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发生的林彪事件,主要包含二个问题:一是,1970 年九届二中全会上开始引发的"论天才"问题与"设国家主席"的问题。另一件,则是企图杀害毛泽东主席并搞武装政变的阴谋。
虽然,现在还有很多有关林彪事件的资料没有解密,但是,从目前已能看到的若干关键性资料中,我们还是基本能大致推想到一些问题的实质了。本文则是从历史轨迹的角度,对林彪问题所作的若干思考。自然,既尚属推断,就不一定正确,仅仅以此求教于读者与方家。
(一)九一三前,林彪与毛泽东的关系
总体认为,林彪对毛泽东的态度是:
(1)钦敬;
(2)不盲从,有自己坚定的主见,但又在组织上服从;
(3)当不同意毛泽东的指示时,他一般采取"拖"的软办法,直到或是毛泽东纠正,或是他自己认识了后改正。
(4)对毛泽东,似无"取而代之"的反骨。
(二)历史的回顾
例(1)
人们都知道林彪会打仗,其实,在解放军的众多高级将帅中,林彪也是最早就敢于拥戴毛泽东的一员战将。
说他是"敢于拥戴",其证明,就是开初毛泽东的领导,在陷于困难之际,林彪却能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支持与拥护毛泽东。
1929年6月间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前后,作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受到了包括朱德、陈毅、陈安恭(时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在内的部分高层领导人的批评压力,指责以他为首的"前委"(党的前敌委员会)对红四军军事干预过多,由此,毛泽东愤而被迫离职,离开了他一手创建的红四军,并提出要去苏联学习。而作为红四军所属四个纵队之一的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则不仅认为,仍应由前委书记毛泽东为首来直接领导红四军,这样确易于军事指挥的集中与敏捷,有利于作战。同时,他还认为,不让"前委"管军事,也就是向党分权,是错误的。在红四军的"七大"前后,林彪都在会上多次发言,旗帜鲜明地说出自己支持毛泽东的这些意见,甚至还敢公然当面指责时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
期间,林彪还请"前委"秘书江华,给毛泽东转送一封信,希望毛泽东不要离开"前委",而能留下来纠正那些错误思想。
毛泽东则在1929年6月24日回复林彪的来信中说:"你的信给我很大的感动,因为你的勇敢的前进,我的勇气也起来了,我一定同你及一切谋有利于党的团结和革命的前进的同志们,向一切有害的思想、习惯、制度奋斗。"
那时林彪拥护毛泽东,显然不会有什么拍马屁之嫌,因为,当时从井冈山出来的工农红军第四军尚只有几千人,而毛泽东领导红军究竟能不能革命成功而打出一个天下,都是极微的未定之数。同样,林彪之所以拥毛,也不是什么稀里糊涂,而确是从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他初步认识到了毛泽东不凡的领导水平。
林彪能正确地判断与认识明主的事实证明,也来得很快。自毛泽东一离开红四军后,红四军先后派出入闽入粤的二、三纵队,就接连打了几个败仗。这一来,在上海的党中央又发出指示信,将毛泽东派回了红四军再任"前委"书记,并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红四军党的"九大"(古田会议)。
林彪在这个阶段所表现的政治立场与鲜明坚定态度,无疑对毛泽东一生都会有深刻的影响。否则,林彪在解放后并无什么特别功劳,也没去领军抗美援朝,还一身病恹恹的,不管什么具体事,但为何在1958年5月突然给林彪发了一份大大的"转业费"(毛泽东语)——这既不是1959 年的庐山会议后,更不是文革的1966年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而是在1958 年举行的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呢?如果,将当时已是怕光怕风怕水怕出汗、还无法象常人一样入睡的林彪,无端提升为中央常委、副主席,可以看成是毛泽东与党中央给基本不管事了的林彪的一种政治待遇,一份荣誉"转业费",那么,之中,无疑会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对林彪在1929年红四军时的表现所作的奖励。
例(2)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始也是认为中国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对打南昌、夺江西也很有兴趣。而林彪则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红军力量还小,而中国革命的高潮不会很快到来,故认为建立根据地与打南昌夺江西的战略很难实现,而建议采取灵活的游击方式去扩大红军及其的政治影响。所以,在1930年初对毛泽东写了那封后来被称为悲观主义的《新年贺信》,而毛泽东则给他写了后来改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回信。
对此,当时林彪是取何种态度,无记载可考。
但从二件事尚可揣测。
在1948年中央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拟收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时,林彪则提出不要在文中刊出回信收信者的名字,即林彪本人。此事,应视为林彪对毛泽东的尊敬与服从。
因为,不论是以1930年初当时的情况(作为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是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的鼎力助手),还是1948年的现状(林彪是毛泽东任命的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总司令),毛泽东都绝不可能来公布明显于林彪不利的东西,而仅只是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是个同志间理论讨论问题的历史文献。林彪则认为他在那信中说的是军事,与毛泽东回信说的革命高潮理论问题,不是一回事,因此,不希望由此被人误解。
实际上,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中,也承认了"我知道你(即林彪)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只是"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只赞成闽粤赣三区域的游击……"。
这里,确没有什么政治上的悲观问题。
至于这革命高潮"迅速到来"的时间是多长?是十年,十五年,还是多少年?这问题,则是由历史学家们去界定回答的事了。但是,历史已表明,在毛泽东告诉林彪这革命高潮已是"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时的1930年之际,距人民解放军展开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而对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反攻的1948年,尚还有18 年之遥。
因而,林彪始终认为自己写的《新年贺信》,说的是军事,不是政治。
所以,有了后来1969 年8 月,他上井冈山时写出"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的诗句。林彪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公开发表,所造成的一些对他的政治立场曾可能有过的误解,虽心有不平,但他总体上还是以服从而不公开辩护为主,只偶尔吐吐心中想法。
例(3)
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后,由于毛泽东复出指挥军事后的首战——土城战役失利,而后在整个四渡赤水的过程中,又带着部队不断来来回回的辛苦流动,以避强敌并择战机,此举更为大部分红军指挥员不解。因而,林彪便从军事指挥的角度,写信给中央,要求毛只掌军事战略大计,具体指挥改由行伍出身的彭德怀来干。对此,毛泽东在其后的会理会议上,虽批评了林彪,但,毛却没有怨林彪,他认为林彪还年轻不懂事,而将换帅的主意,怪罪到比林彪年长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头上。
实际上,当时的林彪已是28岁、并是久经战场磨炼的主力红军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了,而不是什么"娃娃"(毛泽东语)!明明是他提出了要毛泽东将具体军事指挥权转交给彭德怀的,可是毛泽东为何却不记他林彪的帐,反而却将愤怒全部发到了并不知情的彭德怀头上?
