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柳昌清:中国国民性偏失与中国现代化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 | 柳昌清:中国国民性偏失与中国现代化
Sep 17th 2013, 15:31, by Chinese Netizens

  经济转型、体制创新、理论创建、国民性改造是中国现代化需要完成的四大任务。只有这四大任务都完成了,中国才能完全实现现代化。在这四大任务中,改造国民性是一项最长期的任务。长期自然经济、宗法/专制政治和愚民文化中形成的国民性偏失(依附性、短视性、阴柔性),要以其他变革作为条件,才能得到矫正、弥补和提升;另一方面,对旧的国民性不警觉、不克服,它又会自发地阻碍或扭曲经济转型、体制创新和理论创建,形成恶性循环。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唤醒全社会,警觉、克服那些阻碍理论创建和体制创新的国民性偏失,从应有的高度推进理论创建和体制创新,使中国能够避免在现代化过程中再一次陷入循环。

  关于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问题,从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和专家学者已有不少论述。中国国民性存在的问题,过去曾被称为"国民劣根性"。笔者经过研究,觉得这种提法虽很严厉,但没有深入本质问题和根源。中国国民性存在的问题,是在长期自然经济、宗法/专制政治和愚民文化中形成的国民性偏失,即国民性形成的偏向和缺失。中国国民性可以概括出三大偏失:依附性、短视性、阴柔性。

  一、中国国民性三大偏失的表现

  (一)依附性的表现

  人格上轻独立,重依附。个人依附于群体,小群体依附于大群体,群体依附于宗长。以感情为纽带,情重于理。以地位确定权利和义务,上下、内外、亲疏、远近、好恶等对待不同,等级特权,优惠中有歧视。重视人身依附关系,因人乱制,因人枉法,因人背理。形成了以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志缘为基础的权势社会,山头林立,争权夺利。统一国家和人们思想行为的不是真理、法律和伦理,而是暴力、权力和潜规则,是人治而非法治。重视等级秩序而轻视公平竞争。

  李大钊总结了中国人不良行为的基本特征:"尚情而不尚理"和 "任力而不任法"。他深刻认识到与工业社会如影随形的 "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的理性力量在中国尚没有深入人心,中国人的处事方式仍以原始的冲动情感为主要依据,"凡事皆以感情为主,不以理性为主,上至军国大计,下至私人交际,但见感情作用,不见理性作用。以感情作用,处军国大计,鲜有不愤事取辱,召败亡之祸者。"此外国民普遍缺乏法制观念,处事行动以力而争,"稍不如意,动辄以腕力从事","其心目中毫无法纪之为物"。野蛮民族依腕力而争,文明民族依靠法律之力解决纠纷。李大钊指出,如果中国人"其崇信法律之诚,乃不胜其奋施腕力之勇",那么,"斯而犹能立国,吾不信也"。

  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团结力非常强大,往往因为保护宗族起见,宁肯牺牲身家性命。象广东两姓械斗,两族的人无论牺牲多少生命财产,总是不肯罢休,这都是因为宗族观念太深的缘故。因为这种主义深入人心,所以便能替他牺牲。至于说到对于国家,从没有一次具极大精神去牺牲的。所以中国人的团结力,只能及于宗族而止,还没有扩张到国族。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孙中山)

  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毛泽东)

  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中国人老想走捷径,能通过关系办成的事,绝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在中国,人情高于法律,导致一代又一代人在徇私枉法、贪赃受贿的社会不公正和法律不公正中互相效法模仿。在中国,政治斗争是罕见残酷而无情的,政治斗争让中国一代一代人失去人性,动辄批判外界,却很少反思自己。

  (二)短视性的表现

  眼光短浅。重实践,轻认识(务实而不求真);重应用,轻论证(重实用技术和应用理论,轻基础理论和科学);重眼前利益、个人和小集团利益,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把某种学说绝对化、神圣化,只能注释,不能创新。在技术、知识领先的条件下没有形成科学。在具备了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一种忽视认识性理论、厌弃批判性和创新性理论的传统意识。这种意识只重视与当前实践有密切关系的理论问题,重视理论目前的有用性,忽视理论长久的科学性,喜欢"开药方"的理论,不喜欢"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等理论;喜欢论证前人观点的学说,不喜欢(妒忌)提出新观点的学说;喜欢歌功颂德,不喜欢现实批判。结果导致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在实用技术依赖于实践经验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在技术上曾经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科学却没有发展起来,到了技术需要依靠科学作为基础发展的近现代,中国就开始落伍;在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只产生和传承下来政治伦理的"治论",而没有形成认识、批判、创新社会的社会科学,使中国一直停留在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政治的社会形态中不能实现变革。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使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落后挨打以后,不得不到西方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中国人的脑子很聪明,但是却不能自己发现真理,而需要在国难当头时到西方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找到了也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要进行再创造,要通过实践的实验不断"试错",付出很大的代价后才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但是,却不重视、甚至不允许让自己的思想家去发展真理、修正原有基础理论的错误。不是未雨绸缪,在新的实践开始前就研究和提出新的理论,使新的实践开始时就有现成的理论来选择,而是不重视甚至不允许研究与当前实践不同的新理论和新实践方案,一旦发现现有的实践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才想起寻找新的理论。由于比较完整的新理论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出来,就只能到国外去寻找、借鉴,或者"摸着石头过河",这都会造成不同程度地盲目实践。自以为一直是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走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实际上是自毁老师,不在思想领域内先探路试错,而却用实践来探路试错,多付出的代价说不清是多少倍。不要说短视文化意识造成的中国社会长期停滞,就想一想我国解放后,在人口计划生育、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问题上的盲目实践,代价有多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和房地产开发、重复引进、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高校"行政化"等方面造成的损失也不小。

  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非常聪明,但又非常相信传言,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在大事上能忍气吞声,但在小事上却斤斤计较;计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不为长远未来谋福,愿为眼前小利冒险。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尚不能达到生命存在(肉体和灵性并存)的更高层次。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正直的纯正品性;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能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社会改善总体水平,而是为统制阶层和少数富有阶层服务的。这些都是短视性的具体表现。他们还认为,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在这里,短视性又和依附性联系在了一起,依附性归根结底也是一种短视性。

  (三)阴柔性的表现

  扬柔抑刚,以善伤真,弃直取曲,难得糊涂。偏于平庸而不进取,偏于守旧而不创新,偏于忍让而不伸张正义,偏于嫉妒贤能而不自我奋进,偏于冷漠而不奋发有为。直人志士越来越少,贪官污吏越来越多,社会风气越来越坏。文明先盛后衰,民族先强后弱,帝国落后挨打。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毛泽东)

  网传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对中国人的评价中,列举了如下一些思想行为特征:自己爽不爽没关系,反正不能让别人爽;不为朋友的成功欢呼,却愿为陌生人的悲惨捐助;不为强者的坚持伸手,愿为弱者的妥协流泪;不愿为执行规则所累,宁愿为适应潜规则受罪;不为大家的利益奋斗,愿为大家的不幸怒骂。这些特征,也是阴柔性的现实表现。

  战国策派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大后方昆明、重庆两地的一个文化派别, 其理论多有偏颇,但也不乏闪光之点。在战国策派学人看来,中国传统的国民性是一种"缺乏活力"的"柔道的人格型"。这种"柔道的人格型"表现在官僚化、文人化、乡愿化、阿Q化等方面。所谓"官僚化", 是指中国国民性沾染上了官僚习气。"始则政府人员,继则社会人士,上上下下,都不想做事,只想做官,不晓得做事,只晓得做官,中国历史乃不可挽救地永离了真正'创造''活动'时期而陷入'停滞''苟延'状态了"。官僚传统,讲究的是耍"手腕"的"宦术",这种耍"手腕"的"宦术"导致了国民性的作态做假:"投桃、报李、拍马、捧场,此手腕也。标榜拉拢,结拜、联襟,亦手腕也,排挤、掠功、嫁祸,又手腕也。如何模棱,如何对付,如何吹牛,如何装病,形形色色,无往而非手腕也。一切皆手腕,也就是一切皆作态,一切皆做假。""人家的技术文明,日夜在那里'制器造物',我们的'宦术文化'却整天在那里'作态做假'。人家不断'做事',我们只一味'做官',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孽运。"官僚们"谄"、"蒙"结合的"妾妇之道"影响全社会,形成了国民性的二重人格:"对下必作威作福,对上必阿谀奉承。"官僚凭籍或利用政治上的中间地位,对一切经手的事件或接触的人物取得了法外的收入,中饱私囊,商人则与官僚勾结,"以中间人的地位操纵了中国经济的命脉",中国社会是"中间人得势的社会,所以中国人实际的人生哲学以至中国人的民族性都大大沾染上了'中间人的色彩'。妥协,折衷,好讲价,喜取巧,恶极端,反彻底,善敷衍,厌动武……处处都呈显一种道地的'中间人精神','官商者模样'"。所谓"文人化",是指中国国民性文人式的文弱。所谓"乡愿化",是指中国国民性乡愿般的老滑苟安、忍辱容奸。 "忌谈政治,寄情诗,酒,小品文,效稽康阮籍的狂放,以'苟全性命于乱世'。流风所至,一套中国的人生哲学,成为如何品茶,如何栽花,如何烹鱼,如何酿酒,如何欣赏女人小脚的美之老滑宇宙观"。中国太多了"宽大容忍"的"好好先生"、"滑头老板"。所谓"阿Q 化",是指中国国民性阿Q 似的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人家有什么,我们必定也有!人家有卡车坦克, 我们便有木牛流马。人家有社会主义,我们便有王莽王安石。……人家有个人主义,我们也自有我们的老庄。如此应有尽有,才不愧我们这古老大国四千年的长期生存!"

