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广州打造多元化教育模式有了良好开端。近日,广州市教育局为全市首批37所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特色课程)授牌,特色化教育实验正式开启。想起前两天教育部专家评价广州教育情况时,曾称广州教育与社会发展有差距。本次开展特色化教育,也可视为对专家们意见的一种政策性反馈。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也一样。用同一种教育模式,去教育千万个个性不同的学生,显然是违背教育初衷,也悖于人性的。而这么些年来,中国这种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逐渐遇到了瓶颈,也遭遇了很多批评。比起以往一边倒地只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现在更多开明的家长希望孩子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走属于自己的路。
但是,中国教育呐喊"改革"多年,但感觉一直都是原地摸石头。教育改革必须动真格,不能只停留在花拳绣腿上。推进特色化教育,一方面是要求教育部门的决心应彻底一些。本次不少郊区学校获评为特色学校,"名校"却榜上无名。当然,许多"名校"不过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相比之下郊区学校的灵活性要强些。但也有一种可能是,担心开展特色化教育不成功而影响了应试教育,因此只把郊区的学校作为试点。既然开展特色化教育是教育部门的普遍共识,就该力求开展得更好更为开放。特别是对民办学校,可以放宽一些限制,率先开展诸如国学、理财等方面的教育改革试验,逐步淡化应试教育色彩。
另一方面,特色化教育也应"名副其实"。特色不是想个唬得住人的项目名称就可以,要有干货才行。比如这次公布的特色化课程,名为特色,实际上真正有特色的东西不多,似乎与平时学校的普通教学并无二致。既然是"特色",就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比如学习英国的贵族学校,这类学校就是培养绅士和淑女的摇篮,他们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社交礼仪、技能技巧,灌输给学生的是贵族意识,明辨是非、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整套课程的设计是完全特色化的,按部就班的,而非仅仅在应试教育之余,加一点额外的课程就算是"特色教育"。
总之,开展特色教育是很好的创举,而且广州是包容性的国际化大都市,特色教育的内涵完全可以更加丰富,推动的力度也可以再大一些。如果有难度,不妨让更多的学校参与实践,百花齐放总好过孤芳自赏。
(文章发表于2013.11.13《信息时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