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日星期日

中国数字时代: 胡泳 | 大企业的瓦解与重建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胡泳 | 大企业的瓦解与重建
Sep 1st 2013, 00:15, by Chinese Netizens

大企业的瓦解与重建
——对话胡泳

《中欧商业评论》2013年8月刊

迄今为止大多数新锐的组织形式,都是新创组织带来的。从全球范围看,传统组织还没有能够提供一个变形的成功先例,GE也不例外。

文/王正翊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几年前在对你的采访中,你曾提到,"虽然我并不认为微软会因此消亡,但它必须在某些方面做出改变,否则就会成为问题。未来,非企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融合度会越来越高"。几年过去了,有些什么新的观察吗?

胡泳:讨论组织的变迁要从整个背景世界来看,因为组织是基于人这样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来讨论的。人类怎么协同,是思想家和研究者始终研究的一个课题。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是最早的观察者。他发现,劳动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分工则导致了市场。市场的核心逻辑,斯密使用了"看不见的手"这个隐喻,这个认识最终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了另外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科斯,他最大的发现就是,并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配置的,所以他提出的命题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企业?原因是由于有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更加有效。科斯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人类协同还有别的方式。

因此,要么是市场,要么是企业,我们一直用这两种方式来解释人类大规模协同。但新科技带来了新的协作可能性,而且成本越来越低。于是大家开始讨论第三种可能性:当科斯所说的交易成本不断被技术降低之后,企业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前些年泰普斯科特的《维基经济学》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CBR:分工、企业到企业边界的模糊,我们看到一些新锐的企业正走在路上。你近距离研究的海尔就是探索者。张瑞敏提到的"从分工到合工"理论,该怎样去理解?

胡泳:这其实是组织内部一种"分散+合作"的形式。对于张瑞敏来说,他最后可能会觉得,海尔是不是原来的海尔、是不是一个制造业巨头都无所谓,而是在想,能不能完全变成一个平台,把员工变成一个个平台上的自主经营体,即所谓"小微公司"。这些小微公司和海尔平台发生关系。有点像查尔斯·汉迪提到的"三叶草组织",有在册员工,即所谓的核心员工;也可以有在线员工,与公司保持一种松散关系,在海尔的平台上做事。这些想法对于一个制造业企业来说是很激进的。

如果要往这个方向走,首先的问题是,这些小微公司是不是法人,企业内部有没有一个内部的创业市场?张瑞敏也不见得对所有这些问题都有答案,但他看到了组织的未来大趋势一定是"分散+合作",因为未来制造业可能会完全变成一种分散的各地制造。如果3D打印本身变成一种基础设施,所有的设计都是可以在网上下载的,拿到附近的3D打印机就可以生产出来。

一次我问《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你都研究数字化的东西,怎么突然转行做制造业了?"他的回答让我很意外。他说:"我在做制造业的时候,时刻盯着苹果的手机。"苹果手机里有非常多的传感器,可以带来很多有趣的应用,比如说摇一摇。而安德森正在研制的无人飞机也要用到各种传感器。他说:"我为什么不利用一个已经有几百亿美元产值的智能手机业,把我的制造业建立在它的系统之上?苹果围绕传感器开发什么应用,我也可以开发什么应用。"安德森的无人机,其实就是会飞的手机;现在炙手可热的电动汽车特斯拉,其实就是一个会跑的手机,因为理念完全一样,接口都开放。因此你说制造业的未来在哪里?海尔这样的传统组织未来在哪里?一定在平台的开放性,这就是"分散+合作"。
    
CBR:组织转型从未来趋势看,似乎都是令人激动的。但要打破任何传统组织的惯性都不啻为一场革命。海尔能过得了这一关吗?

胡泳:老实说我不知道。组织转型最大痛苦就来自于人。在组织中,那么多人都在路径依赖之下做事,要改造他们是极其困难的。这其中有一个悖论:组织变形,要把所谓的"正三角"变成"倒三角",变成中层是为下层提供资源的,"倒三角"形成之后,中层应该是整个消失的。但悖论就在于,整个变革的过程又需要这帮中层的人去推行。就像当年毛泽东认为官僚制是他进一步革命的障碍,但他一开始又不得不依赖官僚制。最后之所以搞"文革",就是想把整个的官僚给干掉。
    
所以迄今为止大多数新锐的组织形式,都是新创组织带来的。新组织没有包袱,轻资产,非常容易形成一个适应性极强的组织形态。日本制造业的种种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得不到好的解决。就连GE这样的企业,韦尔奇也不觉得他的继任者伊梅尔特做得好。因此从全球范围看,传统组织还没有能够提供一个变形的成功先例。
   
没有路标的探索

CBR:在实践领域,传统企业还在艰难探索中,一切未有定论。那么从事前沿理论研究的管理大师们呢,他们有什么见解或者观察?