  二、国民性偏失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制度原因

  孙中山认为家族制度对于国民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由于长期的家族制度的存在,致使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极为浓厚,致使国人缺乏民族、国家观念。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

  梁启超认为,我国国民,习为奴隶于专制政体之下,视国家为帝王之私产,非吾侪所与有,故于国家之盛衰兴败,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漠然不少动于心,无智愚贤不肖,(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7778.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叶海波:我国宪法学方法论争的理论脉络与基本共识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 | 叶海波:我国宪法学方法论争的理论脉络与基本共识
Sep 17th 2013, 15:31, by Chinese Netizens

  【摘要】规范宪法学运用规范主义的方法和谋略,选择性地"返回"人权规范,谋求以规范宪法整访非规范行为,政治宪法学以制宪权开篇,为政党决断权背书,宪法社会学采用功能分析方法,对超宪法行为作规范性认证。在方法、价值和观点上,三者截然对立,但深深嵌入我国的政治语境,形成某种形式的隐秘交锋和共识。我国宪法学应更进一步,直面政党国家的现实,围绕国家、政党和公民构建三元结构的宪法学理论,破解政党与宪法关系的僵局。

  【关键词】宪法学方法;规范宪法学;政治宪法学;社会宪法学

  规范主义的宪法学方法在我国一经提出,便引发理论上的关注[1]作为对规范主义的回应,各种自称有别于规范主义的宪法理论次第呈现。其中,规范宪法学、政治宪法学和宪法社会学的暗辩耐人寻味[2]这场持续经年的学术争鸣促进了我国宪法学的方法自觉。[3]当下,学术界对三者的理论回应主要以西方知识为智识渊源,聚焦三者间方法论的分歧,[4]忽视相互间的内在理论联系及其共享的政治背景。本文试图梳理三者的理论逻辑,揭示这场方法之争的"中国语境"和基本共识,并创议我国宪法理论研究拓展的方向。

  一、规范宪法学的方法与谋略

  规范宪法学认为,我国宪法学基本上未意识到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当为间的紧张关系,以研究对象的政治性吞噬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或者从价值中推出事实,或者从事实中推出价值,将"社会科学的宪法学"演绎至无以复中的地步,是"有病的学科",[5]我国宪法学应以革新方法,区隔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以规范为焦点、终点和起点,在价值与规范间流连忘返,形成宪法理论[6]规范分析是规范宪法学的"独门暗器"。[7]经由这一独特的批判武器,宪法学方能形成彰显自我身份的理论品格,方可刹停宪法沦为政治的婢女和应声虫的历史风车。当然,仅有事实与价值分立的技艺和返回规范的雄心,并不足以避免宪法学踏进"同一条河流"。与"返回规范"相伴随的,是滑入凯尔森纯粹法学"陷阱"的阵阵隐忧。[8]规范宪法学的主张是"返回到适度的接近规范主义、但又不至于完全退到法律实证主义的那种立场。"[9]为了防止多退一步而跌入深渊,规范分析必须"在理论上首先确认权利规范在整个宪法规范中的价值核心地位,其次进而追求宪法规范向'规范宪法'的升华。"[10]的质言之,返回规范便是返回宪法帝王条款——人权,而非其他。

  规范宪法学的理论主张以二元方法论为方法基础,人权规范至上是其安全阀,经由方法到价值的华丽转身,规范宪法学跃升为人权宪法学,以区别于纯粹法学。也正是在这一步,规范宪法学收窄、甚至是放弃了对二元方法论的坚守。如所周知,价值与事实的分离包括价值与规范、规范与现实以及价值与现实相分离的三种逻辑形式,并且具体地包括他者的价值、规范与现实与已方价值规范的分离。若以此为标尺,规范宪法学显然不是一个彻底的二元方法论者。一方面,规范宪法学立基于人权政治理论,预设人权规范为宪法规范的核心,是直接从人权价值的至上性推演出人权规范的至上性。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宪法学的省思者,规范宪法学在证成我国宪法人权规范的至上地位时,援引的主要证据是域外统治机构臣服于权利法案的宪政理论与实践。[11]这些"他者"的价值、规范和实践,于我国而言,是一个不言的事实,而非价值,[12]由之证成人权规范的至上性,正是其厉声批判的从事实导出价值的典型套路。规范宪法学从倡导二元方法论人手,不经意间1800大转弯,融二者为一体,必然削弱其理论的稳固度。但为了走出"凯尔森困境",规范宪法学只能走向超实证(规范)主义。[13]规范宪法学从属于规范主义的阵营,延续了规范主义的"方法与谋略"[14]但方法与谋略服务于最终的价值。透过方法和谋略,方能理解规范宪法学的这种转变及其"中国底色"。

  规范主义的历史谋略,以德国为例,一方面是讨好现行体制,另一方面是致力于肯认德国近代法治国理念,通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的规范限制公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对于无法化解的民主主义课题,则以回避的策略加以处理,或者至多在规范主义的意义上解决。[15]质言之,规范主义的谋略是退一步进两步的"特洛伊木马":承认实定法秩序,导人规范价值,驯服公权力。在具体操作上,规范主义的传统方法是外科分离术—将宪法上人权规范与反宪法因素分离,并配合"张扬"与"沉默"的技术—高歌规范价值,对强权不予认证。规范宪法学承认宪法秩序,认定人权规范为核心,倡导返回人权规范,力主宪法适用,"张扬"至极,无须赘言。[16]对于人权规范之外的部分,特别是宪法中的异己力量,规范宪法学"沉默以待"。就现行宪法而言,政党权威与宪法至上严重冲突,政治宪法学从生存主义出发,确认我国执政党的政治决断大权,承认其超宪法权威。[17]规范宪法学视之为宪法中"不可说"的部分,而"不可说"的原因在于"不必要说","仅仅认识了事实而已"。[18]除却政党,规范宪法学对国家统治机构规范亦是选择性的"关注",在我国学者林来梵教授所著《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一书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唯一进人规范宪法学视野的国家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位一体,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亦是立法机关,既是挑战宪法秩序的力量,[19]亦是宪政秩序的可能推手。对此,规范宪法学巧妙地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转换为违宪审查权,认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审查作为立法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以化解自我审查的困境。[20]总之,规范宪法学发声的地方,恰是立宪主义出场的时刻,而立宪主义现身之处,恰是其可能立足之处。在此意义上,规范宪法学的谋略胜在规范分离和区隔,"规范选择"的色彩颇为浓厚。[21]

  这种分离策略还有更广泛的运用。如果政党决断和人大主权是事实性的反规范力量,如何断言二者联手产生的我国现行宪法系以人权规范为核心对此追问,规范宪法学将文本与作者作适当的分离,认为"作为一种价值载体,宪法规范本身可具有价值中立的特性,因为它并不排除任何一种特定的价值,就好像一种单纯的容器"。[22]若宪法规范形同未有填充物的容器,任何价值便可填人其中—特别是人权的普适价值,立宪者的独断地位便瞬间瓦解。不过,即便宪法规范是一个容器,各类价值均可能被导人其中,任何人亦无法轻易突破遣字造句的形式限制,立宪者因此占得先机。对此,规范宪法学的应对是,"规范所承载的价值并没有囊括所有的价值问题,只是将立宪者、立法者所认可的那部分价值通过一定的程序放在规范之内,在终极意义上,这种进入了规范的价值,若被放逐在价值判断的海洋中未必能获得终极的正确性。"[23]针对立宪者事实上的决断力,规范宪法学十分强调价值与宪法规范的分离,认定制宪权的支配力并非立宪者价值的支配力。一旦提出规范内摄价值的正当性问题并断言规范内摄价值必须服从普适价值,规范宪法学的主张便呼之而出"人权神至尊"。[24]

  规范宪法学主张对现有规范进行以设释学为核心方法的解释,并且将人权规范提升至核心规范的地位,其隐含的意图是通过人权规范的解释和适用实现对公权力的规制。鉴于我国现行宪法将执政党的名号置于宪法"序言"中,[25]并明定任何政党均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执政党必须经由国家机关传达和实现其意志,因此,若公权力机关臣服于宪法,我国执政党亦将进入宪政的秩序。[26]简言之,规范宪法学的谋略是秩序确认和规范分离,高举人权条款,为公权力划界,淡化和漠视宪法中的异己成分,以"虚化政党"的作法逼近规范宪法的坦途。本文认为,在阅读规范宪法学时,对规范主义的常用谋略不可不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规范宪法学对二元方法论的倡导及其变通,相当程度地回应了我国的政治结构,使得规范宪法学的意义不仅限于规范方法的知识传播和规范分析的沙盘推演,而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嵌人我国现实。在此意义上,指责规范宪法学的理论无时代性的担当,是草率的。[27]

  二、政治宪法学的续接与转挟

  与规范宪法学一样,政治宪法学亦是从诊断我国宪法学人手,形成其理论主张。[28]规范宪法学的追问聚焦于宪法学的方法,政治宪法学则追问"什么是真实的宪法问题"在政治宪法学眼中,我国宪法学主张司法宪政主义,研究假问题,回避我国宪法问题,是"悲哀的学问"。[29]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完全没有意识到非常政治与日常政治的区别。政治宪法学认为,"非常时期施密特","日常时期凯尔森",一药治一病,我国宪政之道只能是经由政治决断、光荣革命,[30]走向宪政时代。依其理解,我国正处于非常政治的例外时期,宪法学研究者却不自知地研究规范宪法,妄想通过违宪审查实现宪法的权威,化解我国宪法实效不足的困境,完全是以日常政治的宪法理论应对非常政治下的宪法问题,不窗于是"关公战秦琼"的时空穿越。返回规范宪法的史前期,祭出制宪权的大旗,由执政党领导人民走向规范宪法,便是政治宪法学的药方。[31]断定当下我国居于非常政治时期,便是宣判宪法文本的死刑,自然会招致文本主义和规范主义的批判。但详加比较,不难发现,政治宪法学并非凭空胡思乱想,勿宁是在回答规范宪法学留下的问题,并将规范宪法学未曾直面的政党国家问题拧上台面予以剖断。

  规范宪法学认为,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可能孕生我国的规范宪法,而其形成,归根到底有赖于"宪法制定权力的作用",即"一种与实在的力的关系密不可分的东西。"[32]然则,对于我国的"宪法制定权力",规范宪法学未置一辞,[33]政治宪法学随之产生,并以找寻这种"力"为职志。于庶民而言,这种"力"是显然异见的,但政治宪法学乃理论创造,故必定从无数的洁问开始。政治宪法学首先抛出的问题是"宪法从何而来"[34]政治宪法学自问自答宪法是制宪权的结果,制宪权"是常态的发端",[35]孕育着规范宪法的状态。在制宪权的功能问题上,规范宪法学和政治宪法学十分合拍。不过,于规范宪法学而言,这是探索的终点,点明即可,剩余的是期待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创世纪"孕育规范宪法的新天地。若再进一步,便沦为为"事实"作规范认证,为其规范方法所不允许。但制宪权只是政治宪法学理论探索的开始,并且,刚续上这一话题,政治宪法学便加足马力奔向政治决断。短暂的理论共识之后是激烈的对峙。

