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星期三

中国数字时代: 徐贲 | 什么是“心魔”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The Best Way to Manage your Money.

Start using Mint today to set a budget, track your goals and do more with your money.
From our sponsors
徐贲 | 什么是"心魔"
Sep 18th 2013, 02:31, by Chinese Netizens

什么是"心魔"

 

201356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一篇题为《用阅读消除"心中魔鬼"》的报道,说的是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复旦大学读书节上的"人文·读书"主题演讲。杨玉良说,他最近读的书中有一本是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书中一群年轻人发生了从天使到恶魔的变化,折射出人性中"群体力量远超过个人力量"。杨玉良在2013年复旦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也提到《路西法效应》,他引述道,"社会心理学有大量的资料能够佐证,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下,情境的力量远超过个体的力量。"
杨玉良提醒听众不要急于谴责社会中出了问题的个体,
"因为我们必须知道……'情境'究竟给他们施加了怎么样的一种影响,才决定了他们的走向。"

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中用"情境"来理解人的"心中魔鬼",这是一种对"心魔"的社会心理学,而非良心道德论(或人文主义)的理解。良心道德论往往在人心中既看到天使,又看到恶魔,即善恶两面。"心魔"指的是人心里的恶魔,是人的心智缺陷或"幽暗意识",如仇恨、贪婪、骄傲、固执、自私。心魔可以一直存在、可以突然产生、可以隐匿、可以增长、可以吞噬人、也可以历练人,人格修养便成为人在内心抑恶扬善的修炼之途。"幽暗意识"不是说人性本恶,无可救药;当然更非是说人性本善,必然回归正道。而是将人理解为一种"可上可下"的不确定动物。不过,人的"可上"和升华是有限度的,人虽然可以得救,但却永远不能变得如神一般完美。然而,人的"可下"和堕落却是无限度的,可以变得禽兽不如;而且变化的速度也很不相同,即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恶"。因此,对人性的评估必须从人的无限可堕落出发,助其遏制,促其化弥。

然而,这并不是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中讨论的心魔,比起人的内在心智缺陷或幽暗意识("成魔"的结果),他更关注的是"成魔"的过程,那就是,来自特定情境、环境和制度的外部影响力是如何使好人变成恶魔的。比起如仇恨、贪婪、骄傲、固执、自私这些"恶念"来,他更关心的是"心智控制"(mind
control
)使人作恶的社会心理机制。

作恶的力量由两个部分合力而成,一个部分是人的一些基本"心理原理",另一个部分则为特定的"外界因素"。津巴多写道:"心智控制是个人或集体的选择和行动自由遭到破坏的过程;破坏这种自由的人用心智控制来改变和扭曲他人的察觉、动机、感情、认知和由此而来的行为。"

人基本的"心理原理"既不神奇也不神秘。心理学实验和实例研究早就充分揭示了人的随众、顺从、劝说、失调(dissonance)、抗拒(reactance)、 罪感、恐惧、仿效、认同等等。当这些因素一起发生作用时,再加上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外界因素,它们就会形成一个大熔炉,这个大熔炉能极大地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

对人影响极大的"外界因素"包括具有魅力的权威领袖、高压的意识形态、人在社会中的孤立、肉体折磨、被诱发的非理性惊恐、极端的威胁和利诱,所有这些因素可以结合起来,起到欺骗的作用。长时间地运用,并频频以"搞运动"来强化运作,就一定能发生作用。社会科学研究证明,无论是国家动用的警察、军警,还是具有毁灭性的邪教,只要系统地利用这些外部因素,就一定能成功地控制人的思想,诱人犯罪和作恶,"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去折磨和杀害制造出来的敌人,并且让被洗脑的成员不知不倦地工作,贡献自己的金钱,甚至生命,而这些都是'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

在社会心理学对"心魔"理解中,良心道德论所关注的"幽暗人性"已经退居次要的地位,而环境力量对人的行为影响则成为关注的核心。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中将人们对心魔的两种不同理解归结为"特质取向"与"情境取向"。"特质取向"看待恶的方式是,"当面对一些不寻常的举动、一些突发事件或一些反常无理的现象时",就会从"固有的特质……如基因、个性、品格、自由意念等倾向"来加以解释,"要是论及暴力行为,则研究其凶残的人格特质,要是提及英雄壮举,则搜寻个人利他奉献的基因"。

