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星期一

中国数字时代: 唯色 | 王力雄:一个“探测狗”在拉萨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he Best Way to Manage your Money.

Start using Mint today to set a budget, track your goals and do more with your money.
From our sponsors
唯色 | 王力雄:一个"探测狗"在拉萨
Nov 18th 2013, 15:32, by Chinese Netizens

这是我们回到拉萨后,警察登门给我们办的"暂住证"。也即是说,我回到家乡拉萨,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却需要办理"暂住证","暂住"于此。可是这个"暂住证"上,警察的填写错误多多,比如"婚姻状况"和"户籍地址",警察同志也忒不负责了。。
一个"探测狗"在拉萨
/王力雄
627日,我和妻子唯色坐火车从北京到拉萨。我的岳母住在拉萨。火车进站时,西藏国保已等在站台,先把我们带到车站派出所进行了一小时的搜查。我背包中的一个电子"探测狗"被他们当做重要发现。那是一种用于探测无线窃听器或无线针孔摄像机的电子设备,警察问我为什么要带它。我说为了检查我在拉萨的家是否被暗中监控。警察扣押了"探测狗"。
随后,我们被软禁在拉萨家中,没有任何法律手续,直到正在拉萨访问的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离开。我的妻子唯色是一位敢于在公众领域对中国政府表达异议的藏族作家,也是2013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妇女勇气奖的获得者。警方对我们的严密控制,目的是防止美国人和唯色接触,不让骆家辉大使在当局安排的西藏盛世景象之外,听到不同的西藏声音。
骆家辉走后我们虽然可以出门,但是身后有人跟踪;朋友试图拍摄跟踪者时被粗暴地砸毁相机;敢于与我们接触的亲友挨个被国保恐吓。而国保把我从家里带走,要我交代为什么携带"探测狗"到拉萨 。
去年唯色在拉萨期间,用她父亲的老相机,按照她去世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拉萨老照片,在相同角度拍摄下当今的拉萨。那是一个艺术行为。她多日奔走于拉萨的大街小巷,拍了19个胶卷。当一个来拉萨玩的内地女孩走前和唯色告别时,她托女孩把胶卷带到中国内地冲洗。第二天女孩上飞机前,却在过安检时被"发现"装胶卷的包里有一把她从未见过的刀。于是包被警察拿去做"仔细检查",直到飞机就要起飞才还给女孩。匆匆登机的女孩发现,虽然装胶卷的盒子是原来的,可是里面的胶卷已经从唯色交给她的19个富士120正片,被调换成了15个空白的柯达135负片。是谁做的?可想而知。
唯色由此认为我们拉萨的家被安装了窃听器,因为托女孩带胶卷的事没有在电话里说,也没有通过网络,只是在家里当面交给了女孩,在场的只有她二人。我这次带着电子"探测狗"来拉萨,就是想查看一下家里是否被安装了窃听器。我要求国保把"探测狗"还给我,他们的回答是那属于"反间谍设备",我无权拥有。
此刻正是斯诺登案被全球关注之时,中国政府对此幸灾乐祸,似乎证明了美国也不比中国好,谁也别说谁。但是美国政府至少不会禁止公民使用"探测狗",也没那个权力。而在中国,政府可以任意侵入公民的任何空间,公民的"反间谍"却不被允许。即使只有这一点差别,也足以让人看到两个国家的本质不同。
201374日于拉萨
*   *   *


When it comes to domestic spying, the U.S. is no China

By Wang Lixiong

Wang Lixiong is an author and political commentator. His novels include "Yellow Peril." This op-ed was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by Perry Link, who teaches Chinese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

Last month I boarded a train with my wife, Tsering Woeser, a Tibetan poet and activist, to travel from Beijing to Lhasa, Tibet, where her mother lives. Plainclothes police were waiting for us at the platform in Lhasa. They ushered us to a nearby police station, where they spent an hour going through our belongings. They were thrilled to find in my backpack a "probe hound," as we call it in Chinese — a little electronic device that can detect wireless eavesdropping. They asked me why I, a writer, was carrying it. I told them I needed to know whether my home in Lhasa was being monitored.
They confiscated the device.
At the time, U.S. Ambassador Gary Locke was visiting Lhasa. My wife and I had not planned our trip to coincide with Locke's, but domestic security officials, taking no chances, held us under house arrest. Woeser is a soft-spoken person with a gentle nature, but she does have a record of speaking truth to power on the topic of Tibet. In March, she was honored with the U.S. secretary of state's International Women of Courage Award. Chinese authorities, it seemed, wanted to ensure that Locke heard no voice that might spoil the perfect image of Tibet they had arranged for his controlled itinerary. And that meant they needed to keep Woeser at a distance.
We were released after Locke departed, but plainclothes police followed us. One of our friends, noticing them, tried to take a photo, and they, noticing him, smashed his camera. Anyone who dared to speak with us got a threatening "visit" from domestic security. And I was "invited" to the police station for more interrogation about that probe hound.
So I told them the full story. In the 1960s, Woeser's father, now deceased, had taken a large number of photos in Lhasa. Woeser thought it would be an interesting project — artistically, if nothing else — to revisit the same spots and take photos, half a century later, from the same angles. To make the project as nearly perfect as possible, she found her father's camera and bought film for it. Within a few days, she had taken 19 rolls of photos.
When a young friend who was headed back to coastal China came to say goodbye, Woeser asked her to carry the film and get it developed. The friend agreed. The next day at airport security, agents "discovered" in her luggage a knife she had never seen before. The "discovery" triggered an "enhanced examination" of her belongings, which the police took away and then returned to her just as she was boarding the plane.
She checked on the film. The boxes were the same but not the contents. Woeser had given her 19 rolls of exposed Fuji 120 film; the boxes now contained 15 rolls of unexposed Kodak 135 film.
That led Woeser to suspect that listening devices had been planted in our home. Her request to her friend had been made orally and to her alone. No one else had been involved; no telephone or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were used. That was why I was carrying the probe hound. We wanted to know whether our home was bugged.
I told all this to the police and then asked them to return the probe hound. They refused. It was "counterespionage equipment," I was told. Citizens have no right to own such a device.
These things happened as the Edward Snowden revelations were attracting the world's atten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emed gratified, even pleased. Look! The United States is no better than China, so let's all just stop the mutual carping.
But let's not jump to conclusions. How comparable are the cases? Is it conceivabl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tell a citizen that he has no right to a probe hound? In China, the government can enter any space of any citizen anytime it wants. It is the "counterespionage" of citizens that is prohibited.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奇闻录 | 包养协议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ypePad Has the Tools

Looking for a premiere blogging service? Start your blog today on TypePad.
From our sponsors
奇闻录 | 包养协议
Nov 18th 2013, 15:05, by Grass Mud Horse

11月3日,有网友在国内多家网站上发帖称,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地税局八塘分局局长陶毅,与一名在娱乐城谋生的女子有"包养关系",并贴出一纸协议书。近日,贵港市地税局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事件属实,目前陶毅已被免职,贵港市纪委已介入调查。

501963D1AC188A535D840424A7E9BB40

以下为新京报报道选摘:

该网传帖子称,陶毅与一名已婚女子樊某有"包养关系",并贴出一张有双方签名的协议书复印件的图片。

协议书包括6点要求:一是男女双方在关系未清前不能与第三者发生关系;二是男女双方至少一星期见面一次;三是男女双方若发生矛盾,以书面形式分手;四是若违反第一点,则一次性补偿对方精神损失费1万元人民币,以此类推;五是女方不能干涉及影响男方工作、家庭,否则按规定处罚;六是男方应照顾女方的生活,金钱双方协商。协议落款日期为2013年3月29日。

网帖讲述了陶毅与樊某之间的"包养"过程,并附有一男子在娱乐场所唱歌、跳舞的图片,称该男子就是陶毅,并质疑"陶局长何以经常进入高消费娱乐场所"、"是否涉及党员违法违纪行为"。