  借助西方经典文献,政治宪法学认为,制宪权是对政治存在形式的总决断权,应属于人民。不过,政治宪法学只是盗用了人民的名义而已。这里的"人民"并非可以辨识的个体,而是一群相当数量的孤立个体联合形成的政治体。主权在民实际是主权在政治体。随之,政治宪法学将制宪权行使作阶段性划分,认定主权行使过程包括两个重要的阶段,一个是直接民主阶段,一个是间接民主时期,二者之间是过渡性的最后一次人民集会。经由这种阶段性的划分,主权被一分为二总决断权和具体的宪法制定权,且人民行使总决断权之后,方有代表对具体制宪权的行使。所谓制宪权,主要指政治体的总决断权,它不受时空限制,"罕有的情况下的特定时间"[36]是其唯一的政治法则。除此之外,人民隐身而不退场,在场而不显身,垂帘听政,除非罕有时刻到来。[37]概而言之,政治宪法学的理论其实相当直接皇上主政,太后听政垂帘掀起时,皇上靠边站。与规范宪法学倡导规范宪法的终极性和至上性不同,政治宪法学确立了民族共同体的绝对存在及总决断权的至上性,使之与规范宪法相区分,形成永恒的紧张与对立。

  规范主义的策略是树起人权神,放逐宪法中的异己力量,谋求对公权力和政治实力的宪法规制。政治宪法学则相反,在其理论中,宪定权和人权只是政治实体总决断权的随从。关键的问题便不再是人权解释和权力规制,而是总决断权的具体行使"立宪时刻的再现,就是民主神的降临,罕见而又自由无碍。"[38]规范宪法学的人权神只是政治宪法学民主神的脾女。回归中国的现实,政治宪法学断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代表,这是一个基本的政治事实,也是根本的宪法原则。"[39]在塑造总决断者的神庙后,政治宪法学立即将执政党安置其中,并进而据此批评规范宪法学错把"制宪权的经常性代表视为宪定权或人民的普通代表,企图用宪法规范来衡量、约束其行为。殊不知,制宪权的代表被置于国民或民族的地位,天然地不受制于宪法。对他们而言,'违宪'不唯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说法,更是错误的指责。"[40]我国执政党在某种程度上无所限制地行使主权性权力,(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7777.html
文章来源:《清华法学》2013年第3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新浪文化 | 微故事:我60岁的那天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Get coupons for your local stores

The Entertainment Coupon Book is a valuable companion on your daily adventures. Flip through anytime for great ideas... and big savings.
From our sponsors
新浪文化 | 微故事:我60岁的那天
Sep 17th 2013, 15:16, by dapigu

当延长至65岁退休,网友原创微故事。

《我60岁的那天》

前提:如果那天我有幸还能有份工作(现在不是即要推迟退休,还得早点给年轻人空出岗位来吗)。当然,我也没有勇气要和年轻人一样的薪酬水平。

5点,我醒了。去公园晨练,连续三天没见老王了,我大概猜到了什么。煮了早餐,送完孙子上学。刚好8点。

来到地铁站,人很多。一小伙子要给我让座。我看了看孱弱的他,说:不用不用,咱俩都是上班族。

公司大厦电梯,依然是那段熟悉的广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为有需要的乘客让位,多谢合作。36年了,我的声音早已沙哑,广播依然清晰,真想问问它是怎么保养嗓子的。

来到公司,那条刺眼的规定总是让我不适:所有拐杖必须整齐停放在公司门口,违者罚款200元。

来到座位,大家都"埋头"工作,呼噜声四起。偶尔看到有人上厕所,一小时后才能再看到他。

这个上午,老板又收到了三份辞职信,辞职理由是:与世长辞。

其中一份是和我斗气几十年的同事递交的。点开QQ,他的签名是:感谢国家,实现了长生不老。我这辈子就没等到养老的那一天。写完这条签名,他的头像就再也没有亮起。

为表哀意,我发了微博:我的同事是个极品,嗓子大,行为粗鲁,爱占小便宜,还经常说别人八卦,让人讨厌。但忽然听不到粗嗓子,也没人说八卦,顿感失落。我才是极品吧。

中午没有食欲,因为昨天把假牙弄丢了。接着我发现HR在休闲区贴了温馨提示:请大家饭后保管好自己的假牙,我们的下水道再也堵不起了。

下午部门开会。我发现主管的记忆退了许多。说完第8点后,突然一句:好,以上是第1点,现在来说第2点。直到下班,我们还是在说第2点。

主管怪责我为什么没有提醒他,其实我一共提醒了他13次。不跟他计较,明年他65岁,就退休了。

我继续"埋头"苦干。这时,我想起63岁的老王,给他发短信:三天没来晨练了,这次又是什么病?

老王回复:跑业务,扭到腰了。今天你60大寿,过得怎样?

我说:挺好的,晚上公司没什么人,网速也够快,我还偷偷连续发了好多条微博谈60岁人生感悟。加班就是好。

夜晚11点回到家,菜凉了,孩子们都睡了觉。我躺在冰凉的床上,打开工资条,看着扣除养老保险那一栏,转脸朝着老伴躺的那一边,对着空气说:你等不到的,我尽量替你等到。


© dapigu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杨恒均 | 这事你们真不该瞒着党中央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杨恒均 | 这事你们真不该瞒着党中央
Sep 17th 2013, 15:01, by Chinese Netizens

2010年中秋前,看到许多政府官员的月饼吃不完,我写了一篇博文,呼吁收到太多月饼的朋友就地把月饼转送给各自小区的保安、清洁工与进城打工者。据我观察,一些年龄稍大一些的进城打工者,基本上都舍不得花一、两百元买高档月饼过节。

 

一位公务员朋友看到我的文章后,连续两年都响应我的"号召",把自己的月饼送给他所在小区的保安和保洁工。不过,三天前他发来一条信息:平时这个时候,早就收到几十盒月饼了,但今年迄今为止才收到三盒。没有多余的给楼下的门卫与清洁工,怎么办?

 

我问他为啥今年没收到月饼。他说八项规定和整风运动弄得草木皆兵,刚刚中纪委公布的举报公费送礼的电话,更是风声鹤唳,哪个还敢顶风作案?

 

我说那很好办啊,你就直接告诉楼下的保安与保洁员,说北京的老习老王来真格的,整顿干部作风,不许过节请客送礼,所以你今年没有月饼转送给他们了。然后,你看看他们如何反应吧。他们会为少了你馈赠的一盒月饼而遗憾,还是会为不正之风的减少而高兴呢?

 

记得当初中央推出"八条规定",实行清党整风时,一些网友给我写信,担心风声大、雨点小。一位在东莞夜总会上班的网友说,习总讲话后的前三个月里,夜总会冷冷清清,他很郁闷,因为夜总会倒闭的话,他得找工作;但三个月后,包厢里又渐渐有了点人气,官员们又出动了,看起来,他的工作保住了,但他却高兴不起来,难道一切还是老样子?

 

一些从事餐饮业的朋友讲,自从新一代领导人上台后开始打击腐败与不正之风,并要求官员厉行节约,他们的生意大受影响。消费和娱乐行业是主要靠公费带动的。一位北京五星级酒店餐饮部的经理亲口告诉我,习总要整顿党员干部作风的讲话出来的头一个星期,他们酒店原本订餐的客户竟然有超过70%的打电话退订,更糟糕的是,原本订购一个月就能卖光的茅台、人头马等高档酒,半年后的今天还堆积如山,酒店损失惨重啊。

 

我忍不住脱口而出:好啊,效果显著!可他却愁眉苦脸地说,你不要说出去,更不要说是我说的。

 

我觉得不对劲,问他为啥不能说出去?这是好事啊。他却跟我急了,什么好事?上面说不能说,谁说出去谁负责。我一头雾水,还是没闹明白,追问道:到底为啥呢?他说,不能让上面的上面的上面感觉到下面对反腐倡廉有抵触情绪,不能给社会造成反腐倡廉影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GDP的印象。

 

说实话,我听懂了,但还是感到不可思议。不久前去到一些名山大川旅游,当地旅游部门的一位朋友向我诉苦,说来这里公款旅游与以开会名义休假的公务团骤减,严重影响了旅游业,仅仅上半年,景区门票就骤降45%。

 

可就在他说这话的同一天,我看到当地的党报上赫然写着"本地旅游业绩比去年同期上涨XX百分点"。我立即拨通了这位朋友的电话,问他在所有景区门票减少30%到45%的情况下,旅游业绩有可能上涨吗?他苦笑一声说:那是骗人的,你难道能说中央反腐倡廉影响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那是犯错误的。

 

我问他这是要骗谁?骗上面的人,还是骗下面的人?他说,下面卖门票的、开小餐馆的、骑摩的的,都知道游客减少,能骗他们吗?是用来骗上面的。

 

骗上面的?这个上面自然不是县、市和省一级,至于国家财政部与旅游局也不可能骗到,那是骗谁呢?自然是骗一心要反腐倡廉的中央大领导的。

 

但这事很不对劲!反腐倡廉、厉行节约,减少的是"官客"而不是游客,节约的是公费,而并不影响老百姓的吃喝玩乐,这难道不是非常、非常好的事?!

 

全世界文明的国家,或者正在走上文明正途的国家,几乎都是这个样子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与GDP 增长可以长期靠官员吃喝、上夜总会与公款旅游来带动和维持的。这一点中央不可能不知道啊,正如习近平自己刚刚在G20峰会上说,中国的GDP 目前看上去有些低,但这是良性调整的结果。

 

这个调整要继续下去,幅度还可以更大一些!贪污腐败据说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但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哪一个是腐败的重灾区?腐败也许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任凭腐败来助推经济发展,这个国家恐怕会在经济真正发达之前被推进万丈深渊。

 

收入最高、灰色与不法收入最多的官员的消费固然能带动饮食、旅游与夜总会等娱乐业的繁荣,但那种繁荣和大多数人关系不大,且让民众离心离德。掌握一些权力的人每年中秋收到几十、上百盒月饼,还能"访贫问苦"、"乐善好施",看上去皆大欢喜,可当一个国家掌权者连阖家团聚的中秋节都不放过,借机敛财、大肆受贿收礼之时,不正是无数底层民众无法团圆,连一盒像样的月饼都舍不得买的时候?