相比之下,"情境取向"在"在试图了解非常态的行为原因时,则会尽量避免这类针对特质的论断"。这也正是与道德论不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心魔"的方式。津巴多说,"社会心理学家以自提的问题开始,寻求是'什么'造成结果,在'什么'状况下会造成特定的反应,'什么'事件会引发行为,'什么'情境下最接近当事者状况。社会心理学家会问,何种程度的个体行动可以追溯外在因素,如情境变项和特定安排下的环境历程。"

津巴多接着解释道,"'特质取向'和'情境取向'就如同'健康医疗模式'和'公共卫生模式'。医疗模式尝试在受影响的个人身上找寻病灶的来源,相对地,公共卫生模式的研究者认为,疾病的触角衍生自环境创造出的致病状态,生病常常只是环境病原体导致的最后结果。"一个出现学习障碍的孩子,医疗模式会用药物和纠正行为来克服他的缺陷。但是从情境取向来看,根本问题可能不在于孩子,而在于他生活的不良环境,例如误食家中墙壁剥落的油漆而造成铅中毒,因此,"结论就会是因为贫穷而使病情恶化"。情境论看待"心魔"的方式与此类似,只是它关注的"外界因素"不是墙壁上的油漆,而是来自统治权力的"心智控制"。

无论是良心道德论还是情境作恶论,无论是
"健康医疗模式"和"公共卫生模式",都必然关乎某种"知识",也关乎知识可以并应该导向何种"行动"的实践问题。良心道德论的人格修养方法的关键是精神("心")和精神的实体("良知")。良知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呢?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是人通过学习得来的(道德知识),第二是人天生就有的,是人就不能不已经知道的(天良)。后一种看法似乎比前一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这样理解的良知是一种有关是非和善恶的直觉或未加思考的知识。由于这种直觉知识在人的精神中是先天的,因此"良知"自然应该成为道德首要的和最终的依据。

一般正常的情况下,由良知所规定的道德准则不能导致道德的行为,是难以想象的。也就是说,一般人难以理解为什么有良心的人会做坏事。人们固然在这个世界中看到许多"言行不一"的事,但在这些事例中,一般认为,那是"言"的虚假和不真诚所造成,而不是"天良"本身出了毛病。他们以为,如果一个人对先天的良知是真诚的话,那么他总是言行一致的。人们还在这个世界中看到许多"知行不一"的事例。在这些事例中,一个人的天良起不了作用,是因为处在一个整体不良的环境之中。许多人知善而不能行善,是因为世道险恶,人心败坏,行善不过是为他人火中取栗,或者甚至简直就是自取其祸和自我毁灭的愚蠢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良心道德论无法提出如何改变整体不良环境的有效方案,因此只能满足于空谈一些要么过时,要么空谈的所谓"思想道德教育"。

富兰克林·罗斯福说,"人类不是命运的囚犯,而是他们心灵的囚犯",深入了解别人如何把我们变成心灵的囚犯,可以使我们获得某种自我解放的力量,这样的知识,津巴多说,"教导你如何对抗有害的社会影响,如何抵抗专家的诱惑。我们想要了解如何对抗那些用心灵控制让人遵从、顺从、服从残暴、自我怀疑及放弃选择自由的策略。"虽然这样的知识强调情境的力量,但是它也认同人类警觉、审慎的行动能力。总会有一些获取了这种知识的人们愿意坚持他们的抵抗,而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情境作恶的制度和环境影响是非常强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它弥漫渗透的力量而迷失方向、随波逐流。但是,我们也可以借助自由意志和心智启蒙的力量,变成聪明、精明的个体或公民,变得不那么容易受到权威、人群、群众环境、盲从压力的影响。这样的人开始也许只是少数,但他们的存在便已经足够证明,情境之恶不是不可抵抗的。如果说恶的情境可以把好人变成恶魔,那么,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解放则可以使这个过程发生逆转,而这正是人类最终可以战胜心魔的希望所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