多家网站出现网帖后,贵港市地方税务局及时关注,对网帖反映的问题已进行立案调查,并于11月4日免去陶毅的贵港市港南区地税局八塘分局局长职务。

17日,记者联系贵港市港南区地税局局长吴慧萍,她向记者证实,回应的帖子的确出自该单位。经他们查证,陶毅确实与网帖所述的樊某有染。至于陶毅是否涉及经济问题,她说,目前,陶毅已被免职,接受地税局立案调查,贵港市纪委也已介入调查。

来源: 新京报

猜你喜欢 "执法技能方式欠缺" 领导没喝人奶 答应啊 "蝗虫"移师北京 人均办公面积宇宙最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Grass Mud Horse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奇闻录 | 一日段子荟萃 11-18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ypePad Has the Tools

Looking for a premiere blogging service? Start your blog today on TypePad.
From our sponsors
奇闻录 | 一日段子荟萃 11-18
Nov 18th 2013, 15:15, by Grass Mud Horse

@tdtw:鲁豫采访方滨兴校长,问如何断定一个网友是否正常。方校长说我们一般会给网友一个自由门,一个VPN,看他怎么上twitter。鲁豫问:什么是自由门,什么是VPN,什么是twitter?方校长微微一笑:恭喜你,你是正常的。#段子

@hdtv720p:问:共产党在抗战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LOL网友回答:你们先扛着,我去打点钱。

@日天小巨人:某市请来外国专家帮助自己解决一些诸如堵车、空气污染、排水不畅的城市问题。会上,专家们被问得哑口无言,最后只好尴尬地走了。一专家回国后接受了记者采访,称赞中国领导者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他们解决了很多自己从未遇到的问题。记者问:那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专家耸耸肩:当然,也是他们造成的。

@日天小巨人:今晚央视《焦点访谈》说,有一华人,借用美国花旗集团旗号,把中国的保健食品包装成治病良药,用连蒙带唬的手段,高价兜售给老年人。主持人提醒我们警惕这样的骗局。我知道有一群华人,借用西方自由民主旗号,把中国王朝专制思想包装成治国良药,使用同样的手段,高价兜售给全体中国人。这个归哪儿管?

@guangzhui:同病房离休老爷子的大儿子在公安局工作,前两天说是要去北京出差,目的是要开十八大了,要把某个上访的屁民捉回来。小儿子说,蛮好的,正好去北京公费旅游,去故宫找找,去长城找找,偌大的首都,找不到也很正常。

@张醒生:准备生二胎的小心了:42岁的妈妈是独生女,21岁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们老公都不是独生子,母女均可以生二胎。如果父母先生了第二个孩子的话,女儿生第二个孩子就违法了!如果女儿先生了第二个孩子,父母后生二胎,则不犯法。于是,将会看见外甥牵着小舅、小姨出去买糖吃。中国式家庭!

@zhangwei8964:放开单独二胎的原因:性奴和奴工的减少已经严重影响奴隶主生活的舒适度。

@Xiang_xiaokai:中学生杨辉的遭遇,在于他撞上了两高的"转发500条" 禁令;而两高的这个禁令,又明显是在为打压网络言论服务。别再自欺欺人,说什么 "No Politics"。在中国,没有一件事,不被打上政治的烙印。所谓不谈政治,无非是政治高压下,一种自我审查与自我阉割,而已。

@冒安林:十年前我二十出头,经常去猫扑、天涯等论坛,里面多是各种精彩文章和知识,牛人牛文璀璨夺目。刚才去看了一下猫扑,几乎全是围绕青春期性欲的无数灌水烂文,三句不离女友XXOO。为啥现在二十岁青年,跟我当年二十岁,会差异那么多?

@grahamiao:天朝现在的处境就是再典型不过的"塔西陀"陷阱:援菲少了嘛,被骂不人道;援菲多了嘛,被骂"你自己的国民你先救了吗"。这个陷阱是政府自己选的,活该。

@丁丁的Twitter:被彭博高层停职的驻香港调查记者傅才德在推特上写道:"感谢大伙儿的热情声援,这极大滴帮助了我和我的家人度过难关。"他或因涉嫌透露"扣稿"、"自查"内幕而被停职。

@格瓦拉:【解结】一个人擅长解各种死结,凭借这一本事,他帮助了很多人。一天,来了一个人求他,纠结满身,看上去痛苦至极。他却拒绝了那人。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人太像某国政府了,来找我不过做做样子罢了,以此为借口为自己开脱,其实并不真想把结解开,没看到,绳子的两头都紧紧握在那人手上吗?

@凤凰网历史:【凤凰网调查:85%网友认为毛泽东时代教育政策成功】2013年11月15日凤凰网历史频道推出大型系列专题《重读毛泽东时代》之教育篇,截止11月18日,共有6718人参与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网友认为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政策总体来看是成功的。

@Wind资讯:【房价越高民众对政府满意度越高】2013年连氏公共管理国际研讨会于近日在新加坡举行。在圆桌会议中,南京财经大学林挺进博士表示,《2013连氏中国城市服务型政府指数》调查数据显示,房价越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也相对提高,尤其是针对富有的民众。

@网易网友:【广东惠州警方对嫌犯胶带封嘴称防止串供】怕他们反抗把人家的手废了?怕他们逃跑会不会把他们的腿断了?

@名字太给力了:【双十一英雄人物】上周一凌晨,某小区的几十栋高层仍是家家亮着灯,那是一种寂静的明亮,没有电视和音响的嘈杂,没有夫妻的争吵,只有鼠标嗒嗒嗒的响声。小区传达室的王大爷点上一根烟,默默地关掉了小区总电闸。据说,他这轻轻一拉为小区业主挽回了上亿元的财产损失。

@烧鸡烧鸡呢:说毛主席誉满全球,并非无凭无据。国外音乐界对他亦评价颇高,相关作品不胜枚举。比如Atlanter的《More Juice than Zeus》(毛主席站着死)、AuPairs的《No More Secret Lives》(毛的私生活我不听我不听)与《Runs With Honey》(润之和宝贝儿)以及OliverLieb的《Runs Like This》(润之就好这口)。

@风之子:抗日剧《打狗棍》,大汉奸方某被八路军围住,在一番忏悔后用手枪对者自己的脑袋,两声枪响,他自杀了,枪真好。

@xie107:在校园内,如果你苦于找不到女朋友,请不要认为女生都是拜金的嫌弃你穷,请不要认为女生都是势力的不看好你的出身,更请不要认为女生都是目光短浅的看不到你的努力和光明的未来,校园不似社会有那么多黑暗,校园内的女生还是单纯的孩子,她们只是单纯的嫌弃你丑。

@dongdongqiang:家住朝阳区的郝先生不久前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创作了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懂小姐》。

@womanchan:奇怪了,什么时候兴起了"女汉子最光荣"的思潮了?关键是,那些女汉子一点都不汉啊,不就是兴趣爱好看起来跟她们瞧不起的那种女人有点不一致而已嘛,那些如传统意义上的女人特质爱八卦爱碎嘴爱挑事爱扎堆爱BFF一个也不少啊。把你们心脏的度量衡加个码跟个汉子一样再说自己是女汉子吧,好不?

