候开始,"慈禧太后毒死光绪皇帝"的说法开始流传。至今流传了一百多年。这个说法一直被国人无条件地相信。
笔者读法律出身,有"证据癖",现以本文,尝试从现代科学尸检报告入手,和大家谈谈。
让我们来看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课题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在(北京崇陵)提取、检测了光绪皇帝遗骨以及头发的砷含量之后,所写的一篇《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
这个研究课题组的成员,不但含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的专家王珂、张永保、邹淑芸、夏普、李义国,还包含有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的法医张新威、张大明、宋朝锦、潘冠民。
但是,这份报告不但冗长,而且内含技术性语言十分枯燥,不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笔者已经对其进行抽丝剥茧、将该报告简化了、直接指出报告的要点如下。
医学告诉我们:砒霜中毒导致体内砷含量高升,课题组于是从光绪皇帝遗体的"砷含量"入手。
课题组在化验了光绪皇帝的头发、并且对比性地化验了其他人的头发之后,得出了以下的一组"发砷含量"对比数据(单位:微克/克):
当代人(1号)头发砷含量:
0.14
当代人(2号)头发砷含量:
0.59
隆裕皇后遗体头发砷含量:
9.20
清末某干尸头发砷含量:
18.20
光绪皇帝遗体头发砷含量:
2404.00
可见,光绪皇帝的"发砷含量",是正常人的几百倍到一万倍以上。这样的典型症状,直接指向了"砷中毒"。
读者可能会说:光绪皇帝的头发,经过一百年,水分蒸发了,上述的百分比数据不准。读者的怀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笔者认为:
1、光绪皇帝的头发水分的确会蒸发,但是,同时"砷"也会挥发(分子、分母同时减小了),因此,对"发砷含量"百分比的影响,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抵消;
2、课题组还对隆裕太后遗体的头发和一具清末干尸的头发进行了对比检测,数据显示:光绪皇帝的头发砷含量,即便是和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较,仍然压倒性地、远远地超过了他们
。
出于谨慎,课题组考虑到了棺木对光绪皇帝头发进行污染的可能性,于是,课题组对棺木内的碎屑、香料、粉末等残渣进行了采样,分析其砷含量,并和光绪皇帝的头发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以下的对比数据(单位:微克/克):
棺木内碎屑的砷含量:
0.39-28.00
棺木内香料的砷含量:
0.429-7.06
棺木内粉末的砷含量:
11.20
光绪皇帝头发砷含量:
2404.00
由此可见,棺木内各物体的砷含量,远远低于光绪皇帝的头发砷含量。也就是说:光绪皇帝头发里的"砷",并非来自于棺木的污染。
另,由于史料记载:光绪皇帝久病、长期服用中药,因此,不排除有"慢性砷中毒"的可能。课题组为了进一步排除"慢性砷中毒"的可能,又参考了《中国医药报》2004年12月29日第7版报道的"慢性砷中毒"(该患者长期超量服用"牛黄解毒丸")病例,二者对比之后发现:光绪皇帝的发砷含量,是慢性砷中毒病患发砷含量的66倍。
换言之,光绪皇帝也不是慢性砷中毒,光绪皇帝由于长期服用中药而可能产生的发砷含量过高,可以排除,因为数据不对。
那么,光绪皇帝头发内的高发砷含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课题组接着化验了光绪皇帝的骨骼碎片和残留衣物,得出了以下一组数据(单位:微克/克):
粘附头发的残渣物砷含量:
3060.00
脊椎骨碎屑砷含量:
1269.00
内衣残片右袖部位砷含量:
2439.00
内衣残渣砷含量:
2182.00
光绪皇帝头发砷含量:
2404.00
很明显,光绪皇帝头发的砷含量,与他的头皮、脊椎骨、内衣残片等物体的砷含量,基本上处在同一个水平。
由此可见,光绪皇帝头发的高发砷含量,是来自于他的身体,由此,进而,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之后,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
读到这里,读者也许会质疑:既然光绪皇帝的身体砒霜中毒,那么,为什么不是他内衣的胃部位置砷含量最高、而是右袖部位的砷含量最高呢?
