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邓晓芒:评刘小枫的“学理”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Subscribe to Bloomberg Businessweek

Ge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for 84% off what others pay on the newsstand - that's like getting 38 complimentary issue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 | 邓晓芒:评刘小枫的"学理"
Nov 10th 2013, 12:01, by Chinese Netizens

  

   最近,刘小枫的"国父论"在网上引起了一片质疑之声,有些话可能说得比较难听一点。或许是为了避免成为学界的众矢之的,刘小枫在2013年《开放时代》第5期发表了《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一文,辩称由于网站的哗众取宠,导致"微博人士攻击的敌人面目模糊不清",因而"有必要刊布由本人整理的讲稿"。我很早就对刘小枫的思维方式感兴趣了,但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来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一个是因为他的东西太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再一个他的文章和书中大量煽情的东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些东西有许多还是不错的,但底下的"学理"确实一塌糊涂,而由于一般人很难把这两个层次区分开来,所以靶子总是不太清晰。现在,我终于读到他的一篇宣称要"讲究学理地思考"的文章了,这省了我不少事。本文不是要反对他的观点,而正是要清理一下他的"学理"。其实只要有真正的学理支持,打出"国父论"旗号也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活跃思考,不必躲躲闪闪的。下面我就来试着做这件手工活(以下凡刘小枫的引文都大体按照前后次序逐一评论,不注页码)。

   一、引子

   文章一开始,刘小枫就提出了一个目前热议的"宪政梦"问题,他说:

   "把'中国梦'说成'宪政梦'的意思是,没有实现代议民主制就还没有实现'中国梦'。可是,把'宪政'等同于代议民主制,至少在学理上说不通,因为'宪政'的历史形态并非仅此一种。"

   刘小枫的"学理"初次亮相,就在逻辑上摔了一个跟头。先不说谁在把宪政等同于代议民主制,所谓"没有实现代议民主制就还没有实现中国梦",意思是把实现代议民主制视为实现"宪政梦"的必要条件(没有……就没有……),这怎么就是"把宪政等同于代议民主制"?如果我说"A是B的必要条件",就相当于说"B等同于A"吗?从概念上说,现代的宪政当然不仅是指代议民主制,还包括政体的问题,以及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和限制政府权限的一系列制度设施,但代议民主制无疑是实现宪政的最重要的手段,在学理上,它是由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奠定其理论基础的。至于历史上的宪政,当然也可以是没有现代的代议民主制的,例如13世纪时英国的"大宪章";[1]但它首次提出了用宪法限制最高权力(王权)的"学理",这一学理在英国"光荣革命"时期被吸收进洛克的宪政理论中。从学理上说,宪政不论是它的历史形态还是现代形态,其精髓都在于限制政府权力以保障人民(最初是一部分人民即贵族)的基本权利,通俗地说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点是一脉相承的。而代议民主制所做的正好就是这件事,即谁滥用权力,我们就把他选下去!——这里面有什么"不通"呢?

   接下来,刘小枫又提出了一个貌似有"学理"的证据,用来否定代议民主制:

   "如果认为实现代议民主制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从历史来看同样有问题。魏玛民国是标准的代议民主制,其结果是纳粹上台。"

   刘小枫的"学理"是:如果说实现代议民主制"才能"实现民族复兴,那么历史上只要有一个国家的代议民主制没有实现民族复兴,就说明这一命题"有问题"。看来出"问题"的又是刘小枫的"学理",这里显然是把必要条件偷换成了充要条件。说没有代议民主制就不能实现民族复兴(必要条件),这不等于说有了代议民主制就必定能够民族复兴(充要条件)。因为,人民有时也会犯错误,选错了人,尤其在人民素质不高,还没有来得及经历民主训练的时候,如这里提到的"纳粹上台"。但纳粹上台首先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正是破坏宪政和代议民主制吗?正是这一点酿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灾难,如果不是废掉了宪政,纳粹上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再把他们选下去就行了。其次,纳粹垮台之后,德国人为什么还要再次恢复宪政和代议民主制,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他们不怕第二个希特勒上台吗?当然怕,但是他们知道,没有别的办法,即使宪政导致了纳粹上台,但唯一能够扼制纳粹主义的还只有宪政。刘小枫只看到了民主制的"结果"是纳粹上台,却无心去分析其中的学理。