 

各位,这个道理连我这位在野之人都明白,难道你们真认为被智囊簇拥的党中央不明白?如果因为反腐倡廉而导致一些高档消费场所冷清甚至倒闭,如果中央八条规定使得公费旅游锐减影响旅游业,如果中纪委举报公费送礼电话使得公务员没有月饼可收,这难道不正是新一代领导人反腐倡廉的最大成绩?这难道不正是民众最希望这届领导去做并一直做到底的事?

 

很奇怪,一些地方政府为啥要虚报数字粉饰太平?却不把这个反腐倡廉的"捷报"上报党中央?这事,你们为啥要瞒着党中央?

 

最后,我奉劝一些人,不要带着侥幸心理,等待中央反腐倡廉的劲头消退,然后我行我素、一如既;我奉劝一些人收敛一些,清党整风你不好好搞,偏要加大力度对付民间反腐人士。我奉劝一些人,尽快转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GDP增长模式的转变,这才是正途与出路——国家的正途,官员与民众的出路。

 

好,我说太多了。祝各位中秋佳节团团圆圆、阖家幸福、快快乐乐!

 

杨恒均 2013.9.17

 

老杨头推荐:


   【解密】人类史最惊人的记忆法则

【家长必读】美国培养优秀孩子的秘诀
【调查】一套让差变尖子生的高效学习法

明星亲身体验:学习英快速见效的独特方法

男人最重要的就是下面的那条:皮带

城市最重要的就是五颜六色的:LED

年轻男人最重要的是:衣服

男人女人老人小人必须看的:

呼吁:请把你们的月饼送给他们!

从"床上功夫"看中国经济崛起

照镜子、洗洗澡与清党整风那些事儿

打击"网络谣言"不应损"网络反腐"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刘俊祥 曹芳:西方公平导向型经济民主思想述评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he Best Way to Manage your Money.

Start using Mint today to set a budget, track your goals and do more with your money.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 | 刘俊祥 曹芳:西方公平导向型经济民主思想述评
Sep 17th 2013, 12:46, by Chinese Netizens

  原载:李路曲主编《比较政治学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摘要:对经济社会不平等的批判是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基本内核和发展主线,倡导经济社会公平则是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主导性价值观。这种公平导向主要表现在对人民主权和公民权利相统一、效率与平等以及自由与平等相平衡的追求,对国家与民众、精英与大众之间经济利益关系公平性的倡导,其核心是强调人民大众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利益、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谋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克服经济民主的矛盾问题、理想化和实践困难,有效地实施他们设计的公平导向型经济民主制度模式,西方经济民主学者们,针对性地提出了经济民主制度的实施路径和机制。据此也许可以说,政府公平施政为主导的公民合作自治相结合的多元合作主义道路,可能就是经济民主发展的可行之路。

  关 键 词:西方;经济民主思想;公平导向;公平施政;多元合作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越强烈。然而,在现代政治社会,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是自发达成的,实际上,它与政府(即国家政权机关)是否公平施政具有直接的正相关性。因此,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就需要作为全社会代表的政府履行谋求社会公平的职能。从经济政治学 1的视角来讲,经济是政治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因素,一方面,经济能够发挥政治性的功能,另一方面,经济又能实现社会性的目的。根据这种关联性原理,可以说,经济民主是公平施政与社会公平之间的中介因素,一方面,要促进社会公平,就需要政府公平施政以发展经济民主,另一方面,政府公平施政的重要内容就是发展经济民主,其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在西方经济民主学者看来,在现代各国,政府公平施政的一种路径,就是通过经济民主促进社会公平。为此,本文将在简要阐述西方经济民主思想对公平价值、经济民主现象的公平属性和经济民主制度的公平功能的基础上,从政府公平施政的角度,对西方经济民主思想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价。 2

  一、经济民主思想对公平价值的探索

  经济民主的思想源远流长,在西方,最早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以此为起点,可以将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古希腊时期,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萌芽;(2)18-19世纪,在"自由、平等"理念基础上产生的以"经济平等"为特征的近代经济民主思想;(3)19世纪末以来,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基础上形成的现当代经济民主思想;(4)二战以来特别是7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国际经济民主思想。

  古雅典时期,虽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没有使用"经济民主"这个词汇,但在《理想国》和《政治学》中,无不闪耀着经济民主思想的火花,他们发现了经济权力公平分配和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对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城邦的政治安排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公平。尽管他们的经济民主观更多具有古典的共和主义内涵,但却确立了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传统。即是说,民主的古典意义即"人民的权力"或"人民的统治",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可以运用于整个社会的术语。古雅典时期的这种民主理念开创了近现代共和主义民主思想的传统,也成为西方经济民主思想最早的理论源头。

  近代西方经济民主思想是在共和主义民主和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分歧与争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国的卢梭、雅各宾派等激进民主派,倡导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更意味着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平等,由此推动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正式产生。自由民主论者为了维护资本的利益而主张财产权高于公民权,把民主严格限制在政治领域,划清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界限,使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不能以民主程序威胁到资产阶级的财产权利,在经济生活中忽视"人民的权力"的精神实质,导致代议制民主蜕变为资本民主或"宪政财主"。对此,以卢梭为代表的共和主义民主理论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他与自由主义者洛克的绝对所有权观念不同,更注重民主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可以看到,民主更多地包括国家的社会内容,意味着社会国家对公民经济社会权利的保护,是一种社会经济民主。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更意味着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平等,公共利益高于私人利益,公民权高于财产权,国家社会的繁荣在于社会所有成员幸福。这些观念假说对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产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成为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重要内容。概要地说,近代早期的经济民主观更多建立在"自由、平等"理念基础上一种"经济平等"吁求,是针对当时政治民主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民主思想 3,是对自由民主把民主严格限定在政治领域而忽视经济不平等影响的理论反驳,也是古典共和主义在一定程度的回归。

  在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把经济民主作为实现人类经济解放的政治形式。他们继承了古代民主经济内涵的理念特别是柏拉图的传统,认为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公有化的改造,但必须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真正人民在经济上当家作主。马克思的经济民主观也继承了卢梭以来的共和主义民主观念,不仅明确人民作为经济民主主体是现实的"社会化了的人"即社会的个人,而且提出了作为超越政治解放的"人类解放"的概念,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条件下仍未能解决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通过"社会经济民主"来实现从"政治解放"走向彻底的"社会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强调要以人民自主代替阶级剥削,以"自由人的民主"代替国家形式的民主,如此这样,真正的民主就实现了,也就进入公平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把经济民主与社会主义价值联系起来的思想观念,对后来的民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左翼马克思主义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为了应对以精英民主和多元民主为主流的代议制民主理论和实践所面临的困境,西方现代经济民主思想应运而生。19世纪末期特别是20世纪初期以来,无论在各国国内还是全球范围,民主理论面临着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在经济不平等的情况下,是否存在着政治上的平等与民主?经济权力集中的少数精英人物或"特权阶层"在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权地位",操纵着民主政治过程和制约国家政府决策,影响了公民平等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造成"政治冷漠",使代议制民主政府面临合法性危机。同时,政治上的民主治理与公司或经济企业内的独裁形成鲜明对比,公民政治权利无法扩展到公司或经济企业内部,忽视公民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以密尔、霍布豪斯为主要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以费边社会主义者维伯夫妇、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科尔、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纳福塔利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等西方经济政治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倡导经济民主。具体地说,自由主义者密尔,晚年更多地把自己当作一名社会主义者而不是自由民主主义者 4,他已经意识到了收入、财富和权力的重大经济不平等遏止了大多数人——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充分发展,提出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保障公民经济权利。霍布豪斯试图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调和,主张扩大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干预范围,特别是对经济福利民主分配的关注,重视国家在经济公平中的作用,完成了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过渡。费边社会主义者维伯夫妇最早提出"工业民主"的术语,要求将政治领域的民主扩展到经济领域,在工业生产领域内消除资本家的独裁地位,提倡用工业民主代替工业寡头,并与社会主义国有化联系起来,发挥国家在经济民主中的作用,认为消灭少数富人对广大穷人群众的专制是"社会主义者的主要目标"。 5科尔认为,如果没有实质性的经济平等,政治权力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投票箱构成的抽象民主"并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平等,由普选权所反映的公民之间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它掩盖了政治权力实际上不平等分配的事实。在他看来,"那些理论上的民主主义者,忽视了财富和地位重大不平等导致了教育、权力和对环境的控制方面的不平等的事实,这一事实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的民主体系而言都是非常致命的,不管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任何其他领域"。 6在此基础上,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甚至批判经济独裁并主张将经济民主上升到经济宪法的形式,1919年制定《魏玛宪法》,就首先在宪法中确立的"经济民主"的精神和原则。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基础作用广泛加强,经济不平等、经济全球化对代议制民主发出了新的挑战,其合法性受到更大的质疑。其主要表现是,少数富人占有社会的多数财富,并由此控制着经济生活和政治过程,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而大多数创造财富的劳动大众却在经济领域受到资本经济权力的限制和剥削,他们缺乏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被排斥在社会财富之外。归纳进来,经济不平等不仅仅表现在生产领域源于所有权不平等的资本与劳动者、雇主与雇员的矛盾,更表现为源于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权与控制权不平等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也存在于在国家与民众之间经济权利分配、贫富公民群体之间经济成果的分配,等等。由此决定了经济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发展,经济民主不仅体现在生产领域,还扩展到投资、分配、消费等领域,更体现在从工作场所、基层、地区和全国。在这种背景下,当代西方的一些民主理论家继承了卢梭、密尔等思想家的民主传统,提出用参与民主或直接民主来替代或补充代议制民主,从而发展经济民主。这些参与民主理论者一般要求将政治领域的民主扩展到经济领域,在工业生产领域内消除资本家的独裁地位,建立工会、基尔特等工人代表组织,实现劳资集体协商谈判和平等参与,缓和劳资矛盾。他们认为,公民在只有不断的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个人发展和自由才能充分实现,因此,发展工业领域等基层直接民主,能够促进积极公民经济社会参与的形成。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道格拉斯?拉米斯、塔基斯?福托鲍洛斯、本杰明?巴伯、卡罗尔?佩特曼等。当代社群民主理论,也从不同方面论证了经济民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科恩和罗杰斯、保罗?赫斯特、迈克尔?沃尔泽、C?B?麦克弗森。英国左翼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试图通过"第三条道路","复兴"社会民主主义,以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7,并坚持平等、对弱者的保护、作为自主的自由、无责任即无权利以及无民主即无权威等价值,推动经济社会民主的新发展。面对多元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困境,甚至连罗伯特·达尔、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等传统多元民主主义者,也转而强调经济平等和经济民主对实现政治民主的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造成了收入、财富的分配不公以及经济权力向少数精英手中的巨大集中,这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也体现在国际层面。即是说,全球财富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权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集中在某些发达国家及其各种精英手中,不仅拉大了南北差距,造成了穷国与富国之间经济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由此催生了国际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英国民主理论家戴维·赫尔德所著《民主与全球秩序》、美国政治经济学家J·W·斯密斯所著《经济民主:21世纪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民主:世界和平与繁荣的伟大战略》、新加坡学者Dhanjoo N Ghista的《社会经济民主及世界治理》等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世界主义民主视角主张将民主扩展到经济领域,以扩展"全球化进程中的民主"(globalizing democracy) ,推行全球范围的经济民主治理。