@趴体男神:我认真的强调一次,虽然东北人一直给外地人留下了爽朗豪迈放荡不羁的概念,可不代表我们的妹子撒娇时是「哎我去大哥你咋这烦人呢,妹儿就稀罕你这酱婶儿的」,调情时更不会说「诶大哥你瞅今儿这大月亮圆不楞登跟烧饼似的,咱俩趁着这会儿到一望无际的苞米地里干点啥你说多带劲哈?」

@网易网友:【世界最老生物507岁高龄被科学家不小心弄死】不是我和你吹。我出生的时候住在紫禁城的还是明武宗,西洋的哥伦布啊见了我还得称个兄弟。什么?你不信?看见身上的圈儿没,那可都是证据!哎呀,我操!您别掰啊!别掰啊!啊啊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Grass Mud Horse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异闻观止】凤凰网调查 | 85%网友认为毛泽东时代教育政策成功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Subscribe to Bloomberg Businessweek

Ge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for 84% off what others pay on the newsstand - that's like getting 38 complimentary issue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异闻观止】凤凰网调查 | 85%网友认为毛泽东时代教育政策成功
Nov 18th 2013, 13:47, by dapigu

@凤凰网历史:【凤凰网调查:85%网友认为毛泽东时代教育政策成功】2013年11月15日凤凰网历史频道推出大型系列专题《重读毛泽东时代》之教育篇,截止11月18日,共有6718人参与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网友认为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政策总体来看是成功的。

706d68adjw1eap1g4w7mgj20in0iamys

 

专题链接

调查链接


© dapigu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 ,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Global Voices | 照片集:海燕台风将菲律宾村庄夷为平地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ypePad Has the Tools

Looking for a premiere blogging service? Start your blog today on TypePad.
From our sponsors
Global Voices | 照片集:海燕台风将菲律宾村庄夷为平地
Nov 18th 2013, 13:45, by Chinese Netizens

下面是一名义工留言给台风受灾民众的打气的照片:

Touching. Volunteers write encouraging messages on plastic bags of relief goods for #YolandaPH victims @News5AKSYON pic.twitter.com/54u87BqSDa — Patricia Ann Roque (@trish_roque) November 11, 2013

感人,义工在给海燕受灾民众的物资塑胶袋上写下鼓励的话。@News5AKSYON pic.twitter.com/54u87BqSDa

— Patricia Ann Roque (@trish_roque) 2013 年十一月十一日

宠物也在风暴中死亡:

Even pets paid a toll pic.twitter.com/fnW2uYQhjl — Jim Edds (@ExtremeStorms) November 10, 2013

宠物也难以幸免。pic.twitter.com/fnW2uYQhjl

— Jim Edds (@ExtremeStorms) 2013 年十一月十日

菲律宾军方的 Fermin Carangan 中校描述他在风暴中的痛苦经历:

… 我们注意到水慢慢淹进办公室,所以又到外面去。接着我们突然发现水越涨越高,使我们被迫爬上天花板,期间我们必须在天花板上挖洞才上的去,我最后一个爬上去。忽然之间,建筑倒塌了,我看到同仁掉进汹涌的洪水和强风中。房子的屋顶没了,我抓住了一块木头 ── 是我在被强烈水流卷走前硬扯下来的支架。海上像是另一个地狱。强力波浪从四面八方拍击,我们也被旋风无情的抛来抛去,且不得不喝了很多咸水。

许多人志愿参加马拉松电视节目为受灾户募款。 Phillip Willard Medalla 描述他当义工的经验:

我和数百名打电话进来的人谈话,大多时候我双目含泪,但听着电话另一端那些因为绝望的悲剧而激动颤抖的声音表示愿意捐献和提供协助,我微笑了。现实是虽然收到了很多捐款,但是需要帮助的受害者远多于此。

在波兰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中,菲律宾政府的主要谈判员 Yeb Sano 发表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推动各国签署气候协议。他提到了菲律宾的风灾:

我们不该再叫这些事件自然灾害。当人们努力根除贫穷、追求发展,却被有史以来陆上最强烈的飓风重击,这不是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全球暖化会造成更强大的暴风,它们并非自然形成,当人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气候,这便不再是自然的了。

校对:Fen

作者 Mong Palatino · 译者 Hsu-Lei Lee · 阅读原文 en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plus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熊秋红: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ypePad Has the Tools

Looking for a premiere blogging service? Start your blog today on TypePad.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 | 熊秋红: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Nov 18th 2013, 12:46, by Chinese Netizens

   【摘要】尽管改革已经成为人们对劳动教养制度走向的共识,但如何进行改革,却是众说纷纭。通过实证调研,了解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劳教制度改革的基本态度,寻求在改革方向与方案上的共识,对于解决劳教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具有基础性作用。实证调研表明,通过立法规范劳教的适用范围、建立公正的司法程序、降低劳教的严厉程度等改革建议获得了相当高的认同度,而对将劳教轻罪化、保安处分化、改革为教养处遇等改革方案,被调查者的选择未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通过比较法研究,加之对各种改革方案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劳教制度改革,目前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制定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和将现有的劳教对象作行政化和刑事化分流处理,相比较而言,前者更具可行性。劳教制度改革应当关注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并以提升人权保障水平为基本方向;劳教制度的改革具有综合性,兼具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二者不可偏废;在拟定具体的改革举措时,应当以实证研究为基础,考虑世界范围内相关法律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带有普遍性的做法,并注意我国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性。

   【关键词】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实证调研;路径选择

   导言

   我国法学界对于劳动教养制度改革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针对劳动教养中的突出问题建议改进劳教制度[1];到了9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主张改革劳教制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并且逐渐形成了劳教制度存废之争[3];进入本世纪以来,劳教制度改革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3],并带动了立法机关对《违法行为矫治法》的起草工作。在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共有12名代表提出4件议案建议制定劳动教养法;在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违法行为矫治法》被列入立法计划;在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违法行为矫治法》再次被列入立法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显示,在4月份举行的常委会第14次会议上,委员长会议将提请审议,《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但是,《违法行为矫治法》或《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迟迟未能制定。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等十部委印发了《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委员会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根据该通知,南京、兰州、郑州、济南等4个城市被确定为劳教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与此同时,随着上访妈妈唐慧被劳教[4]、大学生村官任建宇转发和点评负面信息被劳教[5]、彭洪因转发重庆打黑漫画被劳教[6]等典型事件相继被媒体曝光,愈发引起了全社会对劳教制度改革的关注。2013年I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将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确定为今年政法工作的重点,学术界因此掀起了新一轮研究劳教制度改革问题的热潮[7]。时至今日,劳教制度改革已成定局,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是劳教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关于劳教制度究竟应当如何进行改革,实务界和学术界存在着明显的意见分歧,学术界内部也存在各种不同的改革主张,各种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各种观点主张辩诘驳争。劳教制度改革之难,"关键在于一些重大问题未能在理论上澄清,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违法与犯罪、行政与刑事关系中面临艰难的选择";"劳动教养立法涉及多个部门法和多个政法机关,涉及组织法、实体法、程序法、执行法多个领域,涉及存在与合理、正义与功利、正当与效率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8]本文拟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比较法研究,探讨我国劳教制度的改革方案,并对可选择的改革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以厘清劳教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劳教制度改革的实证调研

   鉴于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关于劳教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匮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9]于2012年9月和12月分别在南京、重庆两地召开了由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参加的劳教制度改革研讨会,并在会上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调查,以期为劳教制度改革方案的评价分析提供基础性实证信息。课题组还设计了访谈提纲,在会下对部分参会人员进行了个别访谈,以便与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相互补充,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作出较为准确的研判和分析。

   问卷调查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劳教制度基本问题的认知,共设计了8个问题,包括:(1)如何整体性评价劳教制度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制度,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的功过是非?(2)您认为劳动教养在矫治违法行为方面的实际效果如何?(3)您对于劳教制度未来走向的基本态度如何?(4)有学者认为,目前劳动教养呈一种自然萎缩状态,未来劳教制度可能自然消亡。对此,您怎么看?(5)您认为劳教制度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什么?(6)您认为劳教制度中存在的较严重问题有哪些?(7)您认为应如何认识劳教的法律性质?(8)有学者认为,劳教制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劳教的性质,应分别界定。对此您怎么看?上述问题具有铺垫性质,是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被调查者选择具体改革方案的原因。