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不宜回避。笔者认为,存在以下的各种可能:
1、光绪皇帝右手抚胸而死、并且死后甚至下葬后保持了这个姿势;
2、光绪皇帝内衣穿着欠整齐、右袖直接接触胸部;
3、光绪皇帝内衣的胃部位置衣片,已经腐烂、灭失;
4、光绪皇帝的陵墓——崇陵,之前曾经被盗,尸体被摆弄过;
5、光绪皇帝死后,北京一带发生过好几次强地震,棺木内部所有东西位置都随着地面震动而发生过移位…..
…….
…….
读者还可以推测更多的可能版本。但是,有一点应该可以肯定的是:光绪皇帝的脊椎骨、内衣残片、头发上面的"砷",不会从天而降、不会无中生有,而必然是有来头的。棺木内部四周都没有高含量的"砷",而高浓度的"砷"偏偏存在于光绪皇帝的脊椎骨、头发、内衣…….对于这一点,最合理的解释,甚至是几乎可以断定的解释,就是:光绪皇帝在死亡之前,砒霜中毒。
因此,课题组得出"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的结论,从该份尸检报告的出台过程和内含的数据来看,其依据和理由,是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的。
这份报告,全名叫做《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是一份公开材料,各位看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查阅。
目前学界有多名学者否认"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的观点,但是其争鸣观点却纷纷回避这份尸检报告、而另觅途径、从清代的宫廷医疗记录、宫内人士的回忆录、逻辑推理等方面入手,笔者认为这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无论推论得多么合理,最终仍然无法忽视这份尸检报告,因为,这些科学的数据,是白纸黑字的,是用现代科学化验的手段而得出的,其效力以及证明力,自然远远超过宫廷诊脉笔记、耳闻、回忆和逻辑推理。
也就是说:反对者无论怎样研究其他文字史料,最终都必须要合理解释这份《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因为这些数字,都是无法回避的、必须直面的科学数据。
那么,是谁下砒霜毒死了光绪皇帝呢?是慈禧太后么?那也不一定。不少读者认为:"在堂堂紫禁城里面,除了慈禧太后之外,根本没有人敢对光绪皇帝下手"。
笔者认为:这种"想当然"、"有罪推定"的猜测,从治学的角度而言,是不可取的。在中国历史上,胆敢谋害极权统治者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笔者随手举例如下:
例一:1803年,北京市民陈德,一个人持刀闯进紫禁城、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接谋刺嘉庆皇帝;
例二、1813年,北京市民林清,率"天理教"同志、持刀剑弓箭,直接杀进紫禁城、刀锋直指嘉庆皇帝;
例三、1898年,身在北京的康有为、谭嗣同,合伙谋刺当时的极权统治者:慈禧太后
…….
…….
这些,还远远不是仅有的例子,读者有心要找的话,还有许多。
一切皆有可能。"除慈禧太后之外没人敢杀光绪皇帝"这种看法,乍一看貌似合理、其实是坐井观天式的主观臆测,而这种主观的态度,是一个严谨的读书人所应努力戒除的学风。
也就是说:"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不能直接推断出"慈禧太后毒杀光绪皇帝"的结论。无论任何人,指控慈禧太后毒死光绪皇帝,都必须举出充分的、能够形成基本证据链条的人证、物证、书证或者其他确凿的证据,否则,那就只能算是猜测,或者充其量,也只能叫作"合理推测",而不能叫做"定论"。
那么,本案的凶手到底是不是慈禧太后呢?抑或另有其他人呢?此案牵涉史料太多,鉴于篇幅,笔者于此暂时不作探讨,当然,这不是故意回避,此时夜已深,笔者必将择日,另文再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1、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是至今相对而言最为靠谱的说法;
2、至于慈禧太后是不是凶手,定论为时尚早,仍然有待商榷。
冯学荣
2013年8月15日写于
中国香港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公共知识分子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