胡泳:管理大师加里·哈默的观点是,等级制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但等级本身会发生变化。将来组织中的等级应该是自然形成的。传统组织中,你有资历,于是获得了某个职位,也就有了相应的权力。但未来的等级是因为你在环境中"浸泡"之后自然"涌现"的。某个人会逐渐成为中心,因为他在这个事情上坚持得足够久、做得足够好、看得足够远。就像领飞的大雁,跟随的队形是在雁群中自主形成的。
    
CBR:但企业组织要比这种生物的无意识自组织形态笨拙得多。
    
胡泳:你说得对,因为组织本身是为了满足工业时代的需求,而工业时代的组织的核心隐喻域就是机器或者是钟表。我和哈默聊组织形式创新,他举的例子大部分是新经济企业,顶多有全食超市这样的企业,仍然不是那种规模超大的传统组织。所以他也到海尔来观察,想说能不能找到一家制造型企业的管理创新。
    
CBR:哈默怎样评价海尔的组织变形?
    
胡泳:哈默最大的追问就是一致性问题。打破企业原来的事业部、改造为自主经营体之后,的确激发了自主性,但与此同时,各个自主经营体可能会各自为阵。企业在做一些大的市场行为的时候,总是需要一致性的。所以他一直在追问,到底怎样解决一致性和自主性的矛盾。张瑞敏从前期的"自主经营体",到提出"利益共同体"概念,可见他也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利益共同体"还包含着另外一种"野心",就是努力把外部资源整合进来。"自主经营体"时期,有一种经理人的称谓叫做"网主",网络主持人的意思。自主经营体的领导人就是"网主"。到了"利益共同体"时期,这些人又被改称为"接口人",更有面向外界,向全世界来接口的意思。
     
社会学巨擘曼纽尔·卡斯特一直在研究组织如何从福特主义到丰田主义,再到网络化组织。在他那个网络化组织的概念里,最有意思的是他用了一个词articulate,勉强翻译成"接合"。海尔的"接口"就有点类似于它。网络化组织最大的核心能力就是接合能力,有多少向外开放的口,能够接入多少资源。然后企业再去思量哪些是可以放弃,哪些是绝对要保留的。    

既竞争,又合作

CBR:迪伊·霍克在《混序》一书中,提到一种新型组织的概念,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他借用了混沌(chaos)和有序(order)两词,形成了混序(chaordic),认为最佳状态是具有混沌与有序双重特征。你怎么评价这样的组织形态?

胡泳:霍克最有说服力的地方在于,他用这个理念,把维萨(Visa)组织经营得非常成功。霍克当时希望找到一种组织形式,既不是中央控制的,也不是无政府的,他把它命名为"混序"的组织。核心要素其实就是一个组织如何做到既竞争又合作,有点像现在平台组织的概念,但他搞这个东西时间很早。让参与维萨组织的每家银行都竞争,服务于自己的客户,但同时要维持最基本的合作,保证不管你刷谁的维萨卡,必须到处都能用。所以维萨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体系。

最有意思的是霍克提出的组织设计原则,这可能构成21世纪组织的先驱法则。第一条,组织必须是平等的,被所有参与者共同拥有。这个组织最后所有的竞争力,都来自成员们独立的那些创新;第二条,权力和功能必须是最大限度做到分布型,也就是分权化或分散化;第三条,整个组织的治理也必须是分散的,没有哪一家或几家联合起来可以控制这个组织;第四条,组织的可塑性必须非常强,即永远不断地在变化。

霍克提出这些原则应该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但在今天来看,非常适合用来讨论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形态。他还说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看上去维萨像是一个控股公司,但它不是真正的控股公司,因为控股者就是维萨的成员。这些成员既是所有者也是客户;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既是上级也是下级。"一个理想的互联网组织,应该是符合这些原则和要求的。
   
从"机器人"到"手艺人"

CBR:过去,人们的成功很大程度还是由组织来定义的。没有组织,人就会有一种身份的焦虑。查尔斯·汉迪在《大象与跳蚤》中论述了一种组织与人的新型关系,即个人脱离大象,像跳蚤一样生存。如今关于自媒体、U盘化生存的讨论也很多。结合整个未来社会趋势,你的判断是什么?

胡泳:机构的瓦解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任何机构的未来都不一定是靠得住的。但凡还在将自己的生存寄望于机构的人,未来都是危险的。企业里的个体,要重新回到"手艺人"时代,让自己拥有某种独特甚至稀缺的能力。这非常难,首先要选准领域,还得符合你的兴趣,并要特别善于学习。当个体成为了新时代的"手艺人",就已经立于最大的不败之地。
    
过去那种有效率的机构,偏偏是要把人的"手艺"磨到最细分化的、机器人的状态,所以如果人们只是无意识地在组织里生存,一定会朝着"机器人"的方向走。一旦如此,你在组织中的可替换性是很高的,组织完全可以换另一个人来做同样的事情。
    
CBR:那么随着前面我们提到的种种组织变形,内部各种互动关系也在变。未来会不会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得组织中"手艺人"的存在更有可能性了呢?
    
胡泳:我觉得是这样的,当这个"手艺人"获得了一种稀缺或者独特的能力后,他可以选择留在组织内,也可以选择离开组织。即便是选择留在组织内,组织跟他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因为组织不能够像过去对待"机器人"那样对待一个"手艺人"。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组织和人的关系,因为组织的困境是明显的,组织的瓦解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所以人如果是对自己负责的话,应该是致力于把自己变成"手艺人"。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