  如上所述,西方经济民主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理论形态、观念主张和制度设计,但对经济社会不平等的批判却是其基本的思想内核和发展主线,倡导经济社会公平则是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主导性价值观。

  二、经济民主公平属性的主要表现

  从西方经济民主思想对公平价值理念的倡导来看,经济民主所具有的公平属性,可以从本质、主体、内容和价值这几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

  (1)经济民主是实现人民大众经济地位自主性和经济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治理理念和方式。经济民主的本质含义就是人民在经济上当家作主,意味着相对于公权力和精英群体的经济特权而言,人民大众具有经济主体地位与平等权益。具体地说,从公权与私权的关系视角来看,经济民主意味着人民相对于公权力管制具有经济地位利益上的自主性或主体性;从精英群体(或富强群体)与人民大众(贫弱群体)关系视角来看,(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775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王静:城镇化中土地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中国近10年研究成果综述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Want new traffic sources?

Download a copy of our complimentary eBook today, and read about sources that most marketers are not aware of.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 | 王静:城镇化中土地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中国近10年研究成果综述
Sep 17th 2013, 12:46, by Chinese Netizens

  摘要:本文以十年来发表和出版的论文、报告和著作为基础,对城镇化背景下与之相关的土地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将有关讨论分为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总体评价、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争议、土地征收制度的困局与破解、集体土地流转的逐步推进与其他重要问题等六大主题分别予以概述,试图梳理城镇化中土地问题的主要观点和建议,希望能为土地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收制度;集体土地流转

  正如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013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再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目前和未来中国发展的引擎和动力所在,城镇化有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土地的城镇化,二是人口的城镇化,这两大要素的城镇化对中国经济乃至政治、社会正在产生深远影响。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土地制度的改革走向对城镇化之影响却依然巨大。近10年来围绕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形成了多学科、多主题,数量客观、内容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土地和城镇化(或城市化)为主题关键词检索,根据国家图书馆的统计显示,10年来出版著作近40本,其中有一些是针对地方实践的探讨;有上百本著作涉及土地问题,虽然在书名中没有出现城镇化(或城市化),但是主题和具体内容与城镇化紧密联系。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10年来发表与此主题相关的论文600余篇。①[1]本文以10年来发表和出版的论文、报告和著作为基础,对城镇化背景下与之相关的土地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将有关讨论分为6大主题分别予以概述,试图梳理城镇化中土地问题的主要观点和建议,希望能为土地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制度

  城镇化与土地制度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城镇化是土地制度变迁的背景和动力所在,目前中国众多与土地有关的现象、问题和困局,都是发生在城镇化的背景之下,我们无法脱离城镇化的背景单纯地讨论土地的问题,城镇化也是很多土地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土地制度的变革也起着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土地是城镇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土地制度能否适应现实需要,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决定着城镇化是真城镇化,还是伪城镇化或半城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制度有可能是城镇化的障碍,却也蕴含着因制度变革给城镇化带来的新能量和机遇。20年来,大量研究成果之所以密切关注城镇化与土地的问题,源于二者的不能匹配。从已经完成的城市化情况看,来自发改委的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总规模大约是5000平方公里。到了2010年,城市建成区总规模已经扩大到4600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总规模扩大了8.2倍。但是城镇人口按照现有的统计口径,1980年是1亿9千多万人,2010年是6亿7千多万人,城市人口大约增加了2.5倍。也就是说,土地城镇化速度比人口城镇化速度快1倍。而此数据背后的原因是,进入城市的大量人口,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口。[2]

  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与城市未能有效吸纳农民工有关,没有使得农民工真正转换为城市人口有关,也与土地制度自身的诸多问题有关。对此,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评价。周其仁认为,"近年城市化的加速,恰恰是在现存法律关于土地资源转让权的重新界定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发生的……城市化加速伴随着利益冲突的加剧,提出了一个重大的两难性问题:不惜以土地转让中的利益冲突为代价来继续加速城市化,还是不得不抑制城市化来缓减土地转让中的利益冲突?"[3]陆学艺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进行必要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体制。[4]陈锡文也认为,"目前的城镇化推进的路径和方式难以持续",中国城镇化率的快速增长,依靠低成本的强力推进,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5]郑风田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打破目前的垄断征地政策,实现农村、城市土地"同地、同权、同利",建立土地交易机制,使农民分享城市化中的土地增值收益,使进城农民获得创业资本。[6]周天勇认为,城市化是一种节约土地的再分配过程。城市化必然涉及土地资源的再分配,并且是一种节约土地的再分配。然而土地资源的有效再分配需要土地供给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改革。[7][8]秋风认为,中国城市化存在着伪城市化和半城市化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大的制度瓶颈就是土地制度问题"。②[9]

  张千帆认为,解决中国问题应当坚持政府干预最小原则,"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化,在我们中国就变成了政府要征地"。[10]曲福田、田光明认为"城乡统筹的关键是让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财产,土地产权制度也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原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创新"。[11]刘松山则从法律角度认为,强征农民房屋和土地,将农民由农村赶到政府人为打造的城镇,大规模搞所谓工业化、城镇化,不是实现宪法序言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的手段,损害和动摇了宪法确立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地位以及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等法定权利。[12]

  正如黄小虎教授所言,"农民工"好比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城市化,一头挑着农业现代化。[13]城镇化问题其实也是两个头,一头是城镇的增加,人口和土地的城镇化,另一头是农村的发展,既包括农业的现代化,也包括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③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写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对城镇化的研究既有对新建设城镇的关注,也必须有对农村现有问题的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城镇化的基础,蔡继明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方面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快土地流转,在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促使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舍此的一切努力都必然是治标不治本。[14]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讨论城镇化,都无法绕开土地制度的问题和改革。

  本综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第一,城乡二元体系下的土地制度的总体评价和改革方向;第二,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主要的财产,兼负生产资料和生存保障功能,土地产权制度有待完善;第三,政府征收集体土地的利弊需要全面评析,农村土地征收制度亟待改革;第四,农村建设用地不能直接进入流通领域,与国有建设用地地位不平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有待逐步推进;第五,现有土地管理体制和方法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有待完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城镇化和土地问题的研究是近10年来研究作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形成了规模蔚为可观的成果,不少研究成果针对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周密论证,有一些研究成果是综合性、系统性地对土地问题展开了全面分析,如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的《城市化背景下土地产权的实施和保护》研究报告、周其仁的《城乡中国》的系列文章④[15]和《土地制度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党国英的《关于土地制度改革若干难题的讨论》、曲福田的《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张千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利保障》、蒋省三、刘守英、李青的《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贺雪峰的《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等专著,以及对地方试点实验分析总结的成果,如叶剑平、张有会《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从天津市东丽区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看中国城镇化》,还有盛洪、沈开举总主编的《土地制度研究》丛书等等。⑤本综述所介绍观点只是部分成果,所引用观点有些是某位学者的独到见解,也有些是众家已达成共识的观点,虽尽笔者所能,但囿于视野和精力所限,一定是挂一漏万,特别希望得到前辈和同仁的批评指正,使其更加丰富完整。

  二、土地制度的总体评价

  对我国土地制度的总体特征的评价,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的判断具有代表性,即,"中国的土地政策的特征非常明显,这就是土地转用的国家垄断和政府管制,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农耕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严重分割和二元体系"。土地政策有三根支柱:一是中央政府加强农地转用的行政管制和计划控制,二是地方政府以各种方式加速农地征收和过度扩张城市,三是农村集体和农民基本上被排除在农地转用之外。[16]我国一直称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之严,通过《土地管理法》所体现的主要是控制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也就是土地用途的转化,目标是保护耕地。从原理上来讲,土地用途的管制应当是土地管理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和实施条例以及一系列的规章和规范性

  文件对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在内的土地管理的定位和方法,主要是纵向的审批制度,其中最核心的是控制建设用地。⑥[17]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认为,"加强土地转用的政府管制和计划控制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18]

  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研究报告认为,在未来20年,中国土地政策的改革对整个经济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19]郑振源指出,过去保护耕地和控制建设用地的战略思路,应该改成节约利用土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土地,三保——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20]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认为,改革的方向是:放松政府土地管制,发展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即在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前提下,打破对农地转用的国家垄断,改变政府对集体土地的用途管制,发展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和交易。[21]

  沈开举指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没有采取真正意义上的规划管制,而"从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来说,不管是集体土地、私人土地还是国有土地,必须要服从土地利用的规划,国有土地可以作为农业用地,也可以作为非农业用地,集体土地当然也可以这样做。问题是要付诸规划,这是我们国家今后土地制度在管理方面最重要的发展趋势"。[22]曲福田、田光明也结合城乡统筹和农地流转指出,区域空间布局与空间规划显得更为重要,应当在规划控制范围内,在用途管制的限制条件下,允许集体使用权进入市场。将土地规划的空间功能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及其对土地管制结合起来,从空间上、微观设计上以及用途上进行限定,其他方面让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调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3]郑振源进一步认为,解决现在的土地问题就是要解决好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通过市场配置而非计划方式。《土地管理法》的规划是计划经济的规划,规划也必须是市场配置在发挥作用。[24]

  陈小君则对《土地管理法》的缺陷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该法最薄弱的地方有三个:一是在该法初立时提出的建立最严格的土地(主要是农地)管理制度成效不显著;二是政府的"土地财政"偏好,导致农村集体土地财产权实现障碍重重;三是土地管理的法律责任体系极不完备。在修法时,应注意吸收民事法律规范,不能仅就土地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予以规范,而排斥与其相关的土地民事关系。[25]

  谢志岿、曹景钧认为要制度化地解决中国土地问题,必须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合理利益均得到平衡和实现的机制,从制度上消除土地利用上"囚徒困境博弈"的利益诱因。土地管理的制度安排,应该在完善土地所有权及其实现形式的同时,保障权益人的物权;土地征收和转移应参照土地市场价格,但权益人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缴纳相应的保有和增值税费等(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6]

  三、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争议

  对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特别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的讨论,其出发点主要是经济学上的产权理论,而对产权理论重视的原因则来源于经济学研究的结论,既有效地保护产权可以促进市场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蔡锦云指出,所有制意义上的产权会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这一点已经被我国的经济实践所检验。需要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制度分析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7751.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陈晓宁:“九一三”毛周是否逼林出逃?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Want new traffic sources?