   刘小枫这样教导那些学政治学专业的听众:"大学要讲究学理地思考",而不要听传媒的,否则"政治学专业就白学了",因为"一旦学会了政治地思考,你就可能面临两面受敌的危险处境",会遭到传媒上左右两派的夹击;"何况,心怀叵测的敌对国家还懂得且善于操控传媒,这是政治常识。"换言之,听传媒的就不专业。但这种说法本身就显得很业余。首先,政治学本身就有左右两派的斗争,而不限于传媒;其次,刘小枫本人就是从"心怀叵测的敌对国家"如纳粹德国政治学家卡尔·施米特等人那里"学会了政治地思考"的,这些人不仅善于操控传媒(如希特勒的宣传机器),而且更善于操控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传媒(刘小枫的意思主要指网络)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无视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和观点,等于无视当下的国情和民情,那种政治学才真是"白学了"。当然,正是由于传媒的这种反映民意的巨大作用,所以权力者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操控它,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官意"的喉舌、制造"民意"的工具。甚至刘小枫心目中"敌对国家还懂得且善于操控传媒"这种"政治常识",本身就是操控者不停地宣传刻意制造出来的。但毕竟,在今天,真正的民意除了这条通道之外,也没有其他办法来表达,这就要看学政治学的是否善于从中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民意,哪些不过是官意的伪装而已,这可以检验他们的专业素质。但从刘小枫的上述"政治常识"来看,不难看出他的政治学素质的确不怎么样。他的本行不应该是政治学,而是文学。

   下面他要接触到主题了,他说:

   "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是个时代的难题,不能指望我们这几代人能解决这个难题。中国历史上有好些大事的评价不是迄今还有争议吗?我对个这难题的解决没有结论。我只想搞清这个难题究竟难在哪里,这是我要讲的主题。"

   不管他说这话是否真心的(例如说他"没有结论"),一般说来,历史大事件的评价的确很难有最后结论,难在哪里?刘小枫说,难在"我们对历史的认识难免不充分,何况还受各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支配,以至于很容易忽视政治常识。"显然,刘小枫想强调的并不是历史认识的"不充分"(因为这种认识永远是不充分的,那么历史含义就不是什么"难题",而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了),而是"政治常识"没有得到重视。无疑,像"百年共和"的评价这样的问题的确是个难题(Aporie),非但"不能指望我们这几代人能解决这个难题",而且指望由某一代人或某一个人来"解决"这个难题的想法原则上就是不对的。然而,历史含义问题的难点并不在于刘小枫所说的忽视了常识;假如仅仅是这样,只消用"政治常识"排除掉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就行了,有什么难呢?在他看来,"政治常识"就是评价历史的固定标准,只要有比较充分可靠的历史资料,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并得出最终的"结论"。可见,这种想法其实是把历史的难题简单化了,因为"政治常识"既然是"常识",就没有什么难的,每个人都可以凭日常经验来解决。但历史难题与自然科学的难题不同,就在于它不是可以一锤定音地"解决"掉的;在这里,问题不在于解决这个难题,而在于要进入到难题本身中,从中找到推动历史发展的契机。这就需要我们时时打破以往的"政治常识",由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的现实需要来衡量它。可是刘小枫却只相信自己心目中已经认定的那几条"政治常识",凡是不合他的"常识"的观念都是"似是而非"的。正是他这种简单化的方法导致了历史难题的"难"。