   第二部分为对劳教制度改革重要问题的态度,共设计了30个问题,包括:(1)关于劳教制度在我国法律制裁体系中的位置,有人提出劳教应置于治安管理处罚和刑罚之间,形成"治安管理处罚一劳动教养一刑罚"三级制裁体系。对此,您是否赞同?(2)您认为这些年劳教制度的立法改革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或阻力)是什么?(3)对于劳教制度如何改革和完善,理论界有着不同观点。有的建议将劳教制度刑事化,或改为轻罪制度、或将其保安处分化;有的建议继续保持其行政性;有的则建议将其改革为教养处遇法,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处分。对此,您怎么看?(4)您是否赞同将劳教制度改革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制度?(5)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决定劳动教养的机关的选择,对此有三种不同的具体主张:其一,实行公安机关负责制;其二,实行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其三,实行法院负责制[10]。您倾向于哪一种方案?(6)在主张设立治安法庭审理劳教案件的观点中,有意见认为仅在基层法院设立治安法庭即可,也有意见认为应当在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均设立治安法庭。您倾向于哪一种意见?(7)在主张设立治安法庭审理劳教案件的观点中,有意见认为鉴于此类案件的特点,实行一审终审制即可;也有意见认为应当实行两审终审制。您倾向于哪一种意见?(8)在主张设立治安法庭审理劳教案件的观点中,有意见认为对劳教案件应采取独任制,也有意见认为劳教案件的审判组织应当包括独任制和合议制。您认为劳教案件的审判组织应当采用何种形式?(9)在主张设立治安法庭审理劳教案件的观点中,有意见认为对劳教案件应采用简易程序;也有意见认为原则上应采用简易程序,但在例外情形下[11]则应采用普通程序。您认为应采用何种程序?(10)您认为对劳教案件的审判是否应当设立审判监督程序?(11)有学者认为,在现阶段,应当通过国家立法机关颁布《违法行为矫治法》,对劳教制度予以从立法根据到实体(其核心是从惩罚内容到惩罚期限要与刑罚处罚有明显区别)和到程序(其核心是改行政决定为司法裁决,并设置正当程序)的全面而系统的法律规制。对此您怎么看?(12)有学者建议,劳教改革要四权分开,即提起权在公安机关、监督权在检察机关、决定权在法院、执行权在司法行政机关。对此方案,您是否赞成?(13)对于劳教制度,当效率与公平发生冲突时,您认为何者应优先?(14)您如何看待劳教制度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15)司法对于劳教的干预,理论上有事先干预和事后干预两种可能的方式。您认为法院应提前介人劳教决定程序还是以事后行政诉讼的方式给予当事人权利救济?(16)律师是否应当介入劳教决定程序?(17)检察机关是否应当介入劳教决定程序?(18)您认为劳教的决定程序应该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程序?(19)您是否支持通过对劳教管理委员会进行专业化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专职人员和实质权限的,且相对中立的机构的改革方案?(20)有学者认为,劳教对象范围应逐步缩小,且劳教的适用范围、对象和条件都要明确,以防止不滥用。您是否支持这种建议?(21)您是否支持缩短劳教期限的建议?(22)您认为劳教的期限下限应该是多长?(23)您认为劳教的期限上限应该是多长?(24)有学者建议,要改善被劳教人员的处遇,被劳教人的人身自由要比服刑人员宽松,对此,您是否支持?(25)您认为应当给予被劳教人员何种处遇?(26)有学者建议未来应以社区矫正替代劳动教养,对此,您是否支持?(27)有学者主张,如果劳教制度废止,原来从事劳教工作的警察队伍可以转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对此,您是否赞同?(28)您是否支持以轻罪处罚代替劳动教养?(29)您是否赞同从事劳教的警察转人轻罪监所工作?(30)目前吸毒人员构成了劳教对象的主体,有学者认为,初吸和复吸区分很困难,而且从戒毒的角度区分意义不大,建议将劳教的对象限制在二次以上的复吸人员。对此,您怎么看?(31)您是否赞同把目前由公安机关负责的强制隔离戒毒统一交由司法行政机关实施?上述问题覆盖了学术界关于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主要争论,也折射出劳教制度改革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二、劳教制度改革实证调研的基本情况

   该项问卷调查的样本总共55个,被调查者分别来自北京、河北、江苏和重庆四地的公安机关、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和教学研究机构。其中,司法行政机关22人,教学研究机构24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0%和大约44%。大约86%的样本,被调查者具有10年以上的职业经历;被调查者中有24人来自于劳教实务部门。对于从劳教实务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问题的比较分析,样本具有相对的代表性。

1.对劳教制度基本问题的认知。(1)关于劳教制度的整体性功过评价,问卷设计了"功大于过"、"过大于功"、"功过参半"、"难以评价"四个选项。调研发现,在所有55个有效回答中,49.1%认为功大于过,14.5%认为过大于功,21.8%认为功过参半,14.5%认为难以评价,即不认同"功大于过"的样本超过半数。司法行政机关样本中的91%认为劳教制度功大于过,而教学研究机构的24个样本,对于四个选项的选择,比例相当。这表明司法行政机关样本的绝大部分是以社会秩序优位的立场来看待劳教制度的,而教学科研机构的样本在评价标准上较为多元,不认同"功大于过"的样本高达75% 。 (2)关于劳教制度在矫正违法行为方面的实际效果,问卷设计了"非常有效"、"效果一般"、"效果较差"、"效果很差"、"难以评价"五个选项。调研发现,在所有54个有效回答中,33.3%认为"效果一般",29.6%认为"非常有效",14.8%认为"难以评价",选择"效果较差"和"效果很差"的,均为11.1%。司法行政机关样本的约64%选择了"非常有效",选择"效果一般"的近32%;而教学研究机构样本的相应比例分别是4.2%和38%(3)关于劳教制度未来走向的基本态度,问卷设计了"彻底转型"、"保留但须改革"、"其他"三个选项。统计显示,在所有54个有效回答中,50%选择了"保留但须改革",48.1%选择了"彻底转型"。司法行政机关样本的73%选择了"保留但须改革",只有27%主张"彻底转型"。相反,教学研究机构的样本71%认为应该"彻底转型",只有25%的样本主张"保留但须改革"。(4)关于对劳教是否会自然消亡问题的认识,问卷设计了"赞同"、"不赞同"、"不知道"三个选项。调研发现,在所有55个有效回答中,63.6%选择了"不赞同",23.6%选择了"赞同"。(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法学 > 理论法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9681.html
文章来源:《法学家》2013年第5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台灣新聞 | 巴楚案 新疆主席重彈維穩舊調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ypePad Has the Tools

Looking for a premiere blogging service? Start your blog today on TypePad.
From our sponsors
台灣新聞 | 巴楚案 新疆主席重彈維穩舊調
Nov 18th 2013, 12:32, by Chinternet

(中央社台北18日電)新疆巴楚發生衝突事件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昨天針對維穩工作表示,要堅持「穩定壓倒一切」,且「準備上要特別充分,反應上要特別靈敏」。

新疆官媒天山網報導,中共新疆區委昨天下午舉行全體委員會擴大會議,由新疆區委書記主持閉幕會議。

努爾.白克力在會中發表總結講話時,作上述表示。

努爾.白克力表示,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和保證。越是在改革全面深化、發展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越要從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極端重要性」。

他說,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堅持「穩定壓倒一切」,時刻蹦緊「維護穩定」這根弦,在「思想上要特別清醒、政治上要特別堅定、準備上要特別充分、工作上要特別紮實、反應上要特別靈敏」,全力確保新疆社會政治大局和諧穩定,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16日傍晚5時30分許,阿布拉.艾海提等9名男子持刀斧攻擊新疆巴楚縣色力布亞鎮派出所,導致2名協警死亡,2名民警受傷,但9人均被當場擊斃。1011118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ternet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萝卜网|实习生的逆袭?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Subscribe to Bloomberg Businessweek

Ge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for 84% off what others pay on the newsstand - that's like getting 38 complimentary issue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萝卜网|实习生的逆袭?
Nov 18th 2013, 11:47, by Grass Mud Horse

@黒之契约者:富士康代工成众矢之的,大学实习生报复社会导致PS4出现低级组装问题?国外论坛统计大部分问题批次都是8,9月份烟台生产,反映的问题包括,缺少螺丝硬盘松动识别不出,HDMI接口金属片上翘输出无信号,螺丝没拧对位置,甚至出仓键都没有,顽皮狗设计师也遇到了故障,亚马逊一星评价中近半数到达即坏

329a75aebbd71cdc57d29f5e07959c63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Grass Mud Horse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劳动通讯|抱团才有力量:番禺百名工人集体谈判记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he Best Way to Manage your Money.