Download a copy of our complimentary eBook today, and read about sources that most marketers are not aware of.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陈晓宁:"九一三"毛周是否逼林出逃?
Sep 17th 2013, 12:32, by Chinese Netizens

  目前,有一些论者(王年一、何蜀、陈昭:毛泽东逼出来的"九·一三林彪出逃事件")认为,在1971年9月12日晚,是毛泽东、周恩来有意逼迫林彪出走国外。笔者对此持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愿在此和大家探讨。

  ◇ 毛泽东当晚的作为

  毛泽东是在9月12日下午16:05乘坐南巡的火车到达北京站的。然后,就坐汽车回中南海。毛泽东回到中南海后又干了些什么呢?据汪东兴回忆,由于毛泽东自杭州动身到现在,已经3天没有休息好了。所以,毛、汪之间互相建议对方睡一睡。所以,估计毛泽东此后很可能休息睡觉了。对毛泽东来说,毕竟提心吊胆了不少日子,预想的危险都没有发生,也许是自己多虑了,现在最终还是平安返京了嘛,的确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那么,自12日下午毛泽东返回中南海,到13日凌晨0:32分(即:林彪一行所乘256飞机从北戴河机场强行起飞的时刻),毛泽东是否参与了处理林彪事件呢?据汪东兴和张耀祠的回忆,都是没有。

  汪东兴在《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书中写道:

  13日零点32分,我接到张宏从山海关机场打来的电话,说飞机已经起飞了。与此同时,林立衡也打电话来对我说:”听到飞机响了,好像是上天了。”我对她说:”你报告得迟了一点。”她对我说:”刚听到飞机声。”……我立即打电话给周总理,说:”毛主席还不知道这件事,您从人民大会堂到毛主席那里,我也从中南海南楼到主席那里,我们在主席那里碰头。”我叫张耀祠同我一起去,我说,你要去主席那里接电话。我们和周总理几乎是同时到了毛主席那里。

  我们从汪东兴的这段回忆中可以看到,直到林彪一行所乘坐的256飞机强行起飞后的一段时间,”毛主席还不知道这件事”。实际上,从汪东兴接到来自北戴河林立衡方面的检举电话开始,汪东兴都是直接向身处人民大会堂的周恩来请示、汇报的,而没有向毛泽东通报。

  另外,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张耀祠在《张耀祠回忆毛泽东》一书中写道:

  是夜23点40分,张宏再次向我报告:”他们已经调汽车了”。我问:”你们准备好了没有?”张宏说:”准备好了。”我说:”他们走时,你们要跟上他们,要特别注意他们去的方向。”

  这时还没有报告毛主席,中央还没有指示,我只能向张宏交待注意去的方向。

  我放下电话,”叮呤……”,又是张宏的电话,他报告说:”林彪他们出来了,刘沛丰手提四个皮包先上车……”

  我们从张耀祠的这段回忆中可以看到:直到林彪一行准备出门上车去往山海关机场的时刻,张耀祠”还没有报告毛主席”,毛泽东还没有接到有关当晚林彪方面的情况报告。

  由于汪东兴和张耀祠都属于随侍毛泽东的角色,从9月12日晚到13日凌晨的几乎所有外界电话、消息都是通过他们向毛泽东转达的。所以,汪东兴、张耀祠对于自己”在什么时刻将林彪方面的异常情况通知的毛泽东”这一重要问题,应该是记忆深刻的。

  所以,只要汪东兴、张耀祠不故意撒谎,则他们的回忆应该是可靠的。而汪东兴、张耀祠有没有可能在这一问题上,为了给毛泽东开脱责任而故意说谎呢?笔者认为这不大可能!因为,先不谈他们两人在此问题上统一口径”串供”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只要想一想,如果汪东兴、张耀祠通过这种做法来给毛泽东开脱责任,这就等于把处理林彪事件的所有责任都推给了周恩来一个人。但是,对于一贯故意在暗中搞”抑毛、扬周”、用周恩来当作贬毛之后的”新精神支柱”的当局来说,这样故意损害”敬爱的周总理”的光辉形象、为毛泽东开脱责任的行为,即使汪东兴、张耀祠有意,当局也决不会允许。所以,笔者认为,汪东兴、张耀祠不大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撒谎、为毛泽东遮掩。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回忆应该是可靠的。

  这样一来,毛泽东本人实际上在林彪登机之前根本没有接到相关情况的报告(那些情况都是直接报给了周恩来)。所以,毛泽东本人根本没有介入林彪登机之前的事件处理工作。因此,说”毛泽东故意逼迫林彪出逃国外”就是没有根据的。

  实际上,在1971年9月12日晚到9月13日凌晨0:32三叉戟飞机强行起飞之间这段时间,在北京方面处理林彪问题的核心人物是周恩来。在这一时间段内,一系列重大的处理决策都是由周恩来一个人做出的。现在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周恩来是否蓄意逼迫林彪出逃国外。

  ◇ 周恩来当晚的一些重要行止

  9月12日下午5点左右,周恩来起床,吃完饭后,带上他的文件包去人民大会堂,准备晚上开会。会前,他一个人在大会堂东大厅的北小厅翻阅文件。会议是晚8点开始,地点在福建厅。参加会的人员是部份政治局委员和有关的部长们,内容是讨论即将提交四届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草稿。

  大约将近晚10点,林彪的女儿林立衡在刘吉纯陪同下向北戴河警卫部队负责人姜作寿、张宏报告:”叶群、林立果要带着首长逃走。他们先到广州,然后再去香港。”

  大约晚10点许,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讨论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草稿会议的周恩来接到汪东兴转达的来自北戴河林立衡的那个报告,周恩来命令北戴河方面:”继续观察,随时报告。”然后,周恩来返回会场继续开会。这是周恩来接到的来自北戴河林立衡方面的第一次报告。

  大约晚10点40分,周恩来又接到北戴河方面的报告:林立衡又报告,她听接林立果的汽车司机讲,林立果是乘专机从北京来的,这架专机现在就停在山海关机场。这是周恩来接到的来自北戴河林立衡方面的第二次报告。

  周恩来接到林立衡这个电话后立即命令吴法宪了解三叉戟飞机的情况。吴法宪向空军副参谋长胡萍了解情况,并转达周恩来的命令:”此飞机马上飞回北京,不准带任何人回来”。胡萍谎称飞机发动机油泵坏了,飞不回来。周恩来重申,飞机修好后,立即飞回北京,不准带任何人来京。

  周恩来追查256三叉戟飞机的事,由胡萍经过周宇驰报告给林立果。

  大约晚11点22分,周恩来亲自打电话给叶群盘问飞机及行程的事。周问叶群说:”林副主席好不好呀?”叶群回答:”林副主席很好。”周问叶群知道不知道北戴河有专机。叶群先说不知道,稍微顿了一下后,又改口对周恩来说:”有,有一架专机,是我儿子坐着来的。是他父亲说,如果明天天气好的话,他要上天转

  一转。”周又问叶群:”是不是要去别的地方?”叶群回答说:”原来想去大连,这里的天气有些冷了。”周说:”晚上飞行不安全。”叶群说:”我们晚上不飞,等明天早上或上午天气好了,再飞。”周恩来又说:”别飞了,不安全。一定要把气象情况掌握好。”周恩来还说:”需要的话,我去北戴河看一看林彪同志。”周恩来提出要去北戴河,这一下子叶群警觉了,叶群劝周恩来不要到北戴河来,对周恩来说:”你到北戴河来,林彪就紧张,林彪会更不安。总之,总理不要来。”

  周恩来后来对身边人员说:这时他才断定北戴河那里确实有问题,林彪可能要跑。为防意外,周恩来给李作鹏打电话命令他:这架飞机必须有周恩来、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4个人一起下命令才能飞行。

  大约晚11点40分,叶群和李文普到林彪的客厅,林彪对李文普说:”今晚反正也睡不着了,你准备一下东西,现在就走。”出了客厅,叶群对李文普说:”快点调车,越快越好。”叶群又对李文普说:”快点吧!什么东西都不能带了,有人要来抓首长,再不走就走不了了。你快去调车。”很快,在叶群卧室,林立果又对李文普说:”老李,快点吧!有人要来抓首长。我给周宇驰打个电话,你在这里看一下。”

  大约晚11点55分,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李文普一行登上了开往北戴河机场的汽车。

  9月13日□晨0:32,256三叉戟飞机在北戴河机场强行起飞。

  依据以上的时间表进行一下分析。我们先来看晚10点许,周恩来接到林立衡第一次报告后的举动。他的行动是:命令北戴河方面”继续观察,随时报告”。然后,周恩来返回会场继续开会。

  周恩来的这一举动很值得我们玩味,因为它至少说明了以下3个问题:

  1、这个举动更进一步说明了,周恩来、毛泽东方面在此前,并没有得到有关林立果谋杀毛泽东,或者想南逃的情报。因为,如果周恩来此前得到过有关林立果谋杀毛泽东、或者想南逃的情报。那么,现在这个新情报足以说明事件有了新进展,对手酝酿着新的重大举动。则周恩来现在就会立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紧急思考并处理这一新事态。他怎么可能还有心思继续开那个无关紧要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会议!(在以后的时间,在事态逐渐发展以后,这个会议的确就被终止了–那个时候才说明了周恩来没有心思开这个会了)。

