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8日星期日

中国数字时代: 信力建 | 网络时代,静悄悄的革命

中国数字时代
- 在这里,了解祖国 
Subscribe to Bloomberg Businessweek

Ge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for 84% off what others pay on the newsstand - that's like getting 38 complimentary issue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信力建 | 网络时代,静悄悄的革命
Aug 18th 2013, 01:32, by Chinese Netizens

作者:信力建 

在互联网面世之时,有谁能想到它会成为未来世界上至国家安全下至平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如此大众化、平民的平台,最初的产生却与美苏冷战息息相关。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处于美苏通过军备竞争互相抗衡的冷战胶着之时,美国国防部担心一旦美苏两国爆发战争,其过于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极易遭到苏联核武器破坏,可能导致整个国家军事指挥系统的瘫痪。

为了保障美军的生存和攻击能力,美方觉得很有必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路,后来发展成为覆盖面积广泛的国际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Internet由此逐步发展起来,从军用转为民用,从美国传递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

当Internet还在蓄势待发之时,中国人生活中的通讯来往还相当单一,电话就是电话,报纸就是报纸,广播就是广播,功能相当单一,传播的讯息也相当有限。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进入到普通人的视野,21世纪以来更是大跨步跑进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世界因之而改变了。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不仅宣示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的通讯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是一场不见硝烟却战果辉煌的革命。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撬动了人们的荷包,也告诉人类,一加一,有时候绝对大于二。

不管你是50后、60后还是70、80、90后,数一数你用过的手机、电脑或其他电子通讯产品,如果把它们按时间排序,你会轻易地发现清晰的、递进式的时代烙印。是的,每个人都是通讯革命的见证者,但变化的远不仅如此,实际上通讯的革命是伴随着交流工具、交流方式和交流主体的变化而应运而生的。

工具的改变

革命离不开武器,通讯的革命则离不开载体。笨重如砖头的"大哥大"的传奇很快被轻巧的功能手机替代,短短数年后功能手机又被智能手机改写。而电脑486、586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笔记本、超级本、平板电脑群雄逐鹿。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体重越来越轻,扮相越来时尚、功能越来越多,未来还会变成什么样?不夸张的说:你想怎样,就能怎样。

而移动电话与网络的结合好似"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人际交流、新闻资讯、生活购物、发言吐槽、各类指南等在掌中就可以玩转。中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大关,其中有着庞大的手机网络用户,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今年4月发布了最新数据:截至到2013年4月,我国已经有8.08亿户移动互联网网民,其中手机上网用户有7.78亿户。网络成功实现了1+1>2的飞跃!

"智能手机"的应用,更是为通讯的革命带来巨大的推动力。2011年我国智能手机的数量还只有8300万台,到2012年底已经达到1.86亿台,一年之间增加了1亿多台!智能手机就像个人电脑一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安装软件,只需有移动通讯网络或无线网络就能上网,用手机做电脑做的事。尤其是乔帮主的"苹果"横空出世之后,更是颠覆了许多人对手机的全部想象。现在,不管是用"苹果"的还是不用"苹果"的,智能手机的事业都在蒸蒸日上,将会为人们的通讯方式带来更有趣、多样又实用的改变。

交流方式的改变

不同时代的人的通讯沟通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公元前490年雅典士兵菲迪皮茨一路狂奔几十公里用生命传递了希波战争获胜的消息。如果在当代,全世界可以同步或者几分钟内就能事无巨细地知道战役详情,各类消息会在网络上像炸开了锅似的热传。现代的通讯交流方式已大大拉近了个人与世界的距离,小人物也可能通过某种传递方式"撬动"地球。

曾几何时,人们的通讯沟通的方式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书信、电话电报,这每种方式都可能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即时性、便利性、实惠性总难三全。但近十几年来,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话、短信、E—mail、推特、脸书、QQ、微博、微信、在线视频、语音传送,一部手机或一台笔记本,就可以轻松实现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或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可以获知万里之外地球上各个国家正发生的事情。购物、交友、游戏、问候、工作交流等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一切变得如此简单又有效。

通讯方式的多样化自然带来不同的信息,闲聊的评论的,公开的私下的,匿名的实名的,官方的民间的,国内的国际的,各种交流也早已不局限在熟人世界里,更扩展到全国甚至世界性的范围。其内容也不局限在闲话家常、结亲朋之谊,更扩展至谈古论今、针砭时弊、民生经济各个方面。

交流主体的改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只是少数家庭的奢侈品,八九十年代,计算机只是一部分精英家庭的专属物。到了九十年代末,得益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子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开局十余年,电话、计算机等各类电子通讯设备早已"飞入平常百姓家",在这场通讯工具和交流方式的革命中,交流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

当一种新的通讯设备面世不久还千金难求之时,它的使用者不是特权阶层就是社会精英,或者是不懂装懂的暴发户。他们享受新科技带来的便利,也通过先进的通讯交流设备掌控了话语权,当大多数人"沉浸"在CCAV构建的美好梦境中时,有少部分人可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保持着某种清醒的认识。

经济和科技的同步发展,注定将打破这种严重的倾斜。随着继Email、BBS、QQ、博客等网络交流方式出现、普及并大受欢迎,情况变得有些不一样。精英虽然仍然领衔各大网络交流的主流阵地,但大量普通网民的涌入和网络的多样化,让交流主体的成色变得复杂而炫丽,一个人人可当自媒体的"全民发声"的时代逐渐降临。

这时期的杰出代表前有BBS、博客之类,后有微博、微信。尤其是微博,无疑是将网络交流主体由小众引向大众的龙卷风,令传统的国家、民族、政党、宗教、组织、团体、个人的地位、观念、能力、作用及管理方式发生深刻乃至颠覆性的变化。有人曾做过统计,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

微博的受追棒的原因有很多,简便、灵活、快捷、自由、个性、即时、经济、互动、尺度相对宽松,等等。虽是"碎片化"的短短140字,却上演了无数让人各味杂陈的剧目。如宜黄强拆直播、救助被拐儿童随手拍、利比亚战事、郭美美大战红十字会、中央编译局长衣俊卿的风流韵事……而"躲猫猫死""你信不信反正我信"、表哥房爷大揭秘亦是因为微博而演出的现代"活宝剧"。

笑蜀曾说:关注就是力量,围观就是压力。微博确确实实地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从博客到微博这一演变过程,实质上是网络话语权从社会精英向普通大众的转移过程。微博在社会各个阶层沟通互动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淡化了社会阶层的概念,亦缩小了传统媒体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差距。微公益、微博问政、微博反腐、微博营销,微博的作用还在进一步扩大中,形式虽"微"却威力巨大,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推动了通讯的革命,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最近台湾发生的一个事件,很能说明通讯的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力。7月,台湾即将退役的一名士兵洪仲丘因违反军规而被士官恶整致死,此事件最初被一名退伍的义务役少尉医官在BBS站上踢爆,后不断发酵。随后由39位年龄在30岁以下、职业身份各不相同并匿名的网友成立了一个名为"公民1985行动联盟"的组织,并在网络上发起了号召8月3日"万人白T凯道送仲丘"的号召,在洪仲丘不幸死亡一个月后再掀事件高潮,据报道有25万人参与这次送别集会,以示愤怒和不满,这次活动是"台湾第一次没有政治人物领导,单纯由公民发起、策划、参与的活动",被认为是"台湾公民运动历史性的一刻"。

所以,通讯的革命是静悄悄的革命,也是轰轰烈烈的革命,它日新月异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内心,这场革命没有止境,所以不管是技术还是人心都应与时俱进,与世界潮流汇聚在一起,倒退难有出路。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