Start using Mint today to set a budget, track your goals and do more with your money.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劳动通讯|抱团才有力量:番禺百名工人集体谈判记
Nov 18th 2013, 11:53, by S. Hernandez

49191_201311071821541Y98R

广州联盛模具厂的工人们在经过了四个多月的持续抗争后,终于打破了厂里辞工零赔偿的惯例,与资方签订了历史性的赔偿协议。在抗争中,工人们不仅团结一致、据理力争,更制定了和平理性的维权策略,积极寻求谈判,从中可窥见中国的工人运动正日趋成熟。

走进广东番禺打工族服务部,刘分,官东纬和宋维国三名工人代表正有说有笑地围坐在桌旁,计划着给自己放个长假,希望可以多花点时间陪陪妻子孩子,回老家看望父母。

对于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近百名联盛模具厂工人们来说,在从今年6月初开始、持续抗争近四个月之后,这份轻松来的尤为不易。整个夏天,针对资方的违法用工行为,工人们顶着中国南方的炙人烈日,代表们和协助维权的劳工权利服务机构顶着来自各方的威逼利诱,坚持抱团维权,最终在10月10日把香港老板拉到谈判桌前,签订了历史性的赔偿协议,结束了该厂二十多年来辞工零赔偿的"惯例"。为自己、也为后来人,挣回了尊严,保护了权益。

三名代表中,官东纬已在联盛供职了17年多,而工作年限最短的刘分也有10年工龄。据悉,以前厂里各项福利待遇都还算不错,不少工人也在广州番禺安了家。但随着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工厂的订单量开始减少,发放给工人的福利也逐渐消失殆尽。

2013年5月1日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1,550元,但工人们的收入却没有随之上涨,原因是联盛效法其他许多雇主,"及时"地调整了工资结构。按照法律提高了基本时薪的同时减少津贴,并减少本厂员工的加班工时,把工作量外包给本厂或外厂的包工头以减少社保等开支。这样一来,那些靠晚上和周末的加班费才能挣得体面工资的普通工人们就难以维生了。

据打工族的工作人员陈辉海称,工人们在6月要求跟上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步伐,取消"万年不变"的地板工资制。当时工人们通过自荐和推举,产生出了6名工人代表。代表们在6月13日开始向工厂表达诉求无果后,从28日开始,组织了300余人参加了为期4天的罢工行动。期间邀约厂方进行集体谈判,要求当地劳动局参与协调,成功地在7月3日和厂方成功签订协议,保证了今后的工资将随国家规定增长,津贴也不再减少。

在争取部分权益的同时,面对收入影响更大的承包制和用工歧视问题,工人们也没闲着。在罢工还在进行期间,就有百余名工人打出"同工同酬,反对歧视"的口号,他们民主推选出15名工人代表,并授权其中5人为谈判代表,开始同资方开展集体谈判。

陈辉海称,在随后的一个月里,代表们带领工人们前往广州市总工会要求官方工会介入,组织了劳方、资方、政府三方参加的十多次正式谈判,但因资方和政府拖延时间,会谈皆无疾而终。

对漠然的工厂管理层和无为的劳动部门,96名工友一起制定了和平,理性维权的策略,从8月3日起开始了在厂区内停工维权行动。通过车间游行、拉横幅、喊口号、吹哨子以及躺在车轮下围堵管理人员等方式,罢工工人既向资方示威,又向未参与罢工的工友加强了宣传。

"90多人站在车前车后,总经理叫司机发动汽车,以为发动后我们就会让路。但工人们誓死维权,有的坐在车前,有人睡在车轮底下,"一位女工在她的日记当中写道:"我们买了30个哨子,一边游行,一边吹哨子,那是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哪里做事,我们就吹到哪里。数控车间几乎停产,主任报了警,但警察来了看看就走了。"

期间,工人们还前往当地劳动部门和政府机关上访,接受媒体采访,并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和QQ群上及时分享工运消息。期间部分工友曾遭到厂方人员殴打,派出所在调查时居然非法软禁遭殴打的工人,并逼迫他们与打人者签订和解协议。就此其他工人及时与打工族联系后,迅速向广州市公安局作出投诉。"我不能进厂参加工运,只能向前来请求协助的工友提供咨询意见,希望能够帮助工友们将事件朝良性互动方向发展。"陈辉海说道:"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那天我和派出所外面的代表们保持沟通,差不多一直到凌晨四点。" 工人们当天晚些时候均成功回到家中。

值得注意的是,工人们接受了劳工权利服务机构的意见,在前往所有政府部门的时候均没有堵路,而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平前往。陈辉海认为理性维权是在向政府请愿和与资方博弈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样才能最有效的推动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到劳资冲突的协调处理当中去。

在此之后,甚至有当地黑社会人员找到工人代表和打工族服务部工作人员进行威胁,"你要想想,自己老婆孩子都还在这里,"代表宋维国描述当时黑社会人员同他的谈话。"如果现在退出,立马给你10万20万,都不是问题!"所有的收买都被工人代表和打工族的工作人员严词拒绝了。

维权行动2个多月后,看到形式僵持不下,工人们放出话风,将去广东省政府上访。当地区政府得知后,旋即前来调解,称将尽力解决工人们的诉求。

10月10日,迫于内外压力,厂方最终与96人签订了集体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同意按前一年内最高工资月份的70%再乘以工作年数,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此之前,该厂先后曾有三万人离职,没有一个人拿到过一分钱赔偿,"工人代表官东纬说道。"老板之前说要拿2个亿整死工人,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到底,胜利最终是我们的!"

这96人中,平均工龄为14年,年纪最大的已过六旬,在联盛工作了25年。在10月20日的庆功晚会上,工人们自己选出俊男靓女作为主持人,代表们纷纷上台讲述自己的维权心得。打工族的工作人员还把维权的视频图片等材料加上音乐,编辑成短片,在现场播放,许多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联盛工人首席谈判代表林叶在晚会上演讲时称:"这次我们给了老板一巴掌。老板开始说要整死我们,现在却要老老实实给赔偿金;政府一直说我们罢工违法,厂方不给赔偿合法,而且一直不承认工人代表,不承认工人作为集体的权益。而现在,在政府参与协调之下,我们的工人代表和资方平等地坐到谈判桌前,签订了集体赔偿协议。"

中国劳工通讯负责人韩东方认为:"这次集体谈判取得的最大胜利不是赔偿本身,而在于工人们几个月来在劳工权利服务机构的协助下能够团结一致,没有在利诱面前被分化。"韩东方表示,"在目前工会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情况下,劳工权利服务机构的参与能够引导工人,使目前动辄上街堵路的工人罢工维权模式能够更加理性,并使工人的每一次维权行动都能够成为推动建立集体谈判制度的推动力。"


© S. Hernandez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崔卫平:经验的年代——从八十年代出发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Subscribe to Bloomberg Businessweek

Ge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for 84% off what others pay on the newsstand - that's like getting 38 complimentary issue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崔卫平:经验的年代——从八十年代出发
Nov 18th 2013, 12:02, by S. Hernandez

