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星期日

中国数字时代: 爱思想 | 王建民:“台湾主体意识”的社会政治影响分析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爱思想 | 王建民:"台湾主体意识"的社会政治影响分析
Sep 22nd 2013, 09:16, by Chinese Netizens

  中评社香港9月22日电/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在《中国评论》月刊8月号发表专文《"台湾主体意识"的社会政治影响分析》,作者认为:"'台湾主体意识'已普及化,大众化,要化解'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台湾主体性'与'台湾独立'思想,增进'中国意识'或增进祖国意识,追求未来两岸的和平统一,是非常困难的。要化解'台湾主体意识'持续高涨,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国意识',最重要的还是推进两岸经'关系的发展,努力建构两岸经济共同体,实现两岸经济的一体化,增进双方的共同利益,打破'以台湾为中心'与'台湾至上主义"的'台湾主体意识'思维,解构'台湾命运共同体',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另外,两岸应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马英九当局应彻底改变民进党过去推动的'去中国化'政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复兴两岸共有的中华文明,重构台湾的中华意识与中国意识。"文章内容如下:

  "台湾主体意识"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台湾共识",对台湾政治与台湾当局的政策以及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台湾主体意识"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

  台湾岛内的社会意识众多,从不同角度或面向分析与观察,就有不同的社会意识。社会主流意识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有大陆学者将台湾主要社会意识归纳为八类,即"祖国意识"、"台湾意识"、"和平意识"、"发展意识"、"民主意识"、"皇民意识"、"反共意识"、"台独意识"等①。当然,我们还可以提出更多的台湾社会意识,如"岛屿意识"、"反中意识"、"忧患意识"、"边缘化意识"与"危机意识"等。就与台湾社会、政治尤其是与两岸关系方面而言,当今台湾最主要的社会意识就是"台湾主体意识"("台湾意识")。

  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就两岸关系政策的开放与管制而言,开放意识是主流意识,管制是非主流意识;就和平与敌对、战争而言,和平是岛内的主流意识,敌对、冲突是非主流意识;就岛内政治、社会的和解与对抗而言,和解是主流意识,对抗是非主流意识;就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发展而言,"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是主流意识,"中国意识"是非主流意识。

  "台湾主体意识"对台湾的政治认同较"台湾意识"更进一步,更倾向于维持台湾现状或"独台",实质就是"独台意识",但因没有明确的"台湾独立"概念,而是强调台湾"主体性",强调"以台湾为主",强调台湾价值,强调台湾利益,强调台湾优先,因此在岛内已获得普遍接受与认同。不论是哪个政党或团体,今天在台湾内部已没有人否定"台湾主体意识",而是认同"台湾主体意识"或"台湾主体性"。可以说,"台湾主体意识"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2006年,台湾某机构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认同"台湾前途应由台湾2300万人民来决定"的"台湾主体意识"的支持率或认同度达81%②。这种"台湾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两岸关系的发展,更不利两岸的和平统一。

  坚持台湾"主体性"与"台湾主体意识"成为岛内共识或"台湾共识"。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曾表示,"台湾主体意识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共识",可以用包容性的本土观与主权联结,在包容性的本土观下,台湾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的主权是我们自己的"③。台湾《旺报》一篇关于"香港之死"的短评指出,"两岸已进入稳定的和平发展关系(阶段),融合过程中如何维持台湾的主体性,非常重要。在大陆'大而不美'的经济体笼罩下,只有坚持主体性,台湾才有存在价值"④。一位在大陆生活的台湾学者在《旺报》发表文章,呼吁大陆正视台湾的主体意识。《旺报》被认为是"亲陆"媒体,甚至认同统一的媒体,尚有这样的言论与主张,何况其他媒体!可见,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维护"台湾主体性"已成为岛内共识,也是"台湾共识"。

  但由于台湾社会政治的多元性,各政治势力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解读与使用"台湾主体意识",呈现"一个概念,各自解读"的现象。尽管解读不同,但不可否认"台湾主体意识"已取代过去的"台湾意识",成为当今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其社会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

