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星期一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朱学勤:汪道涵先生二三事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ypePad Has the Tools

Looking for a premiere blogging service? Start your blog today on TypePad.
From our sponsors
爱思想|朱学勤:汪道涵先生二三事
Oct 21st 2013, 06:45, by Chinese Netizens

  

   我与汪老很晚才认识,此后接触也很少。他对我有过两次"保护",一次是认识前,一次是在认识后,但他本人却从未在我面前提起过。

  

   2000年春,我因故被提出必须离开讲台。此前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前去做短期访问,上海大学校方尚有犹豫,闻封课令下,立刻批准我出境,对上则答以"此人已不在讲课名录"。汪老不知从何渠道闻得此讯,明言反对。据朋友转告,汪老当时说得很动感情:"如果我们连这样的知识分子都不能宽容,还能团结什么人?!"(大意是这样)。而在那时,我与汪老尚未认识。

  

   2001年春节期间,正是万家团聚、共庆佳节时,汪老让秘书给我打电话,邀我和沪上另一个知识分子去见他,不为别事,只谈我们所知道的社会实情以及外交困境。因为是报忧不报喜,只见他始终紧蹙眉头,只听不言,即使是对一些同志的直接批评,他也不打断。结束时,只听得他长叹一声:"还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啊!"这是我第一次与他见面。

  

   这年秋天,"三农"问题成为舆论焦点,传媒热议。汪老召集小范围座谈,事先关照,不听官式汇报,只要真情实况。他要我和另外两个朋友想办法,一竿子插到底,以私人名义请外省朋友直接来上海,不要和当地官方打招呼。结果从湖北、安徽请来一个村会计、一个乡干部、一个地市级副书记,形成一个非正式的"三级会议"。这三个朋友风尘仆仆到上海,尤其是那位乡村老会计,第一次从内地到上海,一看又是老汪在,不免窘迫,神色有些紧张。汪老起身,招呼他们一一坐下,蔼然有长者风,又鼓励他们放胆直言,百无禁忌,很快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会议一结束,汪老立刻飞到北京,那一年他已年过80高龄,"三农"问题也不在他工作范围内。据说此后农村减负,农民处境稍缓,即与汪老此次北上有关。

  

   此外还有一次会议,是汪老请北京中央编译局的朋友来沪研讨欧洲社会民主党,分国别作详细介绍。那里他身体欠佳,刚动手术不久,事先说好半天与会,半天休息。不料他听得兴起,午餐后不回去了,鼓励大家继续讲,他要连续听下去。会议后半场有上海本地一知识分子站起来激动表态,"马列主义传统不能丢!"与会者面面相觑,颇感诧异。北京朋友小声对我说,"上海氛围还这么左吗?你在这里怎么呆下去?"然后就盯着汪老看,看他对这样的"表态"如何表态?只见汪老听到那样的发言,一言不发,埋头做他的笔记,就像没有听见一样,会议如期进行。

  

   2003年春天,李慎之先生去世。此前三年,慎公因发表那篇《风雨苍黄五十年》,一些同代老人不敢与他来往。但慎公与汪老毕竟属"生前友好",我犹豫再三,还是将临终病情发给他一份,只是让他知晓,并未奢望汪老在那种时候能说什么话。岂料他读那份材料,居然读出我都没有发现的一个细节,慨叹:"北京那地方,春天供暖一停止,室内还是很冷,他没在家中添置取暖设备,是冻出病的。慎之晚年窘迫啊!"这是他身边的人事后告诉我的,连我都感觉意外。汪老"文革"时期在北京度过一段艰难困厄,只有过来人才会有那么细致入微的体会。慎公追悼会召开前夕,我参与后事,起草讣告、悼词,突然接到汪老身边人电话:"老先生委托你给李慎之送挽联,送花圈。"我颇感意外,遂问挽联怎么写?电话中说:"汪老是全权委托,没有限制。"我与慎公女儿商议,是否克制一些,只写"慎之先生千古,汪道涵"九个字?只要有汪老名字在,即能震慑某些势利者,比什么都管用。后来果然发生作用,慎之女儿告诉我,社科院一开始态度冷淡,一看汪老送有花圈与挽联,立刻改变态度,派人出席了追悼会。

  

   2004年夏天,我在一些知识界朋友应阿登纳基金会邀请访问德国。因为是非官式访问,与各行各业朋友直面交流,甚至当面争论,双方都觉得很有收获。访问结束后,我去欧洲其他国家私人访友。人未回国,就有不利说法传出,帽子扣得很大很重,眼见得又有一场风波要发生。汪老闻讯,不动声色,先让身边人了解情况,再等我将访德纪行在杂志上逐篇发完。看完所有文字,他平平淡淡地说了一句结论:"学勤说得很委婉,太委婉了嘛。"汪老如此说,举重若轻,那些人做不成文章,一场风波不了了之,就此停歇。这件事从起到了,在过程中我完全不知晓,也是事后朋友告诉我,才知道。

  

   我有一个学生见过他一次,称他有"古大臣风"。汪老类似风范,相信还有很多。对慎公真情悼念,对后人尽可能予以一些保护,只是我所知道的一部分。我与他接触也有限,故而只能言二三事。我也想过这一问题:老先生身居高位,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除本人修养外,或许与他以下三个经历分不开:民国时代在上海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与人文熏陶;1949年后在党内长期冷落,不受重用;"文革"中打翻在地,备经磨难。由此经历,对民主法治、人道尊严有内在体会,对敢言者、受压者有深切同情,厌恶那些高位压人、矫情表态或动辄告状的文革后遗。民间对这样的党内老人有一个正面说法,叫"两头真"。汪老轻易不言,但内心深处我相信他也是这样一个人。他早年参加革命是追求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并不是为一己翻身,晚年重返高位,则尽可能舒解民困,尊重人,爱护人,保护人。这样的老人走一个少一个,难有后继,故而才会有这么多知识分子黯然伤怀,以各种方式怀念他,追忆他。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8490.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