蓝天里有一颗会唱歌的星

1978年春节前后某个星期天早晨,我同父亲一起出门准备上街,走到传达室被人叫住,"有你家一封信"。我清清楚楚看到牛皮纸信封的右下方印着"南京大学"的字样,但一时却想不起来这与我本人有什么联系,记得很清楚是父亲打开了信封。父亲是那种十分内敛的性格,有喜欢放在心里也不说出来。他一句鼓励的话也没有说,但是我能体验得到他内心的充实和满意。我分享了父亲的感受,也一句话没有说。

回到插队的地方办完了手续,我带着一只小箱子奔赴南京,箱子里装着一些换身衣服,还有一套竖排的线装书《唐诗三百首》(上下两册),书中注明由"蘅塘退士手编媚古居士重订",这是几年前从邻居的孩子手中得来的。这套书一直跟随到我现在。

名为77级,实际上是78年二月份进校。我们中文系全班不到五十个人,九个女生,有一位是稍后扩招进来的,南大子女,她住在家里,其余我们八个则住在一个寝室里。我们早起跑步,天色未明就甩开脚步狂奔。学校的大喇叭比我们起得更早,不停地播放那几首歌曲,印象最深的是一首"蓝天里有一颗会唱歌的星",因为当它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我们恰好头顶着深蓝色的天空,那上面依稀挂着几颗闪烁的晨星。

写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篇文章的胡福明,是我们学校哲学系的老师。我因为私心喜欢哲学,便经常与哲学系的女生在一起。有一位不仅是我老乡,而且还同我家住一个院子。我会听她说,"胡福明从北京回来了,在哲学系做了一个报告,我们都去了"。"读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最早我是从这位女生的嘴里听说的。

那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年代。你能感受周围的气氛,一切都在张开嘴巴大口呼吸,一切都在重新开始。每天听到的消息总是令人振奋的,每个月出版的期刊都会有"爆炸性的"内容出现,阅读是当时一件十分紧张热烈的事情,伴随着痛苦也伴随着希望。所遇到的最大尴尬是一个留学生向我提起的,她是一位加拿大左派,她问我"你们粉碎了四人帮,但是用什么办法来阻止新的四人帮产生?"这个问题令我感到十分气闷。因为回答不上来,所以她消瘦坚定的形象至今记得很牢。
后来翻译哈维尔描述1956年对他本人的震动(当时他20岁,与我此时年龄相仿),感觉十分能够理解他的心情。他称之为"对于世界的最初经验"。那是一个人确立他与这个世界基本关系的时期,是奠定他一辈子看待世界的基本立场的时期。在一个否极泰来、百废待兴的年代度过自己的青春,培育起对于世界的基本感受和视角,那种深刻的经验足以影响一个人终生。哈维尔接着说,从那之后十年,人们都在这种气氛中生活,那是"一个获得进展、英雄般自信和相对勇敢的时期"。对我本人来说,所经历的大致也可以这样表述。

除了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当时最热衷阅读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正好哲学系调进了一位教员叫做孙伯骙,他原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此人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炉火纯青,每一节课都有许多灵感的火花。本科时我一节不拉地听过他讲授的"马哲史",还蹭过他给研究生开设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那是一字一句地研读过去。这本起先被认为是费尔巴哈的著作,文体晦涩,深藏的玄机也最多。念研究生时,我干脆隔系选了孙老师的课程,第一次拿到这个老师的学分。不仅是听课,原著是一定要读的,而且读得非常起劲。尤其是那些早期著作,一本接一本地读过去,关于伊壁鸠鲁的《博士论文》,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有些篇章爱不释手,比如从1851年底开始动笔写作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7-1858年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比起仅仅见到马克思的结论,去了解马克思本人思想形成的整个过程,不知道有意思多少倍。在那个年代,马克思是我们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窗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体现在一篇四、五千字小文章里,这文章发表在80年代中期的《云南社会科学》杂志,标题不记得了。

不要杀害那个无辜的人

疏异的感觉并不是从书本上开始的,而是深藏在个人经验之中。一次与徐友渔先生的争论中,我表达过某种不同的经验。对于友渔他们那个年龄上的人说,历史是从某个可以理解的地方开始的,比如1966年的文化革命,在它正在开展和进行的时候,友渔与他的同伴便能够从自己的立场去分析考察,"指点江山",他们被赋予了某些重大使命和责任。我与友渔相差半代。正当天翻地覆的时候,还没有从童年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对于周围每天发生的事情,除了茫然还是茫然。激情与愤怒都需要力量,而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培育出任何所需要的力量。

应该是1967年的某个夏日,我们几个孩子正在家里玩扑克,听到有人在外面喊:"xxx(我们的同学)的妈妈跳河自杀了。"放下手中的牌,我们一窝蜂跑了出去,不知道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结果当然非常尴尬: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被水泡得肿胀的硕大的尸体,半个肚皮露在外面,还有一头散乱的头发。我第一次感到大河上方灰色天空的存在,感到自己所站立的地面正在塌陷。我的祖母是一位不识字的小脚女性,当她的某个儿子或者媳妇在体育场开完批斗大会后被游街示众,她就不停地上厕所,经常是我扶着她去。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一旦听见锣鼓家伙响,我的任务就来到了。我分享了祖母的悲哀与无力,也感到自己是十分无力和无奈的。不久之后祖母被遣散回老家,父母去了五七干校,姐姐下乡插队,我们(长我一岁的哥哥与我及两个妹妹)整个儿调进历史的缝隙之中了。我们像它的腹腔中的一截盲肠,或者不体面的"私生子"。

因此,与友渔他们处于历史的"正面"不同,我们处于历史的"背面";与他们自觉地处于"历史意识"之中不同,我们不得不处于"历史的潜意识"当中;与他们从"历史的最强音"开始不同,我们是从历史微弱的一声呻吟开始的。福科曾经谈到1934年,当陶尔斐斯总理被纳粹刺杀时,所感到的震撼和恐惧(当时他8岁。)"我相信我这一代的男孩和女孩的童年都是由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所造就的。……我们的个人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我们的情况也可以说是这样。

当我学习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时候,这样的经验被压抑下去了。当然,此类经验很难找到恰当的形式来加以表达。如果它永远找不到形式,便可能永远不存在。当八十年代开始,一批现代主义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时,尤其是存在主义,与许多人一道,我是属于坐前排沙发的。克尔凯郭尔、尼采、陀斯妥也夫斯基、卡夫卡、萨特、加谬、还有一位西班牙人乌纳穆诺(有一本他的小书叫做《人生的悲剧意识》),这些人的著作,所提供的不是理论和概念,而是对于世界的感受,是释放某种生存情绪,是表达与世界的疏异关系,它们非常对我的胃口——从未有过地,它们帮助我接近自己及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谓"荒谬"对我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对于周围世界的迷茫心情,实际上片刻没有离开过我。此前多年头脑与感情之间分离分裂状态,在阅读这批著作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这些人当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加谬、克尔凯郭尔和陀斯妥也夫斯基。加谬的《局外人》,以一种十分冷峻笔调,描绘个人极度的脆弱不安,具有一种钻石般的品格。他的那本小书《西西福的神话》(杜小真译)和收在《正义者》中的几个剧本,有一种从黑暗中提取光明、从废墟中建立永恒的非凡力量。克尔凯郭尔将"个人"形容为"只身"的"隘口",只有通过这个"隘口"即先成为"个人",才能成为别的什么;如果不能成为"个人",则将一事无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起点。它意味着如果是真理,哪怕坚持到只有你一个人,你的背后只有悬崖峭壁,乃至你自己就成为悬崖的一部分,也要坚持下去。相反,越是大多数人都赞同的立场,越有可能是经不起推敲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将存在主义当个人主义来理解和接受的。迄今我仍然觉得,是否经过这样的"隘口",成为这样的"个人",是我与许多我的同龄人的分水岭。我们那个年龄上的人,大多数过着一种鱼贯般的生活。也许每个年龄上的人大都如此。