  "台湾主体意识"导致蓝绿政治主张有趋同之势

  由于"台湾主体意识"的高涨,成为台湾岛内主流民意,已影响到蓝绿或国、民两党的政治主张或两岸政策主张。不可否认,尽管国民党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尤其是法理意义上的一个中国政策主张上存在差异,但趋同之势越来越明显,已无太多本质区别,只有名称、概念与策略之差异,"国民党台湾化与民进党化"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和平统一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中华民国"空洞化与"中华民国台湾化"认知趋于一致。是否承认或认同"中华民国",意味着是否承认"宪法一中"或"两岸一中",这是国、民两党两岸政策主张差异的关键所在。中国国民党是"中华民国宪法"的缔造者,也是"中华民国"的坚定维护者。民进党虽然生活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之下,参与"中华民国"的政治生活,参加所谓的"中华民国"公职选举,公职人员也领"中华民国"的薪水,但民进党却一直回避"中华民国",不承认"中华民国"。民进党的"台独党纲"就是要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台湾共和国",已成为典型的"违宪"政党,却未受到任何处置,还能在"中华民国""国度"下生存与发展。不过,"台独纲领"还是造成民进党发展的障碍,在随后进行多次重要选举中无法有新的突破,于是才会有1999年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出台,开始被动的接受"中华民国",但仍坚持"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在的名字叫中华民国"。

  民进党的政治领袖不论是否执政,在文告与表述中很少讲"中华民国",均以"台湾"取而代之,从而将"台湾"与"中华民国"等同,即公开强调"台湾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台湾",这同样是"违宪"行为,但民进党人士从没有受到处置。特别是蔡英文等民进党人还表示"中华民国是一个流亡政府"。这就是今天台湾的政治现实。

  显然,国民党与民进党对"中华民国"的态度是不同的,表达与认知是有区别的,但本质差异在缩小,有明显的趋同之势。国民党及政治领袖除了正式场所讲一点"中华民国"之外,在更多场所或日常生活中也将"中华民国"与台湾混同或等同。一方面讲,"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另一方面又强调"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形成新的宪政矛盾与"中华民国台湾化"的趋势。马英九当局也没有修改陈水扁"去中国化"教科书的相关内容,仍延续"一九四九年以来的中华民国不属于中国史、而属于台湾史",就是典型的"台独"史观。

  从国民党与民进党对"中华民国"、中国、台湾相互关系的认定虽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在缩小,在趋同,即"中华民国"逐步"空洞化"、"去中国化"与"台湾化"。国、民两党这种对"中华民国"与台湾关系的认知趋同之势,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和平统一更是严峻的挑战。

  在"台湾主体意识"高涨的形势下,岛内蓝绿两大政治阵营均强烈反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的最初表述的核心是,"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后来改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进而演变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蒋氏父子治理台湾时期也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当然是指台湾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因为"中华民国"曾经代表中国,是中国的简称。在今天台湾的"中华民国宪法"框架下,台湾仍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也可简称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强烈主张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与否定"中华民国"的民进党,当然反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主张。

  但最令人费解的是,国民党的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不再强调与主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而强烈反对国际社会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称谓与表述。马当局与国民党对国民党退休将领表示"共军、国军都是中国军"的说法进行强烈批判,认为这种行为是"背叛台湾人民"。日本教科书有关"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提法,马当局立即表示强烈抗议。世界卫生组织内部相关文件认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仅民进党攻击,国民党当局也强烈反对与抗议。可见,国民党与民进党在反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问题上立场与态度已完全趋同。