   至于这里提到的钓鱼岛的问题,我们恐怕只能把刘小枫的看法也视作一种简单化和情绪化的处理。所谓"有权把一个地方交给谁来管辖不是行使主权又是什么呢"的反问,无非暴露了刘小枫对待这个真正复杂的问题的草率态度。这话的歧义在于,究竟是说美国在行使主权还是说日本在行使主权?说美国在行使主权肯定是不对的。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但并未把日本视为自己的"领土";七年后把日本交还给日本政府来管辖,当然也不意味着美国在"行使主权",而只是在处理战后遗留问题。而对于钓鱼岛,当时美国是征求过蒋介石的意见的,蒋主张中美共管,但并不采取任何行动,实际上是默认了美国管辖。所以马英九把美国后来(1972年)将管辖权转给日本称之为"私相授受"。尽管日本自己认为这就等于承认了他们的主权,但美国却的确有理由自称对主权问题"不持立场",希望中日通过谈判解决。所以刘小枫的矛头其实主要应该针对的是日本,而不是美国,尽管美国也有责任,但不是行使主权的责任,而是私相授受的责任。但刘小枫似乎对美国有种非理性的仇恨,认为中国至今没能完全恢复"主权能力",全怪"美酋"的"普世价值"和核霸权。而且看来他的仇恨主要还不是针对核霸权的,因为苏俄也一度拥有不亚于美国的核威慑力,但由于苏俄不讲普世价值,所以即使对中国的"主权能力"的剥夺比钓鱼岛严重上万倍,在刘小枫眼里也还是如"冬妮娅"一般楚楚动人。可见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狂热的爱国主义者,其实并没有那么"爱国",在"学理上"不过是想借这股热潮为自己抨击普世价值增添砝码而已。

   二、何种政治常识?

   刘小枫文章的第一部分的标题是:"启蒙话语对政治常识的颠覆"。他认为,20世纪以来中国泛滥着由启蒙观念蜕变而来的种种"常识",例如把中国历来的政制说成是"封建专制"。他所提到的这个问题早已有人指出过,这是启蒙观念从西方传来的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冯天瑜先生在其名著《封建论考》中详细地辨析了把秦代以来的中国政制称为"封建制"的荒谬,以及把西周封建制等同于西方中世纪封建制的误读。[2]然而,刘小枫用来对抗这种伪常识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常识"呢?他说:"春秋时期国君弱化,贵族僭越,中国出现了封建因素;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因素向独立君主制转化的趋势,显得像是西欧近代神圣罗马帝国崩溃的态势"。但这种类比恰好又是把西周封建比附于西欧中世纪封建,把汉代以来的皇权比附于近代西方君主制,这与他所批评的伪常识不是半斤八两?他说,汉代以后的礼制法典"今天有人说可以叫作'君主立宪',从法理上讲并非没有道理","因此,西方的比较政制史家承认,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总之,西周封建相当于西方中世纪封建,汉以来整个中国皇权政治相当于西方近代的君主立宪,中国的近代化比西方早了十五个世纪,还启什么蒙呢?这就是刘小枫给我们提供的新的"政治常识"。但是,他的这种对"西方的比较政制史家"的"学舌",难道就比"五四"学人对现代启蒙观念的"学舌"更高明吗?

   当然,除了用一种学舌代替另一种学舌之外,刘小枫也有自己独创的"常识"。例如:

   "其实,自由民主的法理恰好要求限制国家的道德法权,用'价值自由'或'价值中立'废除常识道德。如果要说有什么'普世价值',本来只会是这样一个传统常识:国家施行德政,人民不仅生活得幸福,而且有德性。尽管不同文明传统对何谓德政或何谓人民的德性有具体的礼法规定,基本道德原则并没有实质性差异。可以说,'德政'才是判断政治共同体好坏最为基本的普世标准。无论从常识上还是从法理上讲,一个国家是自由民主的典范绝非等于它是道德的、正义国家的典范。早在先秦时代,韩非子就提出了一套整治贪官污吏、治官不治民、让国强民富的有效办法。但我们今天只能说,唯有自由民主才能整治贪官污吏,韩非子反倒成了专制论的鼻祖。"

这段话有三个问题值得厘清。首先,自由民主的法理是否不讲国家的"道德法权"、废除"常识道德"?其次,"国家施行德政"是传统常识、也是今天我们"判断政治共同体好坏最为基本的普世标准"吗?第三,韩非子的"治官不治民"至今还是我们整治贪官污吏达到"国强民富"的楷模吗?(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9423.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