比较起来,陀斯妥也夫斯基是最能够与我们所处文化进行有效对话的。他的那本写于19世纪60年代的论战小说《罪与罚》,所讨论的问题在我们的环境中,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对待。他的论战对手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的观点支持了不止一代"革命者",即所谓"创造历史的人是不怕弄脏自己的手的"。它将允许一些自诩为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突然掉过头来追求"现实",拾取非常"现实的权力";它也将鼓励一些自以为是地骑在历史背上的人们,将没有理想的人们当作马蹄下的尘土随意蹂躏践踏;它迎合和满足了那种没有根据的自我误认或虚荣心,不仅认为自己的观点总是比其他人高明,而且从人格上来说,也比别人高出一等,因而可以随意凌驾于他人之上。《罪与罚》中的那个老太婆,是在"理想"的名义下最早被划掉人们之一。

陀斯妥也夫斯基对我来说,是一个换血和输氧的过程。阅读他的著作,体验他的思想,反观自己的存在,结果是将我自己从"历史"或者"时代"的最强音中彻底放逐,从那种表面上的"理想主义"、其实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轨道上彻底放逐。一个人一旦宣布自己是"理想主义者",就等于取消了别人与他争辩的资格,等于宣称自己拥有某种不言自明的真理。

1988年下半年,我写了《重读<罪与罚>》一文,这文章中的东西奠定了我此后思考的基本方向。在本人2000年出版的一本小书《看不见的声音》的序言中,这样的表达与其说是一种立场,毋宁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心情:"把自己放到无名的人们、无名的声音当中去,放到不幸失事与失败的人们当中去,放到被'历史'的身影所掩盖的那些生活和生命的'缝隙'中去,使得你与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人们有一种血肉相关的联系。在阴暗的潮湿的街道,夜晚笼罩下的城市与大地,空荡荡的墙角的拐弯处,从什么地方传来一两声尖锐痛苦的喊叫,那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生命根部的疼痛,是你自己生命的尴尬、无奈和失去耐心。"

专业与业余

我把道德上先声夺人的做法,也看作一种Kitch(自媚)。1987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先后买过不止一本送给学生。经常有朋友对我说,"你是从米兰”昆德拉开始的",尽管不是十分准确,但我并不准备反驳这样的看法。与许多人不同,"消极自由"对我来说建立得更早,我是从"消极自由"一步步走向"积极生活"的。至80年代末,我变成一个对于政治毫不关心的人,电视上几乎每晚出现的大人物的面孔,比如总理与副总理,我不能从相貌上把他们分辨出来。那种在社会大事件中感受到的兴奋和满足,我对此深表怀疑,而且感到很不习惯。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专业即文学修辞学方面。上一代人丢失专业的情况对于我们肯定是一个刺激。许多人弄了一辈子文学,毕其一生所写的文章,在后人看来竟然与文学毫无关系,对于这种局面,正在步上批评道路的年轻一辈感到非常不满。比起"符号功能"一说,当时更加佩服的是英美"新批评"。主张文学的问题要放在文学的框架之内;重视文本内部的各种照应关系,即使是涉及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要转化为文学内部能够消化和吸收的形式,而不是服从任何文学之外的权威。这一套对于我们非常有吸引力。这个立场并不等同于所谓"纯文学"的要求,因为它并不是要拒绝外部世界,而是强调以文学的眼光和手段来处理外部世界。

强调文学的独立性,是一个对于文学自身合法性的诉求;是在除魅的世界上,各领域自行营造其文化意义的一个现代性诉求,即"审美现代性"的诉求。这项诉求的深远意义并不在宣布文学与外部世界脱节,而是声明任何文学之外的力量都不可能给文学提供任何现成的意义,任何有关现实的描述都不可能直接担保作品的文学价值。有没有经过这个合法性论证是非常不一样的,需要文学本身给文学立法,站在文学的立场去思考社会政治诸问题,而不是站在社会政治的立场去要求文学。很可能经过论证之后,仍然继续强调文学表现社会现实的立场,但这回是出于文学的自愿,出于文学本身活力的考虑,而非一个高高在上的、不容置疑的力量的强迫。即便是政治,也并非只有政治家、社会运动家的政治。文学家也有文学家的政治,德国作家海因利希”伯尔用在作品中安放"倒钩"来代表作家的政治策略,它们是"是思想的火药和社会的慢性导火线",而不是"炸弹"。

作为一种专业,不管是文学还是电影,对我来说,还包含这样的意思:它是一种有自身历史的领域,有在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有这个领域之内的人们所要面对的难题。那是一个艰难进展的过程,往往探索很多年并不见得有什么眼下的效果。但因为是面临挑战,所以令人欲罢不能,殚精竭虑,觉得中断或者离去是十分不忍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专业是一道门槛,需要经过长时期恰当的训练,才能得其门而入。当下"知识分子"这个词包含了更多社会角色的色彩,但是我理解的知识分子首先就是这样的专业劳动者,是在自身的领域中有所建树、有所进展的人们。而一个人一旦在专业上形成训练有素的眼光,他看待其他问题时也可能比较练达和成熟。因为在专业上缺少积累与耐心、在自身领域中站不住脚的人们,当他们对待社会现象发言时,也会摇摇晃晃、底气不足、因缺乏自律而漏洞百出。只化很短时间(一两年)就习得一种新语言而夸夸其谈的人,是比较不能够信任的。专业经验也是一种经验,而今天时代的宠儿仿佛是"理论"而不是"经验"。

当我为已故青年诗人海子一首总共八行诗句的诗篇,写出八千字的细读评论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哈维尔。因为不关心政治,我虽然知道"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但是对于谁上台、谁下台这样的事情始终记不住,此前没有听说过哈维尔的名字。我后来知道在九十年代初,有一个手抄本的《无权者的权力》中译本在某个范围内流传,但是我对此一无所知。应该是93年春天的某日,我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一位加拿大朋友读完丢下的红色封面哈维尔著作"Open Letters"时,我不知道此公何许人也。可以肯定,如果已经有人告诉我该书作者是一位总统,我不会去翻开哪怕一页。

除了专业的经验,一个人还有他的生活经验,包括社会生活经验。谓之"经验",所谈及的都是一种较长时期的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是你在所处社会生活中,通过你的眼睛、耳朵、鼻子所感受到的那些,是与你周围的人们共同分享的,甚至无须特别用语言来加以沟通,是你们之间的密码和暗号。当然不是说这些经验具有一种天然的正当性,不需要反思和批判,但是对于"反思"这个东西也需要"再反思",不能因为"反思"而把自己架空起来,觉得自己是民族生活中的"超级人类",脱离了民族生活的血肉与土壤。哈维尔的那些文章不是"理论",是深深扎根于捷克民族社会生活经验之中,是他所处社会中人人每天吸进与排出的污浊的空气,是外人看不出来,里面人说不出来的那些。能够将这种经验加以表达,不仅需要道德上的忠直与勇气,而且需要一种特别的敏感与穿透能力。

而当某种深刻的民族生活经验得到表述,将不可见的共同体验转化为可以说出的句子,它同样是一种知识,而且是这样一种独一无二的知识:因为具有某种原生的、不规则的形态,是此前的书本上不具备的,缺少学科特点的,你甚至可以否认它是一种知识,但是恰恰是这种不完备的知识,可能成为某种专业知识的起点和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某些时刻,甚至引导着专业知识的方向。秦晖先生说"真问题才有真学问",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是一位作家而不是别人,能够提供关于自己民族生存状况的知识,因为它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文本。辨认这种知识,将它们也当做一种知识,这需要去除许多傲慢和偏见。