  2、说明了周恩来对林立衡的报告是不相信的。林立衡是这样向北戴河警卫部队负责人姜作寿、张宏报告的:”叶群、林立果要带着首长逃走。他们先到广州,然后再去香港。”面对林立衡这样一个令人震惊却又没头没尾的报告,周恩来是很难相信的。因为,在没有充分讲明原因的情况下,谁会相信副统帅会逃跑?建国以后从没发生过高级领导人逃跑的事件,让周恩来如何相信林彪要逃跑?周恩来很可能在当时认为这是林立衡和家里又闹家庭纠纷了(此前有先例)。所以,周恩来对林立衡的这个报告是不相信的。所以,他又返回去参加会议。否则的话,如果周恩来真的相信林立衡的报告,那么,面对这么重大的突发事件,他同样是没有心情继续开会的。

  3、至少到此时为止,周恩来还没有什么陷害林彪的阴谋。因为,假如周恩来有陷害林彪之心,面对此突发事件同时也是突然闪现的陷害林彪的”机遇”,他是应该立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紧急思考一下他的”陷害阴谋”的,他同样是不会有心思继续开会的。

  从晚10:40左右林立衡打来第二个报告电话开始,周恩来就开始真正有些不安了,他开始有些将信将疑了。

  面对一个他以前从没预料到的重大情况,特别是涉及到副统帅的问题,他更要谨慎了。周恩来的确需要进行一下对林立衡报告的核实工作。他下面就是在做这项工作。周恩来开始进行了解情况,并开始发布一些命令了。他采取的行动可以见以上的时间表。

  这些行动都是正当的、正常的,看不出什么”阴谋逼迫”的痕迹。

  比如:他屡次查飞机,这是因为,既然林立衡报告了北戴河有飞机,周当然要核实一下,看看林立衡的报告是否准确;他命令飞机立刻飞回北京,这当然是因为林立衡报告林立果要带林彪逃走,而想逃走当然需要乘坐飞机,如果将飞机飞回北京,当然就断了这条逃走之路。这种措施也很必要。

  至于周恩来给叶群打电话,当然也是要了解一下叶群方面的情况。这么重大的事情,毕竟不能只听林立衡的一面之词,的确需要在叶群那边试探一下情况。当然,周、叶交谈中,周恩来还是很精明的,明知道北戴河有飞机,仍然旁敲侧击地试探叶群。周恩来后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时他才断定北戴河那里确实有问题,林彪可能要跑。可见,前面那些举动,都是周恩来在试探,因为,他需要了解情况,要核实林立衡讲的是不是真实的。

  当然,这时候周恩来也仅只是开始真正怀疑,他并没有能够肯定确信林彪要跑。因为,此前叶群等就放过风,说林彪要去大连,所以,即使以上的发现促使周恩来有所怀疑,但谁能保证林彪不是要去大连呢?也许他只是想坐飞机在天上转转呢?

  从周恩来采取的这些措施和他的将信将疑,我们仍然看不出周恩来有什么阴谋和打算逼走林彪的企图。

  随后,周恩来又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下令256飞机只有周恩来、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四个人一起下命令才能飞行。应该说,这个命令既是正当的,也是很有用的。如果不是有什么意外的话,是能够阻止林彪的出走的。

  再有,我们在事后看来,阻止林彪出走的尝试,其实是很有可能成功的,比如:8341部队的副大队长于仁堂等人曾抢在林彪一行出发之前,先期赶往机场,企图阻止飞机起飞,可惜被林彪座车高速超过。在林彪座车出发后,8341部队的大队长姜作寿、中队长萧奇明等人也曾带30多名警卫人员在后面紧紧追赶。最先追到机场的于仁堂等人到达机场时,仅仅比林彪一行晚了几分钟。从这些举动来看,周恩来还是真心要阻止林彪出走的。否则,他可以设法耽误更多的机会,拖延更多的时间,而不是仅仅只相差几分钟才未能阻止林彪的出走。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不出周恩来的行为有故意逼迫林彪出逃国外的迹象。

  ◇ 没能阻止林彪出走的原因

  当然,对于”周恩来是否故意逼迫林彪出走”的问题,现在存在着一个很有力的质疑,那就是:既然林立衡早在9月12日晚10点许就已经向中央报告了林彪可能出走的情况,直到9月13日凌晨0:32分,(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7638.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高华:“林彪事件”再调查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Want new traffic sources?

Download a copy of our complimentary eBook today, and read about sources that most marketers are not aware of.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高华:"林彪事件"再调查
Sep 17th 2013, 12:32, by Chinese Netizens

  核心提示:毛本人的身体也因林彪事件被打垮,所以毛也不是胜利者。几年后毛去世,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疯狂的时代,林彪事件则留给国人永恒的教训。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震惊中外,中国政府不久就发布了〈1971〉57号文件等一些相关材料,对此事件加以解释,但是基本的档案至今仍未开放,而多年来海内外许多学者对此事件抱有强烈的研究兴趣,近年来更有一些反思性文章问世,当年和林彪事件有涉的一些相关人员及其家属,也以不同形式披露了若干口述材料。这些文章和资料的共同特点是:修正了官方对”九一三事件”的解释框架,对该事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其中有些文章对林彪抱有强烈的同情。对此现象可以理解,因为当年下发的官方材料,”四人帮”曾经参与其事,其基本结论在1979年后仍旧维持了下来,若干论断确实有疑点。本文的看法是:历史研究强调客观公正,研究者对当年涉案人员亲属的材料要有分析和鑑别;对林彪事件需从一个纵深的角度来观察,尤其应考察林彪事件的体制因素,以及这个事件所反映的50年代后国家发展的方向等问题。

  一、林彪出山是完全被逼的吗?

  文革之初,毛选中林彪做他的”接班人”是和废黜刘少奇同步进行的。刘少奇原是毛的接班梯队的第一号人选,1970年12月18日,毛对斯诺(EdgarSnow)说,在1965年1月制定〈二十三条〉时,他已决定,刘少奇必须下台。从那以后,毛採取”剥笋政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刘封锁消息。1965年国庆节后,毛离开北京前往南方,至1966年7月18日才返回北京,至此毛对刘少奇已下定废黜的决心。1966年3至4月,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出访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在返回昆明后接到通知,於4月20日赶往杭州出席毛临时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等待他的已是彭真被打倒的既成事实。进入5月,远在杭州的毛泽东又命刘少奇在京主持解决”彭、罗、陆、杨”问题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次历时二十三天的会议上,刘少奇扮演的只是一个会议召集人的角色,与会的中央主要领导:刘少奇、周恩来、康生、陈伯达等都在发言中高调赞颂林彪。6月1日,又是在刘少奇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毛泽东命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7月8日,毛在武汉给江青写信,挑明他发动文革的意图;所有这些都表明,刘下台已是时间问题。

  邓小平原先也是毛的接班梯队的主要成员,毛多年来大力重用邓,1954年,邓先为中央秘书长,后为总书记,本意是制约刘少奇。毛没料到,到60年代初,邓和刘走到了一起。1966年6、7月,在派遣工作队问题上,邓又和刘一致,毛有了放弃邓的想法。

  在排斥了刘、邓后,毛出於历史和现实因素的考量,将林彪推到了前台。毛发动文革,打掉中央一线,离不开军队做后盾。在历史上的几个关键时期,林彪都站在毛一边,几十年来,林彪对毛的意图充分领会,又旗帜鲜明,敢於担当。林彪在军内有很高的威望,却身体不好,一方面,毛鼓励林彪振奋精神,保养身体,另一方面,由林彪代管军队,毛也放心。

  毛要拉林彪出山,取代刘少奇,在党内,特别是在军内,都不存在反对的意见。建国后,毛为了稳定大局,长期採取的是压抑军功阶层,支持、重用以刘少奇为首的党的文职官僚的策略。在高岗事件后,军队将领归顺党机关的格局已完全确定,但是军队将领对刘少奇、彭真等的不满并没有彻底消除,而是潜伏了下来。随着60年代初以来毛对刘不满的加剧,毛重新启用军功阶层作为平衡刘的力量。在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林彪发表的那篇有名的为毛保驾护航的发言,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与会者的反感,相反,一些高干认为林彪的发言”挺身而出,讲排除干扰,使我们党有安全感”。到了文革前夕,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比重已空前增加,历史上中共长期又是党军一体的传统,在这种形势下,林彪出山已是顺理成章,而且林彪出山还代表了更广大的军队利益的扩张,能够得到军队系统的支持和拥护。

  林彪是为毛打天下出力最多的军事统帅之一,又是一位寡言少语,深有韬略的军人政治家。林彪於1942年2月8日从苏联回到延安,从该年底至次年7月,奉毛命去重庆,参加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的谈判,1943年10月13日,代表毛在西安和蒋介石再次见面。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林彪只是捧毛,没有整人,中共七大选举中委时,名列第七名

  在40年代后期的解放战争中,林彪率领的”四野”横扫大半个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立下旷世功劳。林彪在”四野”享有极高的威望,”四野”有军歌:《我们是林彪的战士》。南下期间和建国初,林彪先后被任命为华中局、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中南军区司令员,党、政、军一把抓,统辖河南、两湖、两广、江西六省,是名副其实的”中南王”,其地位大大超过同级的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等人。

  50年代初,林彪从公众生活消失,与他不去朝鲜领兵,身体不好有关。1950年10月18日,林彪在苏联曾和周恩来说,中央有需要,他随时回国。建国后,林彪除了50年代初为出兵朝鲜,争取苏援和周恩来一同去过苏联,并在索契疗养一年,一直没有出国访问。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林彪恪守分际,未逾越自己的角色界限,就党的重大问题发表看法,故而在党内,林彪的口碑也很好。

  林彪长期追随毛,对毛的作风、心理、性格等有很深的了解,建国后,他对毛既有尊崇的一面,又极担心功高震主,对毛早有提防。由於林彪对毛抱有双重心理,他在50年代的活动也就存在着”两面性”。50年代初,他熟读《黄石公三略》,深知”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班师之日,存亡之阶”的道理,为避免重蹈古之韩信之覆辙,”全功保身”,主动隐退。他在笔记中写道:西汉故人以权贵不全,南阳故人以悠闲自保7。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林彪因政治和身体的原因长期休养,不与任何一位中央首长来往,也包括毛泽东。

  但是,林彪又不能真正做到”闲云野鹤”,无欲无求。1953年大区撤销,对他一时没任何安排,当高岗来动员他时,他和高岗谈得非常投机;高岗被毛抛弃后,林彪再度谨慎起来。1954年,林彪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排名在陈云之后,彭德怀之前。1955年4月,在七届五中全会上,林彪和邓小平一道进入政治局,中央仍然没有具体安排林彪的工作。