  "住民自决论"已成国、民两党共识。民进党主张台湾独立的立论之一是依据《旧金山合约》认定"台湾主权未定论",从而在党外时期就提出台湾"住民自决论",即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台湾的前途与命运,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民进党诞生之后,成为民进党的重要"台独"思想之一,即逐步形成"台湾前途由台湾人民决定"的"台独"论调。民进党于1999年公布的《台湾途决议文》表述是,"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利属,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这也被认为民进党从"台独公投"转为"统一公投",其核心就是台湾人前决定台湾前途。国民党过去是反对民进党这一"台独"主张的,认为这一主张违背了《中华民国宪法》。但在民进党"民粹"政治动员与强化"台湾主体意识"的步步紧逼下,国民党逐步改变立场,滥用民主原则,近年来开始明确公开强调"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马英九当局尽管一方面坚持"中华民国"体制,另一方面又强调"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步上了民进党一贯主张的"台湾住民自决论"的立场。这是国民党"民进党化"与"台独化"的典型表现。台湾前途不是由包括海峡中国人的"中华民国国民"共同决定,而是仅由台湾人民决定,是严重的"违宪"行为,是"台湾主体意识"高涨与普及化的必然结果。

  "台湾主体意识"逐渐成马英九当局新的政治思维与施政原则

  在"台湾主体意识"高涨下,国民党政治主张向本土化位移,向台湾化方向转化,不再有两岸政治上的统一思维与主张。

  2012年初,马英九在大选中获胜之后发表的当选感言,充分揭示了国民党当局在"台湾主体意识"影响下政治主张的"台湾化"、"本土化"与"去统化"倾向。

  马英九参选的是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总统",也是第十三任"中华民国总统"。可是,马英九在当选感言中完全以"台湾"概念为核心论述,仅仅只提到一句"中华民国",而且是"我会用生命来捍卫中华民国的主权",这不符合马英九一贯坚持与强调的"中华民国"的法统与体制。整个当选感言,充满着强烈的"台湾路线"、"台湾人民"、"台湾新历史"、"台湾梦"与"为台湾奋斗"等以"台湾主体"与"台湾价值"为核心的台湾观念与主张,完全架空了法理上的"中华民国",将包含"两岸一中"与终极统一的"中华民国"抛到九霄云外。

  马英九在当选感言一开始就表示,这场选举不是马英九个人的胜利,而是"台湾人民的胜利","是我们一条追求清廉、繁荣与和平的台湾路线的胜利"。马英九第一次明确提出"台湾路线"概念,已受到岛内主流媒体的关注与认同,显然"台湾路线"成为马当局的重要施政理念,成为新的台湾论述。"台湾路线"的提出,将进一步强化"台湾主体意识"与台湾的政治(国家)认同,逐步演化为"新独台意识",而不利"两岸共同意识"或"两岸共同体意识"或"中华民族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在当选感言中,马英九认为台湾人民给了他明确的使命,他要尽力完成创造"台湾新历史的任务"。这个任务是什么?马英九没有明确回答,但从他的整个论述与选后在媒体刊登的"谢票广告"中可以看出端倪:"未来会用生命捍卫中华民国主权、台湾的安全跟台湾人民的尊严,生生世世为台湾奋斗到底,这是对台湾最庄严的承诺"。可见,马英九在某种程度上有明显的"民进党化"趋势,赋予"台湾"崇高的政治价值,将"台湾神化",要为"台湾奋斗到底",这已不仅仅是"台湾政治偏安"的问题,完全失去了对"中华民国"终极目标两岸统一的坚持,回避了对中华民族与中华复兴的任何期待,甚至连"中华民族"的一字半语都没有,完全消失在他的感言之中。台湾绿营学者与文学家陈芳明给予马英九的"台湾路线"高度肯定,认为"马总统所表达的台湾关怀,已经与民进党无分轩轾","他再三强调'台湾新历史'与'台湾主体',鲜明指出海岛(台湾)未来的发展主轴"⑤。

  马英九这次胜选的原因很多,其中民众对马英九执政最肯定的是他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与两岸路线以及两岸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但在马英九的当选感言中,(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 台海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7882.html
文章来源:《中国评论》月刊8月号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