在很长时间之内,我将翻译与介绍哈维尔,看作是"业余的"工作。它花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却丝毫不增添我在专业上的深度和高度,在单位里这样的"成果"我也拿不出去。当然我不会为此感到片刻的后悔,但是专业的要求始终在咬啮着我的内心,令我感到十分不安。在我看来,一个缺少专业知识的人几近于一个寄生虫,放弃对于自己专业知识的要求,就等于放弃做一个知识分子。当然还因为我始终十分喜欢我的专业,不管是曾经从事的文学还是后来逐步进入的电影,在专业工作中我感到心满意足,专业领域中小小的进展都会令我十分开心。一度我给自己定出的工作规则是——半年从事专业的工作,半年从事非专业的工作。实际上差不多也是这么个节奏,"专业"与"业余"工作成果双方各一半。某种挣扎一直没有停止过,有时候变得十分尖锐。可以肯定地,如果不是遇上这个不安的年代,按照我没有出息的天性,我会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我心目中难以超越的榜样是中国社科院杨绛、黄梅先生。这二位的人品与文章都是我暗中研习的功课。在伍尔芙与波伏瓦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我与这个世界

大约是1991年或者1992年,我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听了北大乐黛云先生的一个讲座,关于一本没有翻译过来的书,主题是"沟通",也许是一本捷克人写的。随后我给乐黛云先生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自己感到最痛苦的莫过于"精神与现实"之间不能沟通,从精神到现实之间仿佛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应该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去过缸瓦市教堂和别的教堂。有一次在教堂遇见一位胖胖的女士,她笑眯眯地问我"哪儿不好?"是"工作"、是"家庭"还是"身体"?听上去口气就像一个大夫,言下之意我是出于其中之一的原因才来寻找上帝的。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去过。

我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平衡与周围现实的关系:巩固自己的专业,在学科范围之内寻求一种受保护的平静生活;包括阅读陀斯妥也夫斯基、伍尔芙这样的作家,以寻找一个人自己的恰当比例,不大不小属于他本人,但是仍然感到深为不满。在日记中我写道:"我日夜奔腾不息的头脑,不知道在想什么,也不知为什么!"放在现在,我就能够对这种持续的不安作出解释了:一个人要想活得真正舒坦舒心,不仅仅是理顺与他自己的关系,还应该包括理顺与这个世界(the world)的关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顺,感到无法进入这个世界,即使在私人生活中把自己照料得再好,给自己找出再好的说辞,心中仍然有一处是空洞的,不能填补的。在我们的社会中,有着很多力量将人们拒绝于这个世界之外,而人们为自己也找了相应的很多借口,将这个被拒绝的事实以动听美好的名义接受了下来。当然,身为女性,被拒绝的理由又多了一层;身为女性,接受被拒绝现实的借口又多了一个。

当我读到汉娜”阿伦特这样的句子时,认为它们首先是一个女性经验的表达,感到眼前一亮,:"古代人必须每天穿越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那条鸿沟,越过狭窄的家庭领域,'升入'政治领域。"在"家庭领域"中,一切都是围绕着身体的必然性开展,围绕着"喂养"展开,女性每天所处理的事务不仅琐细,而且都在默默无声中进行。没有比"鸿沟"的比喻更能够表达来自身体生存的那种沉重的压迫,那种密不透风,那种消耗与徒劳。即使是大多数今天出门工作的妇女,她们能够拿得出去的理由也是为了贴补家用,养家糊口,也就是说,需要寻找一个"非如此不可"的必然性理由,才能将自己安放踏实。专注于私人事务的"私人性",在阿伦特那里是一种"被剥夺"的体现,所剥夺的是人人共同关心的事务,是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与空间,是体现自己更高人性价值的那些内容。她所参照的是希腊城邦中只能埋头干活但不得开口说话的奴隶。

而这不仅仅是妇女的处境,而且是所有那些只能埋头于自己私人事务的人们的处境。表面上看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一种"自处"与"自得",如同自由似的,但其实包含了一种自欺欺人在内,是把别人允许你做的事情当作一面旗帜竖起来,是被别人逼近一个角落没有办法只好说那就是整个世界。上个世纪中叶之前,身处各民族国家的犹太人便是如此。埋头自己的赚钱,对于周围社会政治不闻不问,到头来被别人送进毒气室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某种"政治冷漠症"甚至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结构性问题。"无根的"、"丧失意义的个人"其实是在一个更加广泛的范围之内发生。封闭于自身存在的人们感到没有人站在他一边,没有人能够分享他的感情与感受;没有人理解他,谁也不会跟他一起行动。在无法得到他人确证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因而陷入萎缩和瘫痪,陷入晦涩和虚无。在失去了与他人共同享有这个世界之后,也失去了关于自身任何有意义的感觉,因为"意义"是在与他人的分享、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获得的。而一个人一旦感觉自己是一个废物,他去做什么就成为不可预期的,就像陀斯妥也夫斯基说的"一切就成为可能的"。

针对此,这位忠直无欺的女性提出的响亮忠告是——站到亮起来的公共生活中去!与他人一起分享这个世界,获得自身有意义的那种感觉。最喜欢阿伦特用的"worldly"这个词,即"富有世界性","富有公开性",因而勇气便成为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开口说话的勇气。当哈维尔表述他所处的七十年代捷克社会,人人只是享有买哪个牌子的电冰箱或者电视机的自由时,所采取的是同样的视点。当波兰人米奇尼克与他的同胞一起,强调恢复社会的自主性,恢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活力,通过建设社会、建设自身来推动事情的进展,所运用的也是同一思路。在我看来,阿伦特这样一些表述,比如人的"出生",人的"行为的自发性",人的"行为的不可预料"性质,以及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端"、"新的行动",所有这些,都浸透了浓郁的女性和母性色彩。阿伦特自己没有生过孩子,可是她的这些立场非常接近一个母亲对于世界的期盼和祈求。在我看来,"首创性"的诉求与女性孕育和创造生命的视野是同一的。

2002年,当我写下这些话时,我自己十分清楚其中的女性立场,只是外人看不出来——政治应当回到非政治的起源中去,回到广大、丰富乃至无限的人类生活世界中去;说到底,是先有了人类蓬勃开展的生活世界,才有了政治这种人类活动的形式;先有了人类生活这个深广的基础及其需要,才产生了政治活动的要求和机制。人类生活世界在前,而政治在后;不是政治引导生活,而是生活引导政治。这两者的关系不应当被颠倒过来,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生活,他们就在什么情况下开展他们的政治活动;人类生活拥有什么样的性质,与此相适应,他们的政治生活就拥有什么样的性质。说到底,政治的活动不应该凌驾于人类生活之上,更不应该与人类生活为敌,而是符合人类生活的性质、条件和要求。

迄今在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不怎么习惯开口说话,我奔腾不息的头脑也许与这种不得开口的经验有关,越是不让我说的,越是在我内心中翻滚不已。

原载《精神历程——36位当代学人自述》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0月


© S. Hernandez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中国数字时代: 多名朝鲜“脱北者”在云南被捕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多名朝鲜"脱北者"在云南被捕
Nov 18th 2013, 12:19, by S. Hernandez

0,,16894166_303,00

据法新社报道,至少13名试图逃往韩国的朝鲜"脱北者"在中国云南省会昆明被捕。韩国联合通讯社周一(11月18日)援引人权活动分子报道说,这些"脱北者"乘坐一辆巴士试图前往某东南亚国家时被逮捕,他们有可能被遣送回朝鲜,受到包括入狱和强制劳动在内的严厉惩罚。韩国统一部一名发言人表示,已验证过相关报道。中国当局不承认朝鲜"脱北者"是政治难民,而是出于经济原因的离境者,一般均将其遣返回朝鲜。据估计,朝鲜战争结束60年来,约有2.5万朝鲜人因不堪饥饿和迫害逃往韩国。自金正恩2011年底接掌政权以来,朝鲜的边防明显更为严格。去年,成功进入韩国的朝鲜难民1508人,减少40%以上。


© S. Hernandez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