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杨庆中: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哲学基础——“和而不同”在今天如何可能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ypePad Has the Tools

Looking for a premiere blogging service? Start your blog today on TypePad.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 | 杨庆中: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哲学基础——"和而不同"在今天如何可能
Oct 14th 2013, 16:16, by Chinese Netizens

   摘要  建构和谐世界,其本质是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问题。多元文明,意味着多元价值认同。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哲学基础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中以阴阳为核心的宇宙本源论、宇宙生化论和人本价值论而形成的一种智慧。这一智慧总是把多元存在视为合理存在的基础,把不同存在形式之间的会通与和谐相处作为合理存在的发展模式,把基于宇宙法则的以人为核心的合理存在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所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多元文明  和谐共存  哲学  和而不同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建构和谐世界的理念。建构和谐世界,其本质是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问题。多元文明,意味着多元价值认同。如何使之和谐共存,能否和谐共存,其哲学的基础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者已经进行了若干具有时代意义的讨论。本文即在时贤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哲学的层面对多元文明和谐共存问题,或者说对"和而不同"如何可能的问题做出探索。

   本源论的基础

   "和而不同"的"和"与"同"究竟何所指,张岱年先生有一个简明的解释,他说:"'和'或谐和谓二个或二个以上之相异者之会聚而得其均衡。'同'或同一谓相等或全无区别。"①可知"和"主要是指多样性,"同"则主要是指单一性。"和而不同"这一命题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涵是:"要承认'不同',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②这是中国古人在反思宇宙存在、社会发展,以及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其哲学的基础乃是具有形上意义的以阴阳为内涵的宇宙生成论。

   以阴阳为内涵的宇宙生成论,至迟在《周易》成书的时代就已经比较成熟了。如《周易》一书的结构就具有宇宙生成论的解释空间,其六十四卦首乾次坤,乾为纯阳,坤为纯阴,故谓之纯卦;后面六十二卦则阴阳杂陈,故谓之杂卦。这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即乾坤二纯卦之"和"产生了后面的六十二杂卦。春秋时期天地生物的思想可能即源于此,后来的《易传》则正是沿着这个思路阐发了《周易》的宇宙生成论思想。如《序卦传》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③

   在这里,天地指乾坤,也即阴阳。这是把宇宙的本源归结为阴阳,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与人类社会,其生成端赖于天地(乾坤)阴阳这样一个基础。关于这一点,《彖传》的说法尤为明确: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④

   也就是说,天地、乾坤、阴阳,前者主施,后者主生,天施地生,形成万物。《系辞传》谓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⑤这是一种自然生成论的宇宙本源论。这种本源论有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独阴不生,孤阳不成。它表明,宇宙的本源是多元的,乾元和坤元,缺一不可,乾元的存在,必须以坤元的存在为基础;反之亦然。这种本源意义上的多元性,恰是"和而不同"之"和"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

   当然,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哲学家试图在阴阳之上探寻一个更为究极的本源,如道、太极等。但这个究极的本源基本上都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自然性,二是内在多元性。最著名的如老子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⑥这里的"一",人们往往等同于"道",那这个"一"究竟是什么?考虑到老子视"道"为"先天地生"⑦的一种存在,则这个"一"很可能是要强调万物之生,不始于天地,在天地之先还有一个内含天地(阴阳)的混沌的"一"。老子提出"一",并不是为了否认天地"二元"在万物生成中的作用,所以又说"一生二"。"二"就是天地,也就是阴阳。但"二"要想生物,必须交感结合,形成新的有别于混沌之"一"的新"一",这个新"一",老子称之为"三"。"三"是天地阴阳的结合,所以由它而出的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冲气"就是阴阳中和之气。可见,在老子这里,虽然逻辑上追求一个更根本的起点,但这个起点具有内在的多元性,我们可以谓之"一本多元"。但虽然"一本",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多元"。

   本源论上的多元性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此类推人类文明存在的多元格局,可以说,人类文明存在形式的多样性恰恰是人类文明存在合理性的根据,⑧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仰赖于多元文明的和谐共存;人类文明要发展,也必须以多元文明的和谐共存为基础。

   生化论的模式

   阴阳是中国传统宇宙本源论的核心内涵,也是保证此一本源具有生生不息之创生力的基础,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所特别强调的宇宙生化论。如前所述,中国传统的宇宙本源论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独阴不生,孤阳不成"。那么要想"生",要想"成",就必须阴阳交感和合。这一思想在《周易》中表现得十分鲜明。如《周易》撰作的体例之一即是阴遇阴,阳遇阳为敌;阴遇阳,阳遇阴为通。⑨所以《易传》解经特别重视阴阳交感的意义,如《泰》之《彖传》曰:

   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⑩

   这是说天地交合,万物各畅其生;君臣交合,上下志趣相同。相反,如果不交,如《否》卦那样,"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可见,阴阳相交是生命形成及合理存在的基础。这正如后来的《春秋繁露》所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春秋繁露·基义》)这里的"皆取诸阴阳之道",表明举凡自然、社会、人生,凡是在宇宙中发生的一切,都离不开"阴阳之道"。

   有"交"就有"感"。所谓"感",是指"二气感应以相与"。"二气"即阴阳,"与"即亲近。在《周易》看来,阴阳二气,只有相交相感,才能成就宇宙万物的生命形态,此所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否则,"天地二气,若不感应相与,则万物无由得应化而生"。"无由得应化而生",便只有变革,所谓:"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二女"指重阴。当阴阳不能交感而只是重阴或重阳时,则必须通过变革重新回到阴阳交感的路子上来。用《黄帝内经·灵枢经》中的话说即是:"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阴阳交感生化的思想,反映了一种大智慧。推之于人类多元文明,则表明,维持并丰富多元文明格局合理存在的前提,乃是多元文明彼此之间的交流会通,以及建立在交流会通基础上的彼此发展。多元文明之间只有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才是一条通向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康庄大道。这是一条大法则,违反了它,例如搞单边主义等,就会给人类文明带来痛苦,像阴阳不调给人体带来病痛一样。关于这一点,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2年所写《中西文化比较》中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罗素的这一论述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层面佐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也进一步表明了"和而不同"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合理出路。

   人本论的取向

   基于中国传统宇宙本源论和宇宙生化论而形成的"和而不同"说,还有一个更本质的特征,就是"人本"。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宇宙论,其目的在于探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天人问题。天人问题,就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与合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先哲讨论这一问题,均是围绕着人存的宇宙背景而展开,在《周易》谓之"三才",在《老子》谓之"四大"。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地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

   这里虽然是讨论《周易》这部书的特征的,但"三才"之说明显地是把人放在与天地同样重要的位置的。这一点在老子那里也基本相同,只是在天地人之外又加了一个"道"而已: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把人视为"四大"之一。《周易》和《老子》,无论是"三才",抑或是"四大",它们所彰显的无非是:其一,人与天地、万物等具有内在统一性;其二,人高于万物,而与宇宙的本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关于后者,历代学者又有非常明确的论述: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气,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这是讨论人之所以可以与天地并存的原因,我们把这种思考称之为"人存"的本体论的思考,即基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展开的本体论思考。它包括两个面向:一方面是在宇宙中存在的人;另一方面是有人存在的宇宙。就前者说,人与万物有统一性,故而必须共同遵循宇宙的法则;就后者说,宇宙因人的存在而有意义,故而当以人为中心。诚如汉儒董仲舒所言:"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这也就是说,就人是天地造化的结果言,人不能超越宇宙的法则;就人有知有义言,人又可以是天地之心。由于人不能超越宇宙的法则,所以以《周易》为核心的中国哲学特别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换句话说,人事之明,人事的价值取向及判断根据,不是依据神意,而是依据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则。由于人又可以是天地之心,所以人在天地面前又不是消极被动地一味顺服,而是"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也就是"赞天地之化育"。这样看来,人之于宇宙自然,既有顺从法则的一面,又有价值引导的一面。正是在这种顺从与超越中,实现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宇宙论的人本取向,由于其在本源层面强调两点论或多元论,所以当它作为人文价值的基础的时候,它基本上没有排他性。这与某些文明形式中的自我价值中心论的倾向是很不相同的。例如,在某些文化类型中,常常以自我的价值标准为样板,批评其他不同于自己的价值标准的文化类型,甚至质疑不同价值标准之存在的合理性。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几乎均与此有关。中华文化没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包容力非常强。而这正是"和"的魅力之所在。

"和而不同",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本源论、宇宙生化论,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论等形成的一种理念。由于在本源上强调多元,所以它总是把多元存在视为存在之合理的基础;由于强调多元之间的交感生化,所以它总是把不同存在形式之间的会通与和谐相处作为合理存在的发展模式;由于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所以它总是追求基于宇宙法则的以人为核心的合理存在。以"和而不同"为视角观察人类多元文明之存在形式,可以发现,多元文明是文明存在的合理性之基础。多元文明之间固然可以有冲突,(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8510.html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09月下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