  在1958年5月的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毛任命为党的副主席,成为中共核心层第六号人物,排名在邓小平之前。此举和林彪无关,完全是毛的布局,却燃起了林彪的政治欲望。此时彭德怀虽然还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但是以林代彭的布局已公开化了。林彪悟出毛的用意是要把他”当高岗用”,更知道毛此举是要用他来平衡刘、周。林彪马上以行动向毛献忠心邀宠,在当上中央副主席的第三天,就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破题定调,既打刘伯承,又捧毛。1959年庐山会议后期,林彪被毛搬兵,一上庐山,就有力助毛,批彭德怀的调子最高,骂彭德怀是”伪君子”,”野心家”,”冯玉祥式的人物”。在其后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下令当场扣押为彭德怀辩诬的锺伟将军,并发表文章,不指名尖锐批判彭德怀和捧毛。

  林彪取代彭德怀主持军委工作后,正值全国性饥荒蔓延,毛的威望开始下滑之际,他在1960年提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四个第一”、”三八作风”等口号,在全军发起”学毛著”,创”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的活动,向毛献上忠心。1961年9月23日,毛在武汉和英国蒙哥马利(BernardLawMontgomery)元帅谈话,明确表示,他死后,刘少奇是接班人。毛向蒙哥马利放话,是事先有准备的一项精心安排,重点是面向国内高层,其目的是为了平稳渡过当时他所面临的难关。蒙哥马利回国后把毛的这番话公开出来,外交部把蒙哥马利的有关叙述专发一个简报,发至地、师级,使林彪很受挫折。

  但是林彪并没有消沉下去,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他别出心裁,说了一番和大会主旨完全相反的捧毛的话,深获毛的赏识。在毛的威信受损的困难时期,林彪为毛保驾护航,立下第一等的功劳。其后林彪因布署调兵东南防范蒋介石”反攻大陆”,身体累倒了,军委日常工作被毛转给贺龙代管,林彪又不出面了。他亲笔提醒自己:”千万记住”,对於对手的侮辱,应”视若无睹,置之不理”,”勿上敌箝制队,游击队的当”,更警戒自己要吸取彭德怀的教训:”庐山之彭世上之彭甚多,岂可为了区区小人,区区小事,而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14在这之后的几年,林彪捧毛更加花样翻新:”突出政治”,”活学活用”,1964年5月,在军队率先发行《毛主席语录》等等,造成崇毛的巨大的社会氛围,使毛错而有理,更加霸道,给中央一线造成巨大的压力。

  林彪是不是完全无保留地崇毛?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共所有领导人中,林彪私下对毛的批评是最尖锐的,而且直指毛的个人品质。林彪批评毛”搞权术”,”言行相反(言论前后相左,如内矛)”(指毛〈关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讲话稿和发表稿的区别),”别人搞好的东西压住,事后归己”。”他先为你捏造一个”你的”意见,然后他来驳你的意见。并无,而捏造──老东的惯用手法,今后当注意他这一着”。”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他对叶群说:”为省脑力勿读一号(”一号”指毛)和斯(大林)”,还批评毛搞的大跃进是”凭幻想胡来”,称毛是”拗相公”,”不关心国民生计”,只关心自己的”名、位、权利”,林彪并且指责毛对赫鲁晓夫”骂绝了(穿睡衣臭骂)”,”对(王)明斗绝了”,但是所有这些言论只限於在家里和老婆表达。

  林彪对毛虽有意见,但隐蔽极深,公开的言论都是顺着、迎合毛,”坚决的左倾高姿态”,为甚么要这样?一言以蔽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林彪看来,不管毛是否退入二线,毛的权势都是不可撼动的,为了保全自己或更上层楼,只有紧跟”毛线”,同时也要隐匿锋芒,减少毛的猜疑心。

  早在60年代初,林彪就提醒自己,对毛要奉行”三不”和”三要”:”1,不干扰人之决心(免己负责),2,不批评(免争领导之嫌),3,不报坏消息(去影射之嫌)”;”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明知不是理,事急且相随”。叶群记录的林彪的一次谈话说道:”万般皆下品,唯有利益高”,”离开利益,一切看不清,是千条万条中的第一条”。”要把大拥、大顺作为总诀,要仿恩(格斯)之於马(克思),斯(大林)之於列(宁),蒋(介石)之於孙(中山),跟着转,乃大窍门所在。要亦步亦趋,得一人而得天下”。林彪的笔记还写道:”何为当代伟大人物?一号利益的代表者(应声虫)”,”谁不讲假话,谁就得垮台,不讲假话办不成大事。”林彪还告戒自己:勿忘”古策”──”主先臣后,切勿臣先抢先”,也就是决不先出头,”毛主席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1966年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林彪在大连休养,是毛泽东让秘书打电话并由空军司令员吴法宪陪同,才在8月6日回到北京。从表面看,林不愿出山,是毛一再要求,林才出山的。但是毛看得很清楚,林彪几年来的行为并不是”老僧入定,四大皆空”。林彪住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见毛泽东就作揖,託称身体有病,不愿接任新职。毛泽东大怒,骂林彪:”你想当明世宗!”(明世宗即明朝嘉靖帝,虔信道教,不问政事。)严斥林彪:”你不想介入运动是假的!”27应该说,毛的眼力是准确的。

  在毛为发动文革的先期准备中,争取林彪的支持是极为重要的。毛为了满足林彪的要求,在1965年12月打倒了长期忠於他的罗瑞卿,但是,毛抛弃罗瑞卿不单是为了林彪,其中也有他个人的考虑,这就是罗瑞卿在1962年后和刘少奇、邓小平及中央一线走得很近。1965年1月,罗瑞卿被刘少奇主持的三届人大增补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刘少奇并向罗许诺,如林彪身体不好,还是罗来接林的班,在毛看来,这些都是刘少奇在挖自己的墙角。所以从1965年4月起,毛、林就开始削罗的权。1965年12月1日,毛、林在杭州密谈,很有可能就是对林进行”路线交底”,几天后,12月8日,毛突然下令在上海临时举行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迅速解决了罗的问题。在这之后,毛马上要林彪作出回报,命江青”请尊神”找林彪,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在〈江青同志主持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上亲笔加上”林彪同志委託”,拉林彪上船。

  对於毛发动文革的意图,林彪不仅心领神会,而且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为了震慑中央一线,1966年5月18日,(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7721.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德国之声 | 联合国公布报告 中俄美反应不一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Get coupons for your local stores

The Entertainment Coupon Book is a valuable companion on your daily adventures. Flip through anytime for great ideas... and big savings.
From our sponsors
德国之声 | 联合国公布报告 中俄美反应不一
Sep 17th 2013, 11:15, by Against Internet Censorship

联合国化武专家的报告证明叙利亚确实使用过化武,报告虽并未提及是冲突的哪一方使用了化武。多数西方国家都认为是阿萨德政权所为。中俄并不认同。

(德国之声中文网)9月16日呈交联合国安理会的报告指出,有明确可信的证据证明,8月21日沙林毒气被”大规模地”使用在大马士革附近地区。至于是阿萨德政权还是反对派使用了化武,报告并未给出答案。找出责任方也并不是联合国化武调查小组的任务。智囊机构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中东专家理德尔(Bruce Riedel)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这份报告虽然没有直接指出阿萨德政权,但只有少数人相信阿萨德关于反对派是大屠杀罪魁祸首的说法。”

联合国秘书长支持动武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国际社会”承担起将凶手绳之以法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潘基文重点强调,俄罗斯和美国在日内瓦已就一个联合国解决法案达成一致,为销毁叙利亚化武,必要时也会动武。潘基文在报告会上表示,若叙利亚领导人不遵守俄美摧毁化学武器的计划,将面临”严重后果”。

这正是谈判各方的分歧点。在这份报告公布于众之前,美国和俄罗斯就一直在是否有必要使用联合国解决方案上争执不休。威胁动武对美国国务卿克里而言是不可放弃的必要条件,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却反唇相讥,认为这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雅各布森(Mark Jacobsen)认为:”所有关于让阿萨德交出化武的协议都包含了一种强制机制。如果不在解决方案里,就在其它联合国的途径中。”

美俄计划使阿萨德重获合法性?

虽然确定8月21日叙利亚化武袭击事件中的责任方并不是联合国调查小组的任务,但白宫国安顾问赖斯(Susan Rice)美国当地时间周一晚解释说,这份报告包含了技术上的证明,”支持了我们关于叙利亚政府使用化武的估计。” 赖斯继续指出,只有叙政府有能力进行这种形式的袭击。作为”证据”,她举被使用的沙林毒气的质量和火箭类型为例。就销毁叙利亚化武的框架计划,赖斯表示,美国将继续”尽快”与俄罗斯、英国、法国、联合国以及和其他组织合作,目的是确保”过程可以审核,如果阿萨德政权无法履行这一计划,则必须要承担相应后果。”

俄罗斯方面则认为现在就下结论,为时过早。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丘尔金(Vitaly Churkin)坚持,叙利亚政府强调反对派力量是化武袭击的责任方的言论不应该被轻易忽略。俄罗斯外长拉夫洛夫周一也警告,西方国家商讨强硬涉叙决议草案可能破坏召开叙利亚和平会议的希望。

奥地利《新闻报》周二就联合国调查报告的后果刊文指出:”叙利亚总统非但没有因其战争罪行受到惩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奖励。根据美俄双方在联合国报告公布之前慎重考虑的销毁化武计划,阿萨德虽然要交出化武,但同时也重获合法性。因为在销毁化武过程中,阿萨德必然是国际社会的对话伙伴,他也因此重返外交游戏。在这一点上,他可要感谢普京的强硬和奥巴马的软弱。”

中国没有点明叙利亚使用化武的责任方

就在美、英、法一致认为化武袭击罪行为阿萨德所为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周二表示,中国十分重视相关报告,并将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同时,我们坚持强调相关调查应该由联合国调查小组通过公平、公正和专业的方式进行。 ” 洪磊没有表明中国是否认同美、英、法的观点。”中方在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上的立场始终不变且明确。我们坚决反对任何人使用化学武器和强烈谴责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洪磊强调,中国支持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

据中国官媒报道,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在安理会听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关于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所作的通报后表示,国际社会应抓住当前重要时机,继续敦促叙利亚有关各方立即停火止暴,并为启动销毁化学武器及召开第二次日内瓦国际会议创造必要条件。

综合报道:安静

责编:李鱼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Against Internet Censorship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