这看来是,因为经过数年上下级关系的磨合,毛泽东已深知林彪虽然常常爱执有不同意见,但却没有什么反对他毛泽东的个人成见;而且,他林彪的意见,相对毛泽东的战略性指示,也常常只是具体战术级的不同看法。因此,他认为林彪的想法只是错误,而无反骨。
但毛泽东对比林彪年长、经历过旧军队长官生涯的彭老总的想法,显然就不一样了。发生于1930年的红二十军富田事变时,事变领导人曾发出过"拥护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打倒毛泽东!"的口号,也许也曾使毛泽东心中总留下了些对彭的疑虑。所以,同一个意见,毛泽东对林、彭二人的动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猜想。
在并不怪罪林彪的同时,毛泽东也认为林彪尚还年轻,看问题过于单纯,不知这个意见后面可能会有的其他潜台词,因此,他便说林彪"你还是个娃娃,懂什么?!"——而这话的本质,看来应是教诲大于指责。
当时,林彪对此,自己也不以为然,从不以为自己是有什么组织错误,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从当时不利的军事形势考虑而已。
所以,当1959 年批判彭德怀时,毛泽东在中央常委会上,再次又将这件事抖了出来,以证明彭是历来反毛之时。林彪却站了出来,庄严申明,为此事真相承担了责任,说明那次政治错误是他林彪犯的,与彭无关。
当然,林彪只承认了是政治认识错误,而不是反对毛泽东的组织错误问题。
例(4)
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东北战场及辽沈战役中,林彪也是数次用软磨硬拖的态度,对待过他认为毛泽东不正确的指示。
1946年4、5月间的四平街防守战,林彪、黄克诚等都认为在当时那种部队战斗力尚弱的情况下,东北民主联军不宜守城,而应灵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但毛泽东却一再电示,要"死守四平",对守四平,不惜"准备数万人的伤亡"、"化四平为马德里"。对此,林彪不主张孤守,但他却不公开顶毛泽东,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由自己以及黄克诚电告中央与毛泽东,诉说部队的不利情况与自己的主张。只到5月18日,伤亡实在太大,杀敌一万,自损竟达八千时,林彪则不得不一方面电告中央,请求撤兵,同时一方面就先行采取了撤离战场的部署,待毛泽东来电同意撤退时,林彪的部队则已撤离完结。
后来的辽沈战役中,许多情况下,也是这样。
1948年的辽沈战役,共打了53天。而毛泽东与林彪两人,对此战役的部署意见之来往的"电报大战",也往复各自多达七、八十封,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之久。
当然,毛泽东多是从权衡全国战场状况的战略高度发指示,而林彪则主要是从东北战场的具体局面考虑战役的打法。电报大战中,双方在对具体打法上,无疑总会有些想法不同之处。
例如,毛泽东曾要林彪"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专打锦州,以实现关门打狗的局面,待"长,沈之敌倾巢来援"再消灭之。毛泽东此举,自然是属雄才巨略的大手笔。
但林彪在具体施实中,却没有全按毛的指示办,并屡屡向毛申述他的不同意见。之中,他采取一方面多次报告请示,一方面围困长春,使长春敌人出不来,另外派了三个纵队牵制沈阳之敌,使沈阳敌人不敢全出,然后,才全力无后顾之忧时去攻的锦州。甚至,直至在发兵进军锦州中途,又因出现新情况(敌侯镜如指挥4个军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从葫芦岛出发东进援锦来了,同时,还有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十万大军,也在向西开进欲援锦州),使林彪认为"预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人",便又拟改变攻锦州而重回师打长春,并向毛泽东发电请示。不过,在毛泽东尚未回电之际,林彪经再三审思权衡,又复而重去电毛泽东,表示不再犹豫,横下心来还是先打锦州之敌。
在这场"